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摊经济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提到“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发关注讨论。李克强说,“怎么样保障那些困难群众和受疫情影响新的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我们应该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月收入仅1000元,用李克强的话说,“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
有了“月收入仅1000元”这个数字概念,其他什么都不用再说了。说实话,这个数字对我这个统计工作者冲击都很大。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均GDP一万美元,户均资产300万元……对这6亿人来说,都是遥远的事情。
过去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城市低收入者因为旧城改造住进高楼,但是,并没有笑容,因为收入过低。农民搬进别墅,但是,都是旧家具,因为收入过低。其实,没有居民收入的增长,其他都是“天上的浮云”。
这6亿低收入人群,如何解决他们的收入提高的问题?
通过这次疫情的分析,以及长期以来城管与小商小贩之间的矛盾冲突,要保民生,就要在政策上与制度上予以创新,大力发展家庭经济与建立基本消费计划。
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层次中,有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民企集团,这些都是要求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营业场所、雇佣人数、经营发票等。
其实,还有一个更基础的经济层级,这就是家庭经济。家庭经济的内容比较宽松,以家庭成员为主,自由度非常高。比如,农村的家庭农业经营就是如此,种什么?怎么种?由家庭成员说了算。农民要增加收入,就可以在房前屋后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
那么,城市的家庭能不能也有这种自由经营的机会呢?在过去,城管十分严厉的情况下,是很困难的事。现在则有了“地摊经济”的复苏。
两个多月,成都因为有序放开夜市,增加了1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说明这种家庭经济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有一位市民,白天在服装厂上班,晚上在夜市摆地摊,卖服装,收入大幅度增加。因此,家庭经济是立竿见影的经济,只要勤劳就可以致富。
现在,不仅各地政府都在支持地摊经济,一些平台公司也纷纷推出帮扶措施,赋能“地摊经济”:京东宣布启动“星星之火”计划,阿里1688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苏宁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微信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各平台从自身优势出发,帮助解决“地摊经济”进货、资金、经营的三大难题,多维度、全方位支持摊主的就业和增收。
从移动支付到移动仓储,“地摊经济”在悄然改变。一个小小的支付码,是广大摊主与互联网最直接、最便捷的“连接”。开放全国家乐福、苏宁小店门店10000个冷柜仓储服务,夜市摊主可申请3公里内的免费冷链仓储服务。
家庭经济,就是由家庭成员决定的经济活动,摆地摊,卖红薯,蹬三轮车,贴手机膜,等等,都是可以有收入的家庭经济活动。地摊经济,属于家庭经济的一种。
发展家庭经济或者“地摊经济”,有三大好处,一是家庭经济减轻了中国就业的压力,二是满足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需要,三是培养了创业精神,大商大贩是由小商小贩发展而来的。1979年9月,武汉汉正街103位个体户获批摆地摊,才会有后来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因此,目前不要过度关注地摊经济,而是要把地摊经济视为家庭经济的主要形式,并制定优惠政策,把家庭经济发展纳入一个长效发展的轨道,使之成为个体户经济、企业经济的策源地。
2、1-4月减税降费9066亿元
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去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
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减税降费7428亿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182亿元;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减税降费4246亿元。
2020年1至4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066亿元,其中包括2019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4209亿元;2020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4857亿元。
3、华师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为整合资源,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示范区,引领教育学科建设。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启动大会在该校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兼任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部长。
面向未来,如何提高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水平,始终是师范大学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学校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实现国家科技奖励、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高层次人才等标志性成果的新突破,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智库研究新高峰,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示范,将学校建成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引领基地和卓越教师培养示范区,力争教育学科早日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作为该校开展“学科特区”、实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学部将在治理模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科研服务、资源配置、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高层次、全开放人才平台,采取“固定+协同”的用人模式,吸引相关学科和学院的教师“双向选择、自由加入”;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实施“200+N”岗位设置方案,采取“双聘”制、合作制、项目制等多种“柔性引进”方式,吸引校内外相关领域优秀专家,联合组建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与技术合作,以期集聚校内学科资源,打通社会办学力量,实现“1+1>2”的综合效应,最大限度地激活基层办学活力,最大限度提升办学效益,形成改革示范效应,完善学校治理体系。
值得推广。
4、2万亿元怎么与民生对接
在红安县智通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五类人报名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可享受国家政策补贴1500元。
即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初中、高中毕业未继续升学者。
另外,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可享受更大优惠。
很好。
6月5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举行第106场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副厅长钟芝清介绍了支持创业就业的政策——创业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就业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贷款额度20万元以内,财政部门全额贴息。
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即: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数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15%(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8%),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贷款额度在300万元以内的,财政部门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日贷款基础利率的50%给予贴息。
对合伙创业的,按符合条件个人贷款总额度1.1倍确定贴息贷款额度,上限为300万元,财政部门全额贴息。政策支持对象主要包括10类人群,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
考虑疫情影响,从今年4月17日起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体工商户,贷款购车从事运营的个人和网约车司机,符合条件的出租车、网约车企业或其子公司等纳入政策支持范围。
自2021年1月1日起,新发放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利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5个百分点以下部分,由借款人和借款企业承担,其余部分财政给予贴息。
财政部门对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足额保障、据实结算、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