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年初,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开始率先探索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
6月,浙江省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补充了一些资料,好好学习浙江乡村共同富裕七法,大家可以模仿:
一是集体经济。
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这些年积累了百亿资产,“清一色”姓“集体”,村民人均占有净资产360万元,很早就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靠的是“始终如一坚持集体经济,坚持共同富裕这条路不动摇”。
航民村的振兴,是从村办工业起步的。改革开放后,全村干部群众都在思考摆脱贫困的出路。在大队会计朱重庆的提议下,党支部商讨后决定兴办印染厂。凭着东拼西凑的12万启动资金,航民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这之后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从1979年开办萧山漂染厂,到办起染料厂、上马纺丝厂,再到开办热电厂,组建海运公司……40余年后的今天,航民村已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8家,总资产100亿元。
如今的航民村,村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村级领导班子实行民主选举、交叉任职,重大事项坚持集体协商、民主决策,如股权量化、股份分红、住房分配、福利保障等,都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定期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航民人用自己的奋斗,将“户户住上大别墅,家家都是富裕户”的梦想,变成现实。
二是双轨制。
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每7户家庭就有1户经营企业,村集体赚房租钱,村民赚产业钱,“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是‘两条腿’,两条腿走出来的共同富裕,稳!”
2020年的年终报表显示:这一年凤凰村民的人均收入是72350元,村民收入呈现多样化,除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收入外,还有工资收入、集体福利收入、住房出租收入、股份投资收入。
三是公司化。
2019年一项名为“公司化经营”的试点在杭州市临安区光明村落地,尝试将企业经营的理念与营运的方式用于村庄经营,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增强经营意识、拓展业务范围,使集体能够合理分享资源资本化的增值收益。一年后全省“推广临安‘村庄经营’理念。
光明村成立集体经济发展公司,以光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股东,开展实体化运作。根据年终收益分配按当年利润的60%留作公司发展基金,40%上交光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把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有效引入农村。
除了原本经营农场,公司还可以将农户手中零散土地,通过经营权流转的方式,集中化连片,再统一发包或自行组织经营;公司可以向农户租赁闲置住房,有偿收回闲置宅基地及浮产;甚至还能够承接200万元以下6大类12项规定内的小型工程、开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经营工作。
2019年公司承接工程16项,预计可获得净收益80万元;经营水稻种植320亩,预计大米销售收入150余万元,净收益30余万元,两项净收益合计可达110余万元。
四是强村公司。
浙江已组建省、市、县三级强村公司1000多个。
2019年湖州市南浔区提出“强村公司”,各行政村联建集体企业,以市场化运营模式,承接公共财政投入项目,实现“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村集体“零掉队”。
松阳县大东坝镇“强村公司”与社会资本合资收购二滩坝水电站的88%股份,使全镇各村集体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增收。
2018年,缙云县方溪乡,全乡5个行政村共同注资成立了方溪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方溪强村公司立足山区优质农产品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品牌培育,创新“党支部+强村公司+农户”模式,打造“方溪山寶”农特产品自有品牌。通过由强村公司统一收购、科学加工、精细包装等方式,升级了农产品溯源体系,推进了生态产品标准化,同时借助结对企业营销平台优势,成功打通“方溪山寶”销售通道,健全品牌产业链创新服务模式。自正式投入生产包装以来,仅3个月,就实现销售额36.24万元。
五是“两山银行”。
2019年起,云和、安吉、常山、开化等成立“两山银行”,被精心呵护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通过经营性渠道反哺村集体,直接印证了“生态就是经济”的科学论断。
山水甚至空气都有“生态定价”,直接加进农产品价格、民宿房价里。
安吉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县级“两山银行”),为安吉城投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为浙江首个“两山银行”示范基地,具体负责安吉“两山银行”平台搭建和后期运营,并率先成立“乡镇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乡镇“两山银行”), 统一主体和名称对外运营。通过设立县乡两级两山公司,创新“县级两山公司统筹项目规划、乡镇两山公司着力项目落地”运营联动机制,并广泛吸纳N个多元主体参与建设“两山银行”项目,实现对全县生态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
