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跟着老师学创业
2023-01-09 14:38:21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相对来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比武汉要高。

因此,在2017年,陈一新书记提出要“四大工程”:大学生留汉、校友回汉、海外人才来汉、成果转化。

其实,人才来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汉,还有一个重要的办法,在武汉办实验室、研究院,让教授团队入驻,这样人才也就有了。即“院士+教授+博士+硕士+本科毕业”,随着研究成果转化的增加,队伍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一个队伍会裂变为几个队伍。

最近武汉的一个例子说明:跟着老师创业,比自己创业风险更低,时机成熟了再单独创业。

湖北日报报道:

湖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服务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等领域,先后布局建设了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东湖、九峰山、隆中、三峡等9家湖北实验室,现已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成为全省核心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的综合性科研平台,湖北实验室通过单聘双聘、全时全职及承担项目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约1400人。这1400人,应该有很多师徒搭班子的队伍。因此,理工科大学,要注意培育教授科研团队。

财经大学也有类似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6年孕育而生,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由上海财经大学、杨浦区政府、上海市科委联合创设的一所兼有科技园,又突出以财经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园。园区集国内最具实力的财经智库,致力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财经服务企业专业化发展及规模型、总部型企业集聚发展服务,打造上海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图片

2021年10月21日,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该科技园被评价为合格。

图片

湖北实验室聚焦优势领域凝练38个研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光谷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面-体复合型的“幽灵”双曲极化激元电磁波,研制出我国首台铁路轨道在线强化与修复车辆、我国首台十万瓦级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国内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洪山实验室发现提高玉米和水稻产量关键基因,揭示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遗传规律。

珞珈实验室发布我国首个全球雷达正射影像一张图和全国地标形变一张图,发射我国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微纳卫星“启明星一号”。

江夏实验室构建了新冠病毒突变株的特异、快速、简便的RT-PC筛查试剂盒。

隆中实验室提出汽车高强轻质构件高性能精确成型技术。

三峡实验室制备出超高纯电子级硫酸、高性能BOE蚀刻液,实现国产替代。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湖北实验室9家,在鄂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省重点实验室201家,实现了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全覆盖。

武汉光谷还有一个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为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不明确机构规格、不核定事业编制的事业单位法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图片

李锡玲,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曾任广东省生物岛实验室党委书记、健实科创公司董事长、国家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客座教授、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新管理技术委员会注册专家。她长期在中科院从事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工作,与中科院系统专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在广东生物岛实验室任职期间,参与了实验室从启动建设到稳定运行的全过程,在创新管理和科研体系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和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奠基性、开拓性工作,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她说:“我们不是研究所,也不是企业,但在我们的体系里面,既有高校、研究所,也有企业,着力打通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的全流程,为创新聚势,为产业聚力,为发展赋能。”

专业研究所方面,武创院目前已建成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区块链产业研究所、光电研究所、抗病毒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所等5家专业研究所,将围绕武汉产业和创新发展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攻关。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方面,武创院已联合远大医药、联影智融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了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个产业建链、强链、补链。

在平台建设方面,武创院围绕产业重大需求,运用市场化机制,已启动布置纳米抗体产业平台、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促进中心等5大相关领域平台。以纳米抗体产业平台为例,预计未来在该平台上将每年孵化成立2到5家新型科创企业。

在跨区域协同方面,武创院以区域重点产业需求为牵引,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力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优势创新资源向武汉汇集,已形成跨区域的多主体合作。

未来5年(2022-2026年),集聚国内一流及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100个以上、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加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50家,聚集至少50位院士,共建企业创新中心100家以上,支持建设10个以上细分领域小试中试平台;投资转化科技成果2500项以上;孵化高科技企业1000家以上,其中上市企业5家以上。未来10年左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型研发机构。

河南也有同样的动作。2022年12月30日,河南省出台稳经济90条措施。其中,

29.筹建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平原实验室和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2023年在高端轴承、动物疫苗、超硬材料、光电信息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创5家左右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规划建设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

30.加快构建标准化双创载体体系,2023年建成20个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慧岛”。

31.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新设立一批创新联合体,2023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

32.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新设立一批省产业研究院和省中试基地,高质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00亿元以上。

33.积极推动高校参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2023年争取共建高质量研发中心1500家,建设30个左右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机构)。

34.统筹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院校建设试点,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每所职业院校重点打造1—3个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专业(群),形成一批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品牌,2023年建设200个左右省级示范性专业点和200个服务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工匠实验室、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

35.继续办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河南科技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团队,力争引进培育10名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顶尖人才。

36.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博士后招引培育“双提”行动等人才培育工程,2023年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以上,新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招引博士后等青年人才2000人以上。

覆盖面非常广。

二十大报告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吸引人才,就是要筑巢引凤凰。这个巢就是研究院、实验室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