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近日出炉,提出着力健全完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结构合理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等8方面27项主要任务和7项重点项目。
内容丰富,而且使用一个新词:“老龄事业”,一般都是“养老产业”、“康养产业”。
这里蕴含一系列的商机:
(一)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构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1+8”体系。
“1”是每个服务圈内至少建有1家集多种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全市建成50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含分中心)。
“8”是指围绕每个服务圈应具备八项标配功能:
一是专业照护类,即具备机构照护、短期托养、日间照护、居家照护的服务功能;
二是助餐服务类,即依托社区长者食堂、老年助餐点等为老年人提供堂吃和送餐服务;
三是医养结合类,即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以及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医养签约等服务;
四是健康促进类,即依托社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健康促进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体养结合服务;
五是智能服务类,即依托智能终端设备、智慧养老平台等,为老年人提供急救援助、安全防护、远程照护服务;
六是家庭支持类,即开展志愿关爱、家庭成员增能、“喘息服务”(子女外出几天,老人到养老院,适当收费)、辅具推广等服务;
七是养老顾问类,即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介绍、政策指导、资源供需对接等服务;
八是精神文化类,即依托社区老年活动场所以及社区服务组织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养教结合等服务。
(二)为老服务队伍提质增量项目。
一是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落实就业扶持措施,优化以奖代补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适用奖补政策。制定相关措施,推动一批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鼓励一批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完善职业技能评价制度,设立养老护理员分等级的基本工资指导标准。
二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定期能力评估、针对性能力培训、可持续能力提升的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轮训、带教与技术支持。充实家庭医生团队,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或培养团队成员一专多能等方式,将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功能纳入团队。
近日,卫健委印发通知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
三是推进专业化人员培养。推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一批与老年人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快老年医学、药学、康复、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联合办学,支持社会力量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校内外养老护理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争取到2025年,实现高校养老服务类专业点数量达12个以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达1000人以上,建成至少10个高校养老服务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专业获得养老服务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人数达1000人以上。
四是整合社会化为老服务人力资源。推进为老服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培训项目,到2025年,每千名老年人配备至少1名社会工作者。
(三)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
一是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旅游和体育设施、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港口客运站等场所为老年人设置专席以及绿色通道。推进环卫公厕建设提档升级,第三卫生间配置比例达到20%。加强景区、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和管理。推进信息无障碍改造。发展1300辆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在公交停靠站对非机动车设置限速设施,整治电动自行车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挤占人行道现象。
二是推进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程。加大力度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结合旧住房更新改造,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到2025年,完成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25000户。
三是改善老年人体育健身环境。新建一批市民健身步道、益智健身苑点、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社区体育设施。开展老年人健康检测、评估、干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化服务,广泛开展“你点我送”社区体育服务配送。
四是优化农村老年人居环境。到2025年,创建300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
五是到2025年,新城全面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
近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城乡特困老年人供养服务制度,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落实集中供养。深入实施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一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
(四)老年健康服务项目。着力构建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安详、有尊严地离世)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覆盖生命全过程、便捷可及、综合连续、更高品质的老年健康服务。
一是建设老年健康管理信息库。汇集智慧健康驿站自检记录、医疗机构体检和诊疗记录等多方信息,建立连续、综合、动态的老年健康管理档案,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状况评估和健康指导。
二是做实健康服务。进一步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覆盖面,着力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康复、心理、营养、安宁疗护等健康服务。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三是全面推动医养结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有效提升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质量。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置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或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医养功能全覆盖。推进智慧医养。
四是开展家庭照护能力培训。引导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学习掌握日常照护老年人的基本技能,提升家庭成员照护意识和能力。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推动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鼓励养老机构向家庭提供生活照护、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专业服务。推动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推动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把养老院机构专业化照料服务送到家,养老机构派人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试点项目。重点围绕完善评估机制和护理服务两大环节,加强总控管理和质量监管。积极探索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经办服务,健全经办规程、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立本市长护险制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六)打造老年教育“空中课堂”项目。依托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云,整合上海老年教育慕课、“修身云”新媒体平台、上海社区教育微课、上海终身学习云视课堂、市民网上学习体验项目、终身学习VR线上人文行走项目、学习团队直播课堂等多平台资源,通过电脑端和移动端,为市民提供最佳的线上资源聚集平台——老年教育“空中课堂”。积极打造老年学习“双空间”(线上线下),加大老年教育特色课程、体验式课程和学习产品的研发,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老年教育新模式。
6月1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金色学堂频道”正式开播,这是全国首个中老年专属学习平台。
(七)长三角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供需资源有效对接,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推进智慧养老数据、信息、接口等统一。推动在各省级养老服务平台上开通数据信息共享频道,完成三省一市养老数据资源的共享。到2022年,三省一市协同建立长三角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平台(测试版)。到2025年,完成长三角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平台(最终版),根据数据库建立多种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