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从自发热内衣到智能内衣
2021-11-12 09:26:26   来源:今日湖北

最近天气寒冷,自发热的内衣广告增多


一则广告这么说:具有“自发热”德绒的面料,这是保暖衣自发热的核心原因所在。宇航员、飞行员、特种兵等服装,用的都是这种自发热面料。


NOXELES 缎彩德绒自发热内衣,由德绒新升级面料缎彩德绒制成,能够自发热、超级保暖的无痕内衣裤,轻松卸寒保暖——超级德绒内衣。


据说在服装面料领域,德国人同样掌握了核心科技,百年企业德国拜耳公司采用当今最先进工艺制成的新型功能性面料——德绒。


Dralon德绒又称拜耳腈纶,德绒织物蓬松度比其他纤维高10%,保暖性比棉高17%,可媲美“羊绒”。德绒工艺精深,色泽亮丽,手感柔软。

 

图片


其柔软、排湿、透气、保暖效果,均位于纺织品金字塔顶端。

恐怕自发热还不够,还要会“说话”,武汉科学家正在研究。

 

今年218日,首批7个湖北实验室集中揭牌:

在光电科学领域,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光谷实验室。

在空天科技领域,由武汉大学牵头组建珞珈实验室。

在生物安全领域,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组建江夏实验室。

在生物育种领域,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洪山实验室。

服务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组建湖北江城实验室。

同时布局组建的还有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


今年1026日,湖北光谷实验室运动与健康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成立。这是光谷实验室成立的首个创新中心,聚焦运动和健康医疗中的实际科学问题和关键瓶颈技术。


以智能纤维和织物为主要载体,为实现健康人群的生理辅助与运动增强、改进疾病保健与康复设施友好程度、提高医疗服务和诊疗装备智能化水平、促进医学和体育教育数字化,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该中心研究的降温织物、可穿戴情感机器人、智能感知床单等多个产品已初步成型,可望投产应用。


目前已有多家机构都表现出深度参与转化的意愿,对于产品走向市场他很有信心。纤维及织物结构的柔性电子器件是近年来学界的关注焦点,未来把手机、电脑变成穿在身上的布料也不是不可能。


四教授共织一块“懂你的布”:

陶光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陈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

周宁,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教授。

侯冲,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他们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都是“80后”,平均年龄只有37岁。

为了将脑海中的创意变成现实,四人科研团队一边研制传感器,一边踩起缝纫机,做出了第一张智能感知床单。


这种床单将压力传感器以阵列形式嵌入普通柔性纤维中,使其具有低延时、高灵敏度的能力,不仅可以感知人的睡眠状态,还可以对特殊人群进行危险预警。将床单洗了上百次,但对功能没有任何影响。在ICU病房里,血压监测、心脏监测等设备对病人并不友好,会带来不舒适感,数据监测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尽管已出现可穿戴设备,但功能单一。

 

图片


陶光明教授正在给与会嘉宾展示智能床单。

 

而他们研发的智能织物,既可以“穿”在身上,也可以做成床单,其“布”同凡响之处在于:多功能、全方位实时监测,让运动更健康,让诊疗无感化,让医学更温暖。

 

图片


4个月前,他们研发出的零能耗光学超材料制冷织物这一标志性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杂志上,用这种超材料制冷织物做成的衣服不仅可以防晒,还可以实现无源降温。


室外工作者的福音。

疫情期间,很多医生护士穿的防护服不透气、闷热,他们想把这种织物做成防护服。智能坐垫、智能发绳、降温织物、可控机器人、智能画板、智能衣。


基于织物电子的智能系统将在健康医疗领域大显身手,助力“被动医疗”走向“主动健康”的健康医学模式转换。


一件看似普通的休闲服,穿在身上竟可进行24小时健康监测,《三体》里描述的未来正在成为现实。


衣食住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