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涌现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企业,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
工信部对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跟踪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利润总额增速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
11月6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两个文件。很多教授专门研究企业发展,不如仔细品读这些内容。
一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出了涵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等在内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
很有有含金量。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一)2021年底前,中央财政安排不少于30亿元,支持13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开展税收服务“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开通税费服务直通车,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点对点”精细服务,建立“一户一档”,实施“一户一策”,进行滴灌式辅导培训,推送红利账单。
2.完善信贷支持政策
(三)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推送共享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用金融科技手段,综合利用行内交易结算以及外部征信、税务、市场监管等信息,提升信用评价和风险管控能力,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融资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
(五)鼓励开发银行在业务范围内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3.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
(六)证券交易所、新三板为有上市或挂牌意向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咨询服务,优化中小上市公司再融资机制,研究扩大分类审核适用范围。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广设立“专精特新”专板。
(七)对拟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分类指导、精准培育、投融资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子基金遴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
(八)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债券融资,通过市场化机制开发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品种。
(九)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探索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开辟绿色通道。
4.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十)按产业链梳理“小巨人”企业,推荐参与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示范应用,支持融入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对“小巨人”企业开放资源要素。
(十一)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织实施一批工程化应用验证项目,促进优质产品先试首用。
(十二)结合企业意愿进行分类筛选,制定推荐目录,向大型骨干企业定向推荐不少于1000家“小巨人”企业,不少于1500项技术产品。
(十三)面向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征集技术产品问题,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创新创业主体揭榜,以比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5.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十四)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先参与玻璃新材料、智能语言、智能家电等新培育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遴选中,对“小巨人”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给予加分。
(十五)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征集一批技术成果转移目录,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征集一批技术研发需求目录,推动供需双向“揭榜”。
(十六)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创新到运用全过程服务,开展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惠及1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到2022年底,将5000家“小巨人”企业纳入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对象。
(十七)组织节能诊断机构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到2022年底,完成2000家以上中小企业节能诊断。
(十八)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事业单位对“小巨人”企业减半收取非强制测试认证服务费。
6.推动数字化转型
(十九)打造一批数字化标杆企业,到2022年底,组织10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不少于1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评价诊断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业务“上云”。
(二十)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标准宣贯、现场诊断和供需对接,推广1000个以上应用场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
7.加强人才智力支持
(二十一)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到2022年底,培训经营管理人才不少于2万名,对“小巨人”企业实现培训服务全覆盖。
(二十二)梳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需求,推动各地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二十三)推动各地建立专家志愿服务团或服务工作站。
8.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二十四)在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设立“专精特新”。
(二十五)开展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活动,到2022年底,服务不少于2万家中小企业,助力疫情下中小企业国际合作。
(二十六)充分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为“小巨人”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运用资信数据优势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9.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二十七)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移动端,线上集聚政策、融资、创业空间等各类服务资源,实现政策的主动匹配、创新人才的供需对接、服务的“一站式”获取。
(二十八)推动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定制专属服务包。
(二十九)举办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编印“小巨人”企业典型案例。
10.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
(三十)为每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一名服务专员,一企一策,精准培育。2022年底前,推动地方对全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地走访,为每家企业至少解决1项困难。
(三十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优势,重点在设立资金推动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应对和防范风险以及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为中小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奖励申报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在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考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地需求,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二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提出了11个方面、34项举措。
一、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
(一)加强财政资金支持。
(二)高质量落实惠企税收政策。
(三)推动税费精准服务。
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四)加强信贷支持。
(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六)加强直接融资支持。
(七)加强融资配套体系建设。
三、加强创新创业支持
(八)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
(九)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十)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
四、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
(十一)推动数字化产品应用。
(十二)加强工业互联网赋能。
(十三)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五、提升工业设计附加值
(十四)推动工业设计赋能。
(十五)鼓励设计服务方式创新。
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十六)引导开展专利布局。
(十七)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应用。
(十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权。
七、助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九)发挥展会和平台对接作用。
(二十)加强采购支持。
(二十一)引导加强品牌建设。
(二十二)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二十三)促进国际合作。
八、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二十四)推动节能低碳发展。
(二十五)优化环保评价和执法机制。
九、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十六)支持提升产品质量。
(二十七)引导企业管理创新。
(二十八)推动企业合规化建设。
十、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二十九)培育企业家队伍。
(三十)优化职称评审机制。
(三十一)促进人才供需对接。
十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三十二)健全服务体系。
(三十三)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三十四)创新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