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双休,10月30-31日,给教育部的一个财税史培训班讲了一天半的课,宋元财政史,加入了不少宋元时代的湖北资料。
介绍了自己“小题大做,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公车改革就是一个“小题”,可以“大做”,写成32万字的《中国公车改革之路》。
建议学员(都是大学老师)“功夫在诗外”,把现代财政与古代财政结合起来解读。
斗胆地提出,所谓财政史,就是研究从结绳记数、书契记数、账本记数到区块链记数的财政问题。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经济发展与记账方式存在内在联系。
1、结绳记事
上古时期,原始先民以“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的形式,简单客观地记录着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结绳记事”作为中国统计史开端,中国统计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结绳记事实际上非常复杂,甚至比现代的一门文字更加繁琐。
从颜色上,人类至少可以用七种色彩以及黑白两色,共九种颜色赋予其涵义。
从材质上,绳子可以用动物毛线绳,树皮绳,草绳,麻绳等等,各种材质的绳子,有几十种类别。
从粗细上,最少能够分成粗,中,细,三种不同规格的绳子。
从经纬上,有横向绳子,也有纵向绳子,有主绳,也有支绳。
不同的组合,就能构成最基本的几百个绳结词汇,组合起来能够进行完整有效的记载。假设某个部落打败了另一个部落,这个部落获得了三十只羊,四十只鸡,二十个男性俘虏,三十个女性奴隶。
用一根横向的粗绳,上面涂成红色(假设这里红色表示成功,表示喜庆的意思),下面是四根绳子。第一根是用羊毛编制的绳子,绳子上段打上三个小结代表“三”,末尾打上一个大结代表“十”。第二根绳子用麻绳编制,编制的时候把鸡毛绑在一起,然后上段打上“四”,末尾打上一个大结。第三根绳子,用男人的头发混合麻绳,编织成“中等粗细”的绳子象征男人,上段打“二”,末尾打大结“一”。第四根线,用女人的头发混合麻绳编织成“细”绳象征女人更加柔弱,上段打“三”,末尾打大结“一”。
我国古代文献对此有所记载。《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春秋左传集解》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绳结。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马克思在他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说明了印第安人的结绳记事,他们的记事之绳是一种用各色贝珠穿成的绳带。他记载道:“由紫色和白色贝珠的珠绳组成的珠带上的条条,或由各种色彩的贝珠组成的带子上的条条(德文是‘绳子一般的’;‘束、楼’),其意义在于一定的珠串与一定的事实相联系,从而把各种事件排成系列,并使人准确记忆。这些贝珠条和贝珠带是易洛魁人唯一的文件;但是需要有经过训练的解释者,这些人能够从贝珠带上的珠串和图形中把记在带子上各种记录解释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451页)
这表明当时已用“结绳”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数量,并产生了简单的分组。这可视为中国古代统计思想的萌芽。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2、书契记数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文字和数字,“结绳记事” 的计数方法使逐步被“书契记数”所替代。
汉代徐岳在《数术记遗》一书中,记明书契始于黄帝,有“十等”记法。北周甄鸾亦在《五经算术》中认为,当时曾采用三式十等法记数,其十等是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三式即上、中、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记述为:“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史记·律书》。这种记数与手指计量相关联,“成于三”是一种数概念加法的升华。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中说:“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后以指上古时代。
书契是指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文书,具有契约性质,早期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期刻在竹木、土石崖上,以便长久保存,不易损坏。
在殷墟书契中,记载了很多商代的统计史实,从中可以发现:商代统计的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在人口、军事、田猎、祭祀等方面,都有统计数字,虽然只是对某项活动的单统计,但证明统计实践在逐步发展,点滴的统计思想也开始形成。
六艺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出自《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媒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广雅》:“数,术也。”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计算、数学的技术。
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要懂计数。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生活艰难的孔子终日守候在库房里,数着数码,划着记号,监督着仓库的财物出入。他谨慎地辨别着出入事项,一一在竹简上刻画,登记,力求使每一笔“账目”都准确无误。
他不仅能做好会计实务,更青睐于会计理论。孔子研究问题常常“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会计的关键是什么呢?某天他深有感触地说:“会计,当而已矣!”一个“当”字,精辟概括了会计工作的应当、适当、恰当、允当、正当,即所谓真实性、准确性、中立性、公允性合法性。
