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十堰,绿脉千里,花团锦簇。
武当叠翠,金顶轻风拂晓月;汉水碧透,清流千里润京津;车城绿满,生态宜居显峥嵘。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与人类文明巧夺天工共同谱写出的雄浑交响曲。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齐头并进、林城合一的大美十堰,正悄然崛起并惊艳世人。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盛赞:“十堰是个好地方啊,山清水秀。”
从2013年1月4日吹响“创森”号角至今,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350万十堰人民共同见证我市在建设城市森林网络、维护城市森林健康、发展城市森林经济、弘扬城市森林文化、强化城市森林管理等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取得的显著成效、带来的深刻变化。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带动下,十堰以更加生机勃发的全新形象,创造着更加绿色宜居的未来。
上篇:重中之“重”
一山一水一座城。
山称武当,是世界文化遗产,道教文化中心。水为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城名十堰,是中国汽车工业重镇,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位居中国地理核心处的十堰,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北挡风沙、南阻酸雨的重要生态屏障,在生态和人文两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山披绿、为水护源、为城增秀,可谓我市生态发展史上的“重中之重”。
●绿色高度:大员上阵领衔“创森”
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湖北省“三维纲要”将绿色放在了首要位置,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山水重围的十堰来说,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和民生的基色,是“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本色,是“五个十堰”建设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亮色。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为生态十堰增色的现实路径,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绿色引擎,是建设美丽车城、创造绿色福利的有效手段。
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重大方略,吹响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角。2013年5月,我市被湖北省林业厅批准开展“湖北省森林城市”建设工作。2013年7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十堰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创森”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被纳入“五城联创”统筹推进,列入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年度综合目标统一考核。市五城联创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任指挥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大员上阵领衔抓创建。3年多来,市五创办充分发挥好组织领导、调度指挥、考核督办职责,扎实推进五城联创各项工作。2013年11月,市政府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并于2013年12月得到国家林业局的支持批复。
市委书记周霁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让绿满荆楚行动在十堰率先落地生根”和“守好山头、管好斧头、护住源头”等要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狠抓“创森”工作的落实,全力推进“创森”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铁军不仅到市林业局调研,还积极推动森林资源保护立法工作。市政协主席陈家义不仅关注“创森”工作,还挂帅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亲自抓,保证了“创森”工作全面扎实有序推进。2014年以来,全市每年召开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的创建推进会,对年度任务进行动员部署;每年制订印发创建工作方案,将建设任务明确到责任单位;市五创办不定期组织检查督办,年底进行考核评比;市域范围内所有申请建设的项目审批都需征求林业部门意见,考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森”、“生态保护”等内容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据越来越多的篇幅。
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专班高效推进,是十堰“创森”工作最大的特色,也是十堰“创森”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绿色合唱:众志成城助力“创森”
市委书记周霁多次强调,绿色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全市上下要坚持不懈践行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观念。“创森”作为践行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观念的核心工作之一,地位尤为重要。
也正是在市“四大家”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下,“创森”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园林绿化部门负责城区绿化,交通运输部门主抓道路绿化,水利部门开展河道绿化,教育部门完成校园绿化,各大型工业园区挑起了各自厂区绿化的大梁,各部门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创森”由林业部门的独唱变成了多部门的大合唱,由政府部门的独奏曲变成了全民参与的交响乐。
领导重视、部门尽责、全民参与,我市“创森”纲举目张、众志成城。2013年12月,《十堰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2)确立了“仙山秀水映古今,秦巴中心新车城”为森林城市定位,提出了特色鲜明的“一城为核,两环相绕,两带相映,双网交织,六极同辉,多点绽放”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明确了“创森”目标和方向。
“一核”,指十堰市中心城区。规划以城区内永久性保留山体为基底,采用近自然模式,建设城市山体公园、郊野公园;以中心城区建成区为圆心,以城区周边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依托,因地制宜布局规模不一、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与主题园区,建设城郊森林体系。
“两环”,指环城森林生态屏障及环丹江口库区生物隔离保护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开展环城森林建设,同时因地制宜建设郊野公园和山体公园。以丹江口水库为中心,环丹江口库区营建植被带隔离污染物,从而起到防止污染库区、净化水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两带”,指汉江生态经济带和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依托十堰中心城区和郧阳区、郧西县城、丹江口城区,沿316国道、209国道、汉十高速公路、十漫高速公路十堰段建设。竹房城镇带以竹溪、竹山、房县县城为核心,沿麻竹高速公路十堰段建设。
“双网”,指水系林网和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以境内的主要河流、水库为依托,建设多层次、多样式的水系防护林网,同时根据地形的起伏和各种植被的适应性,建设景观斑块。道路林网以市域范围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的道路绿色防护网络。
