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日上午,应邀再次参加市人大预算报告座谈会。
其中,科技局提到中科院转化中心,我很感兴趣,原来就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7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汉签署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以湖北省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重点,开展广范围、多形式、深层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双方将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学院等一批重大园区和平台。
目前正式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有上海、合肥、北京、深圳。第五个科学中心,有望落户武汉。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
比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预计中心将于2020年基本建成;2030年成为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已经投入运行,并陆续取得重大突破。
未来还会有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聚变工程实验堆、先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气环境综合探测与实验模拟设施、超导质子医学加速器有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等在合肥建成。
今年9月4日上午,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长江新区正式挂牌。这又是一个机会。
将致力于加快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长江新区规模化高效转化、落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高效融合,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助推长江新区打造“科教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提供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这是武汉最需要的。
全国布局四个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分别为华东中心、华中中心、华南中心以及厦门中心,分别位于滁州、武汉、惠州及厦门。
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区域性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08月26日签署协议。
自2017年2月正式运营以来,先后参与了首届科交会和第二届科交会、教育部“潼湖·大创园”和“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网上科交会”和“蓝火计划”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的筹备和实施工作。
2017年6月22日,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会的开幕式上,在22所大学的见证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惠州市政府就共建“潼湖·大学创新园”签署了《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5月,天津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与惠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正式的合作协议。还推动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第二批落地。
看来华中转化中心规模也小不了。
广东本省也成立了广东高校科教成果转化中心。
2017年6月3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产学研对接大会在佛山市举行。省教育厅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广东高校全面服务佛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省教育厅将通过与佛山的合作,探索高校与产业相互支撑的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促成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落地转化,增强佛山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并为全省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这值得武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