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的格局。
这个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一圈两群”。
与过去的一主两副(武汉、宜昌+襄阳)、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相比,是一个进步。首次提出宜昌(1+3)、襄阳(1+3)城市群的概念。让宜昌、襄阳两位市委书记(省委常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我觉得宜昌城市群(荆州、恩施、神农架)、襄阳城市群(荆门、十堰、随州),更能够体现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经济带的发展需要。
我觉得荆门应该放在襄阳城市群,因为同属于汉江经济带。神农架与宜昌的联系更多更早一些。
所以,十多年来我一直主张“三圈三带”:
武汉城市圈(1+8);
襄阳城市圈(1+3,随州、十堰、荆门);
宜昌城市圈(1+3,荆州、恩施、神农架)。
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清江经济带。
自从2012年我的建议(宜昌、襄阳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担任)被采纳之后,我仍然坚持“三圈三带”的建议。
这次有了“一圈两群”的战略,虽然不是完全采纳了我的建议,但是,也算实现了一个小目标(一大两小三个城市圈,整个湖北全部归入“鄂三角”,三个常委各联系一块)。其他的内容等下一个五年规划吧。
这次省里提出“一圈两群”,扩大宜昌、襄阳城市群,与总书记的思路有关。
十九届五中全会有十大创新,其中第十是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总书记在11月1日的《求是》发表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强调:
“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一市独大”,说的就是武汉、成都。
2019年GDP:武汉16223.21亿元,襄阳4812.84亿元。
成都17012.65亿元,绵阳2856.2亿元。
在沿海,一般是非省会城市经济规模大于省会城市。如深圳大于广州,泉州大于福州,苏州大于南京,青岛大于济南,大连大于沈阳。
而在中西部,就没有这种情况,省会城市就是老大。
中西部就是要在不影响省会城市发展的同时,把一个省的老二、老三发展起来。这也是湖北最为典型的问题。
我最近提了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建议加快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发展。
第一,在武汉获得国务院不少于20项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湖北省政府要把省级政策资源向宜昌、襄阳倾斜,因为除了武汉之外,湖北的其他城市能够得到国务院政策支持的相当有限。最新的武汉政策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武汉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总占地面积4750亩。
武汉政策多的用不完,其他城市则没有政策。
第二,要发挥宜昌、襄阳的作用。郑州基本上在河南的中心偏上,而武汉则在湖北东部,宜昌、襄阳反而是在中心。借鉴河南洛阳、江西赣州等市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担任的现实。我在15年前建议宜昌、襄阳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担任。直到2012年才被当时的省委书记采纳。
第三,把“一主两副”升格为三个城市圈。最大限度地发挥三个省委常委的作用。
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就形成一大两小三个城市圈。
再加上三个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清江经济带。
一直希望湖北省的十四五规划能够采纳我这个建议。
湖北不构建宜昌、襄阳城市圈,总量难以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