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国家层面的十四五规划,我提了7个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增加避暑黄金周;建立基本收入计划;多种形式加装电梯;改革报销制度、鼓励私款旅游;把服务区与商业体结合起来;放开生育;要消费不要浪费。
在消费问题上,我一直建议“要消费不要浪费”,“行政如治家”。在家里一般不会怎么浪费,对待公物公款也应该这样。
现在,一方面要扩大消费,另一方面要勤俭节约。似乎有矛盾,最好的办法是“要消费不要浪费”。这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对消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手工业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可能由于他是一位手工业者,一位成功的木匠,使得他对资源、劳动、财富、消费之间的关系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资源是有限的,消费是无限的,不论公私消费,他都主张“要消费不要浪费”。
因此,墨子也成为得到很高评价的历史人物。毛泽东说:“墨子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梁启超喻其为“劳动人民的大圣人”,鲁迅喻其为“中国的脊梁”,胡适认为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他的消费思想。
墨子是一个典型的“节用实用主义者”,强调节用就是爱惜民力。
《节用》一开篇墨子就说:“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认为,“去无用之务”,是“天下之大利”。是典型的“要消费不要浪费”的观点。
其实,吃饭简单就好。
前几天,我写了文章,介绍在十多年前在越南、在香港、在纽约的三次吃饭,都是节约型的方式。
还有一次是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接待我的记者,临近中午把我带到电视台的食堂。两菜一汤一碗饭,荤菜是红烧狮子头,蔬菜是一碗白菜,一碗汤,吃的干干净净,印象深刻。
2012年,上海电视台有一个栏目《海上夜谈》,发过来就是《谈夜上海》,一档谈话节目,由一对双胞胎王海滨、王海波主持,两位嘉宾,谈公车改革问题。每周六晚播出。
获得“金话筒”奖的海波擅长“穷追猛打”式的追问,而擅长“另眼看新闻”的海滨则用“新闻拼图”等方式解构新闻、引领话题、深发评论。
时间过去很多年了,但是,那餐饭还记得。
现在街面上有一种很实惠的餐馆——小碗菜。自己点菜,最后加总,很多大学里面的食堂也是这样。
我也一直建议单位食堂也搞小碗菜,但是,他们嫌麻烦。这就难免造成一些浪费。我还建议,碗采用方形,按照不同颜色收费。
提到双胞胎,今年的一对双胞胎考生太神奇了。
近日,柳州一对双胞胎兄弟祝尔康、祝尔乐都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不在同一所高中,考试不在同一考场,他们今年高考以同样的687分,双双被清华大学未央书院录取,大专业方向均为“数理基础科学”。而在细分专业上,兄弟俩按自己的想法,各自报了不同的专业。
哥哥祝尔康(右)和弟弟祝尔乐(左)和母亲李明艳。
李明艳说,兄弟俩天性都爱学习。从上幼儿园起,她就开始培养兄弟俩的学习习惯,教认字、学算术。上小学后,虽然他们比较贪玩,尤其爱玩乐高积木,但孩子们把她反复教诲的“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牢记在心,会在晚上写完作业后才去玩,到点就按时睡觉。
没有严格禁止孩子们接触网络和游戏,两兄弟对待网络和游戏都很理性,玩游戏是为了和同学们有共同话题,当作一个“社交工具”,因此能够很好把控“适度原则”。
平时,兄弟俩都喜欢钻研难题,并在各自学校报名参加了奥林匹克竞赛。哥哥学奥数,弟弟则专攻奥物。
兄弟俩身高1.78米左右,他们都爱运动,每天保持运动1个小时。祝尔乐说,运动对学习很有帮助,和同学打打篮球、排球,释放一下心理压力,在学习时能更加专注。
学的很轻松。值得所有家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