“两山银行”通过横向联通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监管平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等应用,形成规范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流程管控制度。当前,已系统梳理重点资源项目区块135处、点位500余个;累计入库存量建设用地约20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约5000亩、林地10万余亩、水域约1平方公里、闲置农房200余幢。
“两山银行”转化模式从最初的纯生态资源类项目向全产业发展项目转变,推动绿色农业、高端旅游、精品民宿、生态康养、循环经济、物流仓储等一二三产项目加速落地。
“两山银行”运行以来,已成功转化文旅融合、闲置资源盘活等项目1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800余万元,解决群众就业2100余个;推进文旅融合、闲置资源盘活、循环经济等项目18个,这些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度营收超3亿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600万元,解决群众就业1800余个,富民增收成效进一步提升。
通过“两山银行”率先试点,安吉创新构建了全域生态资源资产统筹规划、县乡两级“两山银行”工作体系、项目分级开发运营等体制机制,形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安吉实践。目前,“安吉模式”被省内淳安县、常山县、开化县以及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宣城市泾县、旌德县等多个长三角县域复制。
六是“飞地”抱团模式。
平湖市,嘉兴下属县级市。全市陆地面积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下辖6镇3街道。2006年首创了“飞地抱团”强村模式,不断突破村域、镇域限制。从政策到村,以行政村单打独斗壮大集体经济的1.0版本,到镇域联建,在镇街道优质地段联合建设物业项目的2.0版本,再到“飞地抱团”,跨镇街道在市级优质发展平台建设高收益、高标准物业项目的3.0版本。到2017年底,平湖市年经常性收入70万元以下的经济相对薄弱村已全部消灭。
平湖·青田山海协作“飞地”发展模式是跨地市“飞地抱团”强村的4.0版本。
平湖市背靠上海、面向大海,青田县倚靠青山、坐拥绿水,两地从2002年开始以资金援助的方式进行强村帮扶,基本以“输血模式”为主。2018年以来,两地在全省率先开启了跨地市“飞地抱团”精准“消薄”新模式,合作共建“飞地”产业园,规划面积300亩,首期用地50亩、首期投资1.95亿元,携手打造“飞地抱团”4.0版。同时,该市还创新建立了“三供三保”的合作模式,即青田县“供土地指标、供钱投资、供人管理”,平湖市“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由青田县出资在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工业厂房,平湖市负责招商,重点引进符合平湖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科技企业和省八大万亿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收益,实现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青田县的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1950万元,真正实现从资金支持的“输血模式”到利益共享的“造血模式”的转变。按照合作协议,平湖与青田“飞地”产业园建成后,采取包租固定收益与基金扶持的方式,为青田156个经济薄弱村持续“造血”。前5年,青田农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公司每年获得实际投资额10%的固定收益;5年后,在固定收益外,每年按项目地方财政分成部分的50%建立扶持基金。
平湖已制定“准入、动态调整、退出”三项机制,并首次发放了594万多元的分红,户均增收1840多元。
今年山区26县整合资金,到沿海发达县投资建设产业、科创、“消薄”等3类“飞地”。
浙江还有首个跨省“飞地”产业园:嘉善—庆元—九寨沟“飞地”产业园。
产业园坐落于嘉善县大云镇中德产业园三期开发区块,总用地面积73.63亩,建筑面积7.06万平方米,项目概算投资2.7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办公楼、综合楼各1幢、独栋3层标准厂房7幢,建设分为三期实施。
作为三地共建的“飞地抱团”强村项目,合作方式按照土地要素保障由庆元、九寨沟两个县保障,园区招商工作以嘉善县为主,三方招商部门共同负责,建成后每年三地按比例分红。
这里预计每年可为浙江庆元和四川九寨沟带来约2200万元收益,用于推动庆元县83个薄弱村和九寨沟县48个贫困村增强‘造血’功能。
七是村域抱团“进步”、组团发展。
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与周边的24个村一起,组成“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各村产业统一规划、各具特色、彼此互补。今年上半年,“大下姜”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近44%,强村与弱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思路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