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弘扬“店小二”精神“十必须十不准”》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大力弘扬服务企业群众“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做到“十必须十不准”,把营商环境打造成湖北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金字招牌。
比如,第一条是: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必须实行清单管理、“一网通办”,推广“一事联办”,按法定和承诺时限做到审批服务“零超时”,不准超出清单审批或者以备案等形式搞变相审批、要求可全程网办的事项到现场办理。其他内容可以点击:
https://media.hubei.gov.cn/2020/06/15/99221760.html
在5月份,省委应勇书记就强调:地区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这说到了点子上。
2003年6月,刚到湖北省统计局上班不久,我就在一次论坛上讲到:湖北现在是“天不时”(没有获得中部崛起的政策)、“地不利”(距离珠三角、长三角等四大经济区都在1000公里以上)、“人不和”(投资环境欠佳)。自然是引起领导的不高兴。
湖北、武汉的投资环境,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最近,中央电视台刚刚公布了2020年我国城市营商环境排名。
在传统十大城市中,唯一没能进入前十名榜单的城市是武汉,武汉营商环境综合实力得分为78.11分,位于青岛之后,排名全国第十二名。
武汉的主要短板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政务服务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等4个维度得分较低。这其中除了基础设施属于硬件外(外联不够,和周边城市紧密度太低),其他三个维度都属于软件方面,看来武汉还需要解放思想,提高改革开放力度,大力吸引人才并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才能补齐短板!
几天后,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第一财经研究院共同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发布,对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100个城市营商环境进行评价,武汉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六。
因此,武汉总是处于飘摇的状态。
其实,营商环境重在换位思考。政府部门、公职人员等,要与企业家换位思考,才能够真正搞好营商环境。
最近,武汉做了一件事,就充分从司机的角度解决问题。获得好评。
今年起,武汉市部分路口的限高架变了样。过去厚重钢管结构的限高架变得轻巧起来。这是武汉市自主研发的新型柔性变形设计的限高架,可以伸缩翻折,随时能够收起,在必要时能放开交通。
此前的限高架大多是固定的刚性架体结构,一旦发生撞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架体损坏、倒塌,威胁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为了将损伤降至最低,去年11月起,武汉三镇街头开始“升级”限高架。
新型限高架包括横梁、立柱、销轴、缓冲支座、高耗能橡胶、薄弱点螺栓等构件。当有外力撞击横梁时,通过耗能橡胶压缩变形及缓冲支座的大位移双重措施,增加撞击时间,降低撞击力,同时给予司机刹车的反应时间。横梁上安装的高耗能橡胶,能吸收碰撞能量,减少对人员、车辆、限高架横梁的破坏。
截至目前,全市已更新了111座新型限高架,其间曾发生过两起限高架被撞事件。新型限高架在撞击后主动断成两截,并顺着行车方向转90度,没掉落下来砸车、挡路,避免了中断交通,车辆及人员受损较轻。
与此同时,武汉出现一批“吸能”设备。设置在城市快速路上的“吸能式防撞垫”,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能吸收大部分撞击能量,减少人员伤亡;几乎每条高架匝道处,都可以看到的红白相间的“吸能式防护栏”,这种护栏能有效地消除失控车辆的撞击动能,从而能有效降低失控车辆内人员伤亡几率。
过去,有两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地上的导流线,属于禁止标线的一种,车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行驶,不得压线或越线行驶,也不得随意在导流线区域掉头或停放。
二是在白线上树有红白色的杆子,断了一根,还是有车穿过去。
现在这种“吸能式防护栏”,可以进行物理性的隔离。
如果把“智能化限高架”与“放管服”联系起来,可以得到以下启发:告诉司机,这里限高,大车不能走。你不注意撞上去了,也不会影响车辆与人员,但是有摄像头,要罚款。导流线不能压,为了保证直行车辆的安全,只好设“吸能式防护栏”。
“放管服”就是告诉经营者,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