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访谈
一人一团一戏 吴侬细语演绎英雄情怀
2019-06-11 15:52:20   来源:新华网   分享:
0


      从《红灯记》中可爱勇敢的小铁梅,到《董梅卿》中洒脱任性的官宦千金;从《石榴裙下》中温柔善良的自尊女性,到《雷雨》里畸形病态的繁漪……现如今,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献演的《敦煌女儿》,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茅善玉可以说是继承和发展老一辈沪剧人优良传统的新一代沪剧人。她与时代同行,她为英雄讴歌。

茅善玉:判断与坚持,八年磨一剑:探究沪剧发展的新路径 

判断与坚持,八年磨一剑:探究沪剧发展的新路径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对老市民来说是一个艺术的盛会,对行业来说是一个交流的盛会,同时也是展现自己剧种优势的一个平台。沪剧已有200年历史,作为地方剧种走向全国,在大舞台、大平台上展现自我,让更多人看到沪剧的优势与特色,这是很有价值的。
  我一向遵从“顺其自然”,但在这之中也有着自己的判断与坚持。判断与坚持,并不是钻牛角尖和固执。而是在听取众多意见后,在看到社会变化后,自己所产生的想法。你觉得这个想法是准确的,只是现在人家可能还不理解,或者现在走的很困难,那么这时你就是要懂得坚持。正如《敦煌女儿》,是对被誉为敦煌女儿、敦煌守护神的樊锦诗的发现、捕捉、挖掘,以及崭新的艺术实践,更是折射樊先生与沪剧院特有的眼光和情感维度,拓展着沪剧发展的新路径。


茅善玉:唱响上海声音,助力城市名片: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唱响上海声音,助力城市名片: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上海新时代的沪剧是什么?沪剧院的发展始终遵循“出人、出戏、出影响力”。出人,即人才辈出;出戏,正如同《敦煌女儿》这部戏,它能让更多的观众共同欣赏与关注,从而体现从小剧种走向大剧种的发展道路。影响力,则是基于有人、有戏,后通过各种项目让沪剧的影响力大大扩展。
  沪剧,作为上海特有的剧种,一直“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它是上海的声音,是上海人的家乡戏,更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城市靓丽的名片,也已然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上海市民是发自内心喜欢这沪剧,这种情结是割舍不断的。沪剧院必须要有引领作用,把戏把影响力做出来后,可以老戏迷的热情,更能激励年轻戏迷的加入。那么,沪剧院就需要不断创新作、推优品、铸精品。
  这八年中教会了我两个字,叫坚守;也教会了另外两个字,叫坚持。八年来,再大的打击我也没放弃,再大的困难我也没放弃。我觉得成了这个戏,也成了我这个人。作为一个人一个院长来说,这八年中我成长了,我不断强大自己内心的定力。当遇到纷扰时,你该朝哪里走,你的方向是怎么样?其实都是在考验我。而现在,我觉得,我经受住了这个考验。因为我很清楚,《敦煌女儿》是个好题材。
  筹备演出沪剧《敦煌女儿》历时八年,全团硬啃了这块“硬骨头”。人家用一年的时间,这部戏我可能要用五六年。不能难“啃”就不“啃”,若都走捷径,那沪剧的发展可能也将停滞不前。我希望,自己这一代人能为沪剧腾飞做一点贡献。因为文艺是个号角,文艺是引领人们灵魂深处的精神。我只想要把戏做好,让它滋润我们的精神世界。


茅善玉: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发展年轻一代爱好者 

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发展年轻一代爱好者


目前,沪剧《敦煌女儿》已成功上演50余场,而这每一场戏是用满打满枪,满宫满调”的倾亲出演,无一例外。而艺术节期间可预见的满堂红,更使让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感谢我们上海的市民。感谢大家对文化的爱,或者说是对沪剧的支持。
  作为艺术工作者,自己作品要有当下感,要有时代性、现代性。沪剧在秉承“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理念的同时,更要“求新求变”。艺术的步调不能停止,要发展就要适合更多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上海中年人仍是沪剧的“铁粉”,未来沪剧院的工作会重点考虑如何争取年轻的观众们。近年来,沪剧已经收获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曾经在一所高校里,一位来自江西的小姑娘自豪的表示自己已学会几段沪剧,一定要和我拍照。可以说,这样生活在上海,想融入上海的文化的年轻人,或许存在着语言上的阻碍,但对艺术的欣赏与审美是没有隔阂的。此外,今年沪剧院还将走进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继续吸引、引导年轻人对文化的喜爱与热爱,让心中知晓:沪剧,上海的特色地方剧。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