第二个职业干是“乘田”,就是帮人家管牛羊的。也需要计数。
3、账本记数
用账本记数,始于会用统计的平衡分析法。
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魏国国相李悝在进行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家计调查中,创造性地应用平衡法,即:收入-支出=差额,对该家庭的收支状况进行分析,并做到了有数字、有情况、有分析、有结论。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亩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上熟其收自四,……中熟自三,……下熟自倍……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汉书·食货志》)。
战国初年,在一般年成下,魏国每亩可收粟一石半,好年成亩产六石,次好年成亩产四石半,再次为亩产三石。小的饥荒年亩产一石,中等的饥荒年亩产七斗,大的饥荒年一亩地只能收三斗。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田法》说:“岁收:中田小亩亩廿斗,……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这里说得是齐国的亩产情况,中等田地亩收二十斗即亩收二石,上田亩收二十七斗,即亩收二石七斗,下田亩收十三斗。
唐初,平衡分析法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用于财政收支的核算中,公式为:入-出=余。
唐中期,发展为四柱结算法,公式为:元给+新加-所用=见在,即:上期结余+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余。
宋代,应用四柱结算法进行平衡分析已非常普遍。
四柱的名称一般改用元管(旧管)、新收、已支(开除)、见在(实在)。
平衡关系式为:元管(旧管)+新收=已支(开除)+见在(实在)。
凭证、账本、算盘,把数字融为一体。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最后面的“赵太丞家”店内柜台上放着一把十五档算盘(这一发现要比之前学者发现的元朝算盘要早上两百多年)。
之所以能在这家药铺中见到,这大概是卖草药同其他店铺有不同的特点,中药多为草药,一般汤剂的药味,往往多达八味或二十几味,而且一次不会只取一天的用药量,药铺在计量、计价的时候,不像其他店铺中卖的商品那样单一和简单,药铺要先将每味药的重量与单价用心算后,然后迅速地随手加在算盘上,最后得出买药者所购买药的总价钱。
明代,所有钱粮文簿均须按照四柱格式,分别编制“四柱式黄册”(报告正本)、“四柱式清册”(报告副本)上报。四柱数字一般要求用金额统计,或用实物量及其折合的金额统计。这种使用货币作为综合计量单位,使不同计量单位的财物能够综合汇总和比较分析的做法,在平衡分析法的应用上是一大进步。
4、区块链记数
区块链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2019年1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深圳市税务局与腾讯公司于2018年5月成立“智税”创新实验室,率先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两个多月后,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复同意。由腾讯区块链提供底层技术支持的深圳区块链电子发票目前开票量已达2500万张,累计开票金额 259 亿元,注册企业近2万家。
区块链电子发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房地产、零售、餐饮、交通、医院、互联网服务等上百个行业。
区块链电子发票的推出,解决了传统发票在企业用票、个人开票、税局管票过程中的各类痛点、难点,减少了企业、消费者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支持税务部门以信息控税。
区块链电子发票将发票的开具、流转、报销的全流程上链,实现了“交易即开票”、“开票即报销”、“发票即数据”,每一张发票都可查、可验、可信、可追溯,可管控。
除了区块链电子发票,智税实验室持续探索区块链+税务应用。2019年5月,深圳市税务局与腾讯等公司联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税务-产业"联盟链。联盟链使用跨链技术,打通税务链、金融链、产业链的数据,企业、金融机构、税务机关在联盟链上可共享信息、多方协作。企业可通过联盟链实现批量发票查验、一键申报区块链电子发票、开具各项税务证明,还能使用链上税收数字钱包等功能。
2020年12月6日,2020世界区块链大会于武汉举办,介绍了武汉市税务局的“区块链+不动产税收”,可实现不动产交易信息的历史溯源、实时触发和实时监管,同时产生的应纳税款计税依据,进而保障地方税收财力,降低行政管理负担和成本。
武汉市登记房产的土地累计超过500万宗,年新旧房产交易量接近30万宗,不动产总规模4000亿元,占全市税收总规模的25%,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要管理好不动产税收,不仅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规划,房管、税务等多个部门,过去串联式的管理模式被重复应用,共享效率也不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强化不动产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实现不动产交易信息的历史溯源,实时触发和实施监管,产生充分可信的应纳税款依据,能保障稳定可靠的地方税收财力,更能降低行政管理的负担和成本。
实现“一链二优三减”,即一个区块链,优化流程,优化办税体验,减资料,减环节,减时限。打通区块链全链条,涉及不动产交易的缴税凭证和资料减少6种以上,涉及的岗位压缩1/3以上,办理时长从数小时压缩到10分钟以内,无需携带历史纸质资料无需担心资料遗失或损毁。
区块链,让财政收支轻松、准确、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