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1月20日下午,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小组讨论在汉口展开。讨论会间隙,武昌区委书记张幸平应邀接受凤凰网湖北频道专访,解读武昌区“十二五”发展成果及“十三五”远景蓝图。
以下为访谈文字摘录:
凤凰湖北:武昌区在2015年迎来了“十二五”的完美收官。请问2015年武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和进展?
武昌区委书记张幸平:“十二五”期间,武昌区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调结构、强功能、抓创新,全力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具体说来,主要的成效有: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下同)的470.1亿元增加到870亿元,年均增长11.3%;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由67.1亿元增加到173.1亿元,年均增长20.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7.4亿元增加到73.7亿元,年均增长21.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918元增加到40544元,年均增长14.1%。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0亿元、招商引资117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1.9倍和2.6倍。
凤凰湖北: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起好步非常重要。这一年武昌区的工作思路是什么?有哪些重点?相对应的做出了怎样的筹备和规划?
武昌区委书记张幸平:“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总体思路还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创新和投资“双轮驱动”,优化“三区两翼”空间布局,打造经济、城市和民生三个“升级版”,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其中,在创新方面,我们一是要打造好创业空间,在滨江沿线轴、东湖西岸轴和洪山广场周边、武昌古城片这“两轴一片”开辟创新园区;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在投资方面,我们主要注重的是“旧城改造”项目,旧城改造既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将是投资增长的重要契机。
凤凰湖北:武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历史文化旧址,随着2016年迎来建设的最高潮,武昌区将如何在城建的发展中维持文化载体的延续?
武昌区委书记张幸平:我们对文化产业的传承和保护其实是非常重视的。以昙华林为例,在今年的城建工作中,昙华林的瑞典教片区改造征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其实我们在改造征收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做了很精细的方案研究制定和规划设计。对昙华林来讲,我们更多地是做保护性的修建,真正拆的地方是很少的,我们更希望大家在去到昙华林的时候看到的是既具有传统特色,但又不会过于破旧的建筑。
我们的修缮改造工作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从建筑本身的形态来讲,那是必须要保留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努力使古城的面貌得到更好的保护,生机能够得到焕发。
凤凰湖北:有消息说,2016年武昌将迎来史上最堵的一年,整个武昌城将“开膛破肚”,迎来建设的最高潮,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交通顺畅?
武昌区委书记张幸平:武昌区的城市建设项目大多已经展开,今年新增的项目是地铁5号线的施工,这将是影响武昌区交通的主要因素;旧城改造则对于武昌区的交通路况不会造成大的阻碍。
缓解城市建设对出行带来的不便,作为地方政府,我们的工作还是要做。武昌区政府将与施工方紧密配合,缩小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城市道路的占用,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市民出行;其次我们会加强道路管理与组织,并通过微循环道路对交通情况进行改善。我们也倡导广大市民采取“绿色出行”的方式,为道路交通减轻压力。
凤凰湖北:武昌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武昌的三个“升级版”,完成这一目标有哪些前期的基础?将来武昌区将从哪些方面努力,来达到这一目标?
武昌区委书记张幸平:武昌具有高校院所众多、智力人才密集、设计实例雄厚的优势,在加强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引进、环境营造的同时,我们会重点抓好创新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强化创新驱动,打造武昌经济升级版。
其次,滨江商务区、绿地国际金融城、武昌古城复兴建设等一系列建设都要推进,轨道交通、过江通道、城市道路、排水设施、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必须抓好,旧城改建也要强力推进,打造武昌城市升级版。
另外,我们要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抓好精准扶贫,以强化普惠共享,打造武昌民生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