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武汉开启了校友经济时代,即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吸引了近3万亿元的投资。
在汉每所大学一般是举办三场活动:校友回汉投资专场、大学生留汉专场、成果转化专场。
然后就是以武汉校友企业家的名义,到外省投资。
而最近,有一种新的校友经济来临:湖北之外的高校,带着毕业生与科研成果,到武汉来就业与转化。建议各大学的湖北校友会要多做这方面的工作,做有利于湖北与母校的事情。
12月3日,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武汉重点设计研究机构人才对接洽谈会,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举行。
湖南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等全国近20所高校代表首次组团来汉,与企业家代表齐聚知音故里汉阳。在校企合作协议现场签约环节,中铁大桥局集团、健民药业集团等6家单位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签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协议;中铁大桥局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汉阳市政公司等汉阳区重点企业与河海大学、长安大学等5家高校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
直接的校企合作可让企业招录到更多心仪的人才,也为校企间的科研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
汉阳区政府联合辖区重点企业,设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工作岗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湖北省交投集团、汉阳市政公司等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授牌。今年以来,汉阳区20家重点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已经吸纳实习实训人数超500人,提供实习实训补贴超30万元。
而且,武汉是全国四大高校成果转化基地之一。
今年9月4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武汉市科技局共建的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武汉市长江新区揭牌。这也是长江新区成立以来的首个国字号平台。
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开展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在汉转化、实施教育部“蓝火计划”、举办“蓝火大讲堂”等具体合作。中国(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组成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团队,承接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任务安排,以市场化手段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资源引进等综合性服务,引导全国高校向武汉市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华中中心将根据武汉市产业结构特点及相关企业需求,对接服务当地企业,注重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校企、校地合作精准对接,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
这很值得期待。
在产业园建设方面,北大清华校友的动作比较大。
2017年9月2日,“北大湖北校友会咸宁行项目合作洽谈会”活动在咸宁市碧桂园温泉酒店举行,会上,北大湖北校友会第一次与地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一个由北大校友发起的“北窗产业园”即将落户湖北省咸宁市。
2018年1月11日,“北京大学湖北校友会科技产业园”揭牌、北大湖北校友会与黄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个校友项目落户开发区签约入园仪式等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北大人”引领的新时代校友经济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北大湖北校友会积极向全球校友推介黄石,吸引更多北大校友来黄石投资兴业。
2019年12月10日,在武汉开发区南太子湖创新谷,启迪协信武汉科创园开园。
启迪协信是国内领先的科技园区投资、运营企业,源于清华大学,其股东方——启迪控股是全国首个千亿级科技服务企业,是清华科技园的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单位。
目前,启迪协信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20多个城市,投资运营各类创新基地40多个,2018年年底落户武汉。
未来,启迪协信武汉科创园将依托清华大学全球化、网络化、生态化的资源,加强清华校友与湖北企业的对接合作,促进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落地湖北、武汉,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园现场,6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园区,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领域,其中不乏清华校友等项目。如力通通信,由清华大学侯博士创立,研发5G射频芯片,在国内处于空白,属于“卡脖子”项目。比西迪电池由华中科技大学韩建涛教授创立,他是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的弟子。
清华大学湖北校友会秘书处也入驻了启迪协信科技园。湖北有清华大学校友约4000余人,仅武汉开发区就有近百人,主要分布在汽车、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下一步,该分会将“走出去,请进来”,把更多清华系的产业、人才、资本引进武汉。
为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启迪协信武汉科创园同时还引进了中国技术交易所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日医疗科技创新中心等机构。
其他大学的校友会也应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