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省阳新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一批英雄豪杰,王平将军就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星。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一生。
1907年10月,王平出生在阳新县王英镇大湖村。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6年,年轻的王平在家乡参加组织农民协会,勇敢地投身到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中。他深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为广大农民争取到应有的权益。1930年,王平毅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征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平历经无数次战斗的洗礼。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等多个重要职务。在长征途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始终坚定信念,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部队一次次突破困境,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王平肩负起更重的责任。他担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等职,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在晋察冀地区,他兼任阜平县动委会主任、县长,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他领导的部队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7年8月,王平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王平继续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奔波。他担任北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指挥部队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他以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带领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平依然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先后担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等多个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军队的建设和改革。他注重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综合素质,为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1955年,王平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王平不仅在军事上成就斐然,还始终心系家乡。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激励着家乡人民不断奋斗。王英镇和大湖村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大湖村,当地组织村民定期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老人们讲述着王平将军年少时在家乡的点点滴滴,以及他投身革命后的英勇事迹,让年轻一代深刻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王英镇的学校将王平将军的故事以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们传播将军的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每年的重要纪念日,王英镇都会组织干部群众前往王平纪念园,在庄严的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
王平纪念园座落在湖北阳新县仙岛湖风景区内,园内的纪念碑和展览厅,陈列着他在各个时期的照片,仿佛在诉说着他辉煌的一生,成为了阳新人民缅怀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2007年,王平诞辰一百周年,他的儿子范晓光回到阳新家乡,为东源中学捐献资金,建造学生宿舍楼,并题字“王平将军希望学校”,这体现了将军一家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10月23日上午,和煦的阳光洒在王英镇的大地上,一场庄重而深情的王平将军遗物归故里活动在这里举行。王平将军的女儿王晓虹女士满怀着对父亲的深情与敬意,亲自带着将军的遗物(包括他生前办公的桌椅等共94件珍贵物品),回到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这些遗物承载着将军的奋斗岁月和崇高精神,它们的归来,让家乡人民与将军的距离更近了一步。王英镇专门为这批遗物修建了陈列室,将它们精心陈列展示,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大家驻足凝视这些遗物,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将军当年为国家和人民拼搏奋斗的身影。
1998年2月8日,王平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阳新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中。他是阳新大地上的不朽荣光,他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通讯员:吴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