“六极”,指郧西县、郧阳区、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的县(市)域城市建成区的森林绿化核。结合各县(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城区道路和水系为骨架,加大县城建设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增加各建成区的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质量,逐步建成各县(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多点”,是以市域范围内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村镇等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地点为基础,开展村镇森林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建设生态乡镇、美丽村庄,高标准绿化美化村镇,建设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和义务植树示范基地。
●绿色福利:全民共享梦圆“创森”
市林业局局长边疆说:“我们不是为创建而创建,而是为了让城市更美、人民生活更幸福,让绿色福利更好地服务于所有市民。”
以“为民创建”为导向,我市“创森”之路始终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今年8月14日适逢周末,盛夏的十堰骄阳似火,记者在四方山生态公园南门景区看到,生态停车场上车停得满满的,山上郁郁葱葱,争奇斗艳的鲜花自成一景,市民三三两两聚于树下,享受着树木浓荫带来的夏日清凉。像这样的城区生态公园,自“创森”启动以来全市已新建了64个,城区新增公园绿地150万平方米。目前,全市有公园绿地204处,面积175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95处,面积105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达12.04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98%。
以“创森”为契机,十堰启动“清水行动”,通过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工程,保护和恢复重要水源地周边的森林植被,维护水源地生态安全。全市新增城市水源地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1.7万亩,水源地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74.5%。根据《十堰市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至2015年,全市17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水质合格率100%,水质均保持在Ш类以上。同时,全市以汉江、堵河等五条主要河流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域内水系治理及绿化工作,共完成丹江口库周绿化2.7万亩、汉江水源涵养林建设3000亩,完成河岸绿化近1500公里。推进五河治理,按照“河道是景点、河岸是公园”的定位,高标准完成生态河岸建设130公里。
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十堰令人神往,“创森”因承载着百姓的重托和厚望而意义重大。
下篇:“绿”城担当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家国所托、民生所系。而要完成“创森”目标,加速推进森林网络建设、补齐“创森”指标中的短板则是当务之急,创建森林城市、构筑绿色梦想,更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项目、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绿满十堰”行动等,使森林网络更加坚实。
同时,大力开展山体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村镇绿化,让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不仅补齐了短板,更编织了绿色梦想,播撒下绿色的希望。
●绿满十堰:当年鏖战急
早在2009年公布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我市的森林覆盖率就已超过60%,在全省17个市(州)里名列第三。40项“创森”指标中,十堰仅有10余项未达到标准。
这未达标的10余项,成了影响“创森”大局的“拦路虎”。补齐短板,争取全部达标,这是不容有失的“军令状”,号角吹响,全市上下打响了筑绿护绿的“攻坚战”。
“绿满十堰”鏖战正酣。2014年12月,我市启动了“绿满十堰”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2015-2017)完成79.5万亩的宜林荒地、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地、村镇绿地绿化。以“绿满十堰”为抓手,我市坚持开展高质量造林绿化,每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超过30万亩。福银高速公路十堰段沿线荒山造林、“四季挖窝,三季造林”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和社会各界高度赞誉。2015年,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竹山召开的全省精准扶贫现场会上强调“外修生态富口袋,内修人文富脑袋,绿满十堰富万代”,对绿满十堰的评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政府在随州召开的全省绿满荆楚行动现场推进会对绿满十堰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房县、郧西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2013年至今,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41.06万亩,封山育林73.83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26.57万亩。全市森林总量持续增加,全市林地面积289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1.5%,森林面积1948万亩,森林覆盖率64.72%,主要林业资源指标排在各市州前列。
●林城合一:她在丛中笑
城被层林绕,她在丛中笑。秉持林城合一理念,我市在构建城市森林网络的过程中注重城市绿地、道路林网、通道绿化建设,使整座城市宛如一座绿意盎然的生态游园。
依山而建的车城广场,投资近亿元,总面积22万平方米。广场建设遵循山地铺绿、平地造景的原则,栽植各类树木百余种,将十堰特有的南水北调、仙山、秀水、汽车城等元素与城市绿化美化相结合,共同打造由高速公路进入十堰的生态大门。
2013年以来,我市围绕道路林网建设,全面推进已建通道绿化提升,开展树木补植和小游园建设,新建通道推行大面宽带绿化。中心城区以香樟、桂花、银杏等乡土树种为主,乔灌木搭配,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景观。
今年2月,武当山机场正式通航,与机场一同竣工的,是长达3公里的机场大道绿化工程。工程统一采取双排树绿化模式,在其间修建慢行步道,并在较为平坦的地带间隔打造景观绿化带,其中最宽处达20米。
为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机场大道入口处修建了占地4.8万平方米的泗河滨河公园,栽植各类乔灌木及水生植物,打造湿地公园景观。目前,机场周边正在建设城区郊野公园,并与其它9处公园一同纳入今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中。
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绿满十堰”通道绿化4.63万亩,占年度计划的202%。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全面启动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升级,现已在人民路、北京路、上海路等10条道路补植树木3000余株,在市城区全面实现两排树绿化效果。十堰中心城区33条主次干道实现绿化全覆盖。全市公路部门共完成境内国省道绿化建设110公里,全市道路绿化率达到93.7%。
●城乡皆绿:装点此关山
建设生态美丽乡村,为城市打造“后花园”,为百姓建设“安乐窝”,同样是“创森”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以“创森”为契机,我市大力开展绿色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提升乡村美化度。全市105个乡镇,1856个行政村,已建成生态乡镇6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9个),生态村庄854个(其中省级180个);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50个;有4个乡镇、121个村庄被湖北省绿化委员会认定为“湖北省森林城镇”和“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
“创森”3年多来,我市通过实施廊道绿化工程,编织城乡森林绿网,将山水城有机串联起来。以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为平台,构建出覆盖十堰城乡的绿色林网。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创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肯定。一个“天蓝地绿、鸟语花香、林城合一”的森林城市正展现在市民面前,一个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市、水质安全的水源区正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