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中全会公报中一些提法令人关注。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有关农业的表述如下: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这些提法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尤其醒目,让人浮想联翩。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到现在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更有普遍性、重要性、操作性。“行动”二字说明,一批新农村建设已经形成经验,可以推而广之。要行动起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曾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全国出现了数百个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出现了一大批乡村建设的杰出人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
在各种内外战争的影响下,乡村建设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无疑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历史上的一次尝试。
在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已经十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今天,乡村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扩大内需的主阵地。
乡村建设行动一定要听农民的想法。周四我参观了十堰市郧阳区龙韵村移民小区,农民把原来居住的24个乡村的重要建筑建在小区的周围,形成规模很大的古村美食街与艺术村。
农民的根留住了,也提高了游客的兴趣。“移民小区+文旅+制袜+香菇”的模式就非常成功。仅有小区而无风景,就难有活力。
昨天我们聊了制袜产业如何在郧阳区落地。今天我们看看,文旅产业如何诞生在移民小区之中。这也是省政协交给我的任务。
2020年8月26日,龙韵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20年9月9日,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说明他们干的确实不错。
集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于一体的龙韵村。
龙韵村是十堰市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行政村,也是湖北省首个由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行政村。
2016年底动工,2018年8月开始易迁安置,2019年1月开村,占地160亩,31栋易迁安置房,住着柳陂镇24个村的易迁户918户3211人,占全镇易迁对象的88.6%。
除打造香菇和袜业这两大主导产业外,龙韵村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旅游,200余名易迁户在家门口卖土特产、开饭馆、从事旅游服务,人均年增收2万元。
旅游项目95%以上都是用的龙韵村当地的老百姓,目前是80多个人,每人每年的年收入都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块钱以上。
这是中午吃饭的地方。
村里许多居民在老家种着果林,春天的草莓、夏天的西瓜、秋天的柿子,还有土鸡蛋、烧酒、粉条,都拉到这儿来卖。周末人多时,村口热闹得像市场,村里不收摊位费,还安排人帮忙摆置。
村里开了各类餐饮实体10多家,其中2家由易迁户开办,其余的也都在本村聘请服务员,带动近百人就业。
比如,草编馆,老手艺成香饽饽。针线穿梭,将一根根龙须草缠实、绑紧,慢慢地,一只草碗在手中成型了。李祥梅是韩家洲村人,从小跟着老人编碗、盘、绳子、蓑衣。2019年搬进龙韵村后,被草编馆聘为专业老师,带5名徒弟。
草编馆近200平方米,摆放着各类作品。一双草鞋,标价200元;一只碗,95元。
草编馆位于龙韵村的文创区,这个区包括村落文化记忆街、江汉文化风情街和传统民俗工坊街,有55栋从各村复制的老屋,开设陶艺馆、布艺坊、奇石馆、民宿、研学中心等,带动百余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郧阳有三宝:红薯、苞谷、龙须草。在现场吃了烤红薯,真是香甜。
移民小区、农民小区,见过不少,大多是农民上楼,没有更多的收入。原来的庭院经济也没有了。而龙韵村完全不一样,无中生有之中做了一个旅游村。
在不大的土地上,龙韵村规划建设有村落文化记忆街、传统民俗工坊街、古朴汉江风情街三条街区,有机聚合“耕读文明”和“恐龙文化”元素,打造“农、旅、文、商、学、艺”综合体。
旨在通过文化艺术“搭台”、农特产品“唱戏”,使农民农户受益,进而促进城乡融合与交流,积极营造“悠然柳陂精准扶贫+旅游”的氛围。
可见,农民办旅游,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