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释妙乐,妙乐法师,女,1940年8月18日生,湖北黄梅人,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湖北黄梅妙乐禅寺、江西九江庐山铁佛寺方丈。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妙乐寺和妙乐法师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捐资达12亿元,被社会各界誉为“慈善公益的典范”。被评为中国优秀慈善家和优秀政协委员,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湖北省佛教慈善杰出人物”,第27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黄梅县小池镇北郊妙乐村,一座宏伟气派的妙乐寺坐落在村舍之中。这座始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的寺院,由妙乐法师筹资兴建,被喻为“中南地区第一寺”,她是这座女众寺院的方丈,也是中国佛教唯一的女方丈。
妙乐法师以悲悯怀度、慈悲众生为己任,在佛教界,她以一个女尼的身份,在她人生的历程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她爱国爱教,弘法利生,艰苦奋斗,创业成功之路,深受教内尊重。在海内外,享受一定的声誉。
苦难童年的她立志造福一方
妙乐法师,俗姓王,名玉荣,出生于黄梅县小池镇王家垏一户农家。父母希望像养儿子那样把她养大,故取名“玉荣”。
玉荣自幼受外祖母严氏影响,茹素长斋,常随严氏出入附近佛庙,求佛拜经。幼年并不喜欢“玉荣”这个名字,10岁那年,玉荣随严氏入安徽九华山,受百岁老和尚慈光法师点化,遂改名字“玉荣”为“艳华”,立意为“光艳中华”。
1953年8月18日,迫于生计,父母举全家6口人离乡南迁至江西省武宁县杨州乡沙河滩。途中,父亲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全家人的衣物和两个年幼的妹妹,13岁的艳华为减轻父亲的负担,替父亲挑了一担箩筐衣物杂品。由于那时马路都是牛车走出来的泥巴路,路面坑坑洼洼。下雨时,路面就像盖着几寸厚的稀泥,整个马路九曲十八弯,沿着河港和水汊绕来绕去。远处的村庄、树木,望去并不遥远,但走起来极为费时。俗话说,远路无轻担,艳华小小年纪挑着一担重重的箩筐,从王家垏村到小池口长江北岸10多里路,满头大汗跟着父亲及全家走了7个多小时。这些事让艳华初感人生旅途的艰难,深深感到家乡父老出行的困难,从小立志要为家乡人修桥铺路,造福一方。
从小池到武宁,途经永修江上乡,在云居山附近的道观落宿时,艳华遇见了云居山下时居圆通寺宽莲法师,宽莲遂约艳华两年后来云居山拜师。
艳华随父母在武宁沙河滩生活了两年,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更坚定了她立志救苦救难、拯救众生的信心。1955年4月,艳华全家在九江落户,同年5月24日,艳华巧遇奉师命来庐山修道场的宽莲法师,由宽莲引荐拜见云居山虚云和尚。当年农历九月十九日皈依虚云老和尚,赐法名宽净。
1958年初,虚云受挫,将左右居山弟子召派分散,宽净也在其中。宽净回九江后,在纺织厂做工,婚后生有二子一女。期间,宽净依师命在家坚持家庭道场,研学佛经,虔诚修行。1972年8月,宽净冒“文革”挨整的风险,又拜九华山印空法师“方便出家”,印空依法收宽净为徒,赐名法号为释妙乐。1979年3月,沿海开放率先迈开了第一步,妙乐在师父印空老和尚支持下,用6年时间主持整修了福建石狮普闻寺。
两个十年建成十座佛教圣地
从1989年8月开始,妙乐法师经过“十年艰辛创业”“十年辉煌发展”两个十年,把庐山铁佛寺由两间破败将倾的瓦房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此外,1995年开始着手创建湖北黄梅妙乐寺,资建宝庆寺、浠水先佛寺、贵州云仙寺、河南天台寺、福建普闻寺、江西九江龙泉寺、浙江余杭大雄寺等10座寺院。妙乐法师一边建庙,一边为社会奉献爱心。
妙乐法师提出建庙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同时,还不断推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她通过扶危济贫、希望工程献爱心、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贫困地区修桥铺路等向社会捐赠了大量财物。每当自然灾害降临时,妙乐法师毫不犹豫地捐出大量的钱和救济物资帮助灾区群众。
1994年11月13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北京为禅寺书写了“庐山铁佛寺”寺名。1998年11月5日,赵朴初指出,“妙乐比丘尼”的提法,是对妙乐弘法利生的公益慈善事业的肯定和关注。
在妙乐法师的后一个十年辉煌发展中,在一诚大和尚担任会长的时任8年时间里,更是妙乐法师弘法利生、推进公益慈善事业最辉煌的时刻。
1999年9月,妙乐在南昌天宁古寺跪拜了一诚老和尚,由一诚长老为剃度恩师,再度受三坛大戒,法号仍为释妙乐。在恩师一诚长老亲切关怀、帮助、支持下,妙乐法师更通畅、更便捷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继承和发扬前一个10年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继续创建妙乐寺,实行弘法利生,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做出了贡献。
爱国和慈善根植于灵魂
爱国的思想从小就在妙乐的心中根深蒂固,她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光艳中华”的信念。
在许多人看来,出家人多是因为感到人生苦短,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因此,有“出家人不问政治,不问国事”之说。但妙乐并不认同,她经常阅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并写下心得体会,在寺庙客堂里挂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画像。有人对此颇有微词,提起此事,妙乐数度哽咽:“佛教事业之所以能得到发展,是因为国家强大,社会安宁,国泰民安,是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寺庙香火旺盛,也是因为党的宗教政策好。所以,国家乃宗教之根本。”
妙乐法师始终以营造人间佛教为目标,以公益慈善为己任,以爱国爱教为宗旨,以中国五教智光、五教平等、共谋服务为行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人类进步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她坚持以创建“人间净土”“人间佛教”为目标,教内弘扬正法,应化众生,庄严国土,利益人群;教外以佛教的影响力带动周边群众,把思想意识引导到中央提出的新政和新思想上来,引导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相互帮扶。特别是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工作“五新”要求,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扶助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妙乐法师告诉记者,佛经中颂扬慈善思想的内容比比皆是。《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及“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依据不断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观无量寿经》中云:“佛心者大悲是。”慈悲表达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自利利他圆融的心。而“上弘下化,饶益众生”的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衍射出教理与慈善的方便行,是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的重要基石。
慈善公益捐资达12亿元
从湖南水灾、江西彭泽堤陷、九八年抗洪救灾……到四川汶川地震和云南鲁甸地震……每次妙乐法师都毫不犹豫地捐出大量财物,还亲自前往灾区现场看望受灾群众。据不完全统计,妙乐寺和妙乐法师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捐资达12亿元,其中用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3亿多元。
2012年,为加快妙乐村新农村建设,实现帮助家乡发展的夙愿,妙乐法师向黄梅小池妙乐村捐资2亿元。她在村庄里修路、修桥,开办素斋馆和食品厂,捐建敬老院、孤儿院、文化活动中心,帮助村民就业。如今,一步入妙乐村,就能看到妙乐法师为村民们建造的一排排新居。
“我只想把自己的使命完成,为党分忧,为政府解难,给人民办点实事,让人们有饭吃、有衣穿,减少国家的一点负担。”妙乐法师的想法很简单。
在妙乐初入佛门之时,她的师父虚云老和尚谆谆告诫她,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太虚大师所提倡的“学佛先从做人起”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她,妙乐认识到个人的生命离不开社会和大众,“无我利他”才是修行佛法的最高境界。
20多年来,妙乐法师率大众至诚发心、艰苦创业,凝聚十方善信力量,兴建女众道场,安僧办道、领众熏修,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传承弘扬优秀佛教文化,为促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湖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肯定,得到广大信众的支持,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5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为妙乐手书“菩提金莲”。切盼妙乐寺两序大众爱国爱教、正信正行,为正法久住、广度众生,为传承弘扬优秀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