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父亲辛克靖是华师美术系第一届毕业生。”在谈到自己专业生涯的起点时,辛艺华很自然地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1958年5月,24岁的辛克靖放弃了华中师范学院的教职,报名支援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就这样,本可成长在武汉的辛艺华,其出生地变成了恩施。
陪同父亲老友张良皋先生(著名建筑学家)观看辛克靖从艺六十周年遗作展 2012年 辛艺华自小跟着父母畅游恩施山水,画速写都是旅途中的必修课,对美术的热爱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起来的。与此同时,父亲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珍爱也深深影响了辛艺华——辛克靖的美术创作重在把中国传统经典与西方艺术精华相融合,而辛艺华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便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问题。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从大概20年前开始,国内设计界兴起一股“民族化”浪潮——从盲目地向西方看齐到关注“本土化”设计资源,民间艺术成为热门的设计元素。问题在于,许多人不一定了解传统图形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加辨别地滥用,让作品显得生搬硬套、毫无生气。 同时期在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中,对这一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内有关本、硕设计教育的专业教材往往关注从构思到表现的具体设计方法,较少涉及设计艺术的综合思维,从国外翻译的设计教材,在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不过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设计所面临的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问题也不一定适用。 面对这样的现实,辛艺华开始给研究生开设《图形语言分析》课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习中国传统图形的构成之道。为什么要先借助传统图形来理解图形的意义呢? “我们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了解民俗事象,所以用中国文化讲中国图形,便于理解图形与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传统图形从意义到表现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寓意与样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图形作法,分析它的审美意蕴及构成形式,能帮助我们理解并且把握中国传统图形是如何构建这种文化意义的。”辛艺华说。 辛艺华要求学生精选一种民间艺术种类进行深入研究,并能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蕴含在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和情感——“比如说剪纸多用在喜庆的场合,艺人们都是带着满心的欣喜去剪的,我就要求学生仔细去揣摩每个剪纸样式中所蕴含的那种喜悦的情感,最好还能动手剪一剪,体会剪刀和画笔不同的力道。” 该课程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向大师学习。辛艺华要求学生们选择一个西方设计大师,一改常规的研究模式,从作品本身转向对作品形成的文化环境和表达行为进行分析,对设计大师思想观念的建立、形成和变化进行考察。特别强调对形式语言的研究,也就是用构成学的理论剖析大师如何组织图形元素来表达概念和意义。 经过这两步训练,同样在设计中使用传统纹样,相比简单地套用已是质的飞跃,再辅以娴熟的现代形式语言的运用,相当于将传统图形从“古文翻译成了白话文,进而译为英文,由此完成传统资源的现代转换”,辛艺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说。 作为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最早开设的《图形语言分析》课程,前期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现代语境中图形创造的审美思维研究”,并立项为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图形创意设计课程及教材建设研究”。课程开设至今十年,研究并撰写的《图形语言分析》即将出版,在这一课程理念下培养的学生,也屡屡在国内和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
为马来西亚董总独中教师美术研习班作《沟通•交流》开班讲座 2014年 |
民间艺术是有感情的
在《图形语言分析》课上,辛艺华讲授的民间艺术专题深受学生喜爱,她认为,“民间艺术一定契合了民众的某种感情,所以才会历经这么多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流传下来。”
因此,辛艺华常给学生推荐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的相关著作,设计专题开读书会指导阅读,以助于他们分析民艺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落实到设计及研究实践,辛艺华强调要将情感倾注到作品当中去,“一件作品,如果感动不了自己,如何去感动别人?”——辛艺华也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
2006年,辛艺华与丈夫罗彬合著的《土家族民间美术》赢得四项国家及部级奖项,不光是社科成果方面,甚至在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中还把整体设计铜奖收入囊中。这本书源自她1999年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土家族民间美术的风格特征及表现形式”,更深远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她在恩施度过的少年岁月。
少女时代居住的有着精美窗花的木楼,透过窗户一览无余的青石老街,父亲从事的文化工作带给她的熏陶……辛艺华自小生活在土家文化的滋养中。
在湖北美术学院读大学期间,她还利用暑假拜访了湘西龙山著名土家织锦艺人叶玉翠,在老人家中住了二十几天,每天用硫酸纸描西兰卡普,或者走乡串户去收集织锦纹样。民族的设计元素无声地注入她大学的毕业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她成为湖北美院首位在全国服装艺术设计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在校大学生。
在湘西龙山捞车村与土家织锦艺人刘代娥在一起 1999年
当初决意做土家族民间美术田野考察研究的时候,由于经费少、耗时多、花费大,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辛艺华不以为然,她知道自己是在“还愿”,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她从民间艺术中学到很多,“不能只受益,不回馈”。
在土家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的时候,辛艺华与丈夫重新回到湘鄂西,深入到一处处偏僻的土家山寨进行田野考察,收集整理尚存的民间美术实例,前后历时6年,几乎是靠着自己的双脚走遍了土家村寨,将土家族民间艺术这一珍宝发掘出来,引起社会注意并呼吁加强保护,这既是出自拯救衰微的土家民间文化的一种责任,也是辛艺华倾注了自己一腔感情的事业。
三个十年,三本教材,三件事
1985年华师美术系复办,本科毕业的辛艺华成为美术系最初的八个老师之一,如今刚好从教30周年。回望这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辛艺华用“三个十年、三本教材、三件事”来总结。
“十年磨一剑”是辛艺华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非花上十年工夫不可。从教前十年,辛艺华做的事是站稳、站好讲台,撰写的教材《工艺美术设计》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个十年,辛艺华潜心于形式语言的研究,出版了教材《版式设计》,该课程获批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同时还出版了专著《土家族民间美术》;第三个十年,就是致力于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以及即将出版《图形语言分析》。
在这三件事中,最让辛艺华高兴的是美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辛艺华从染织服装专业转向平面设计,通过自学一步步站稳讲坛。在她主持教研室工作时,为了让年轻老师少走自己走过的弯路,辛艺华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
对于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辛艺华都会悉心传授自己的经验,包括奉献出自己的教案,帮他们寻找相关资料、专著,一字一句地帮助修改项目申请书、教学及科研论文等。“年轻人,只要有热情,愿意学,我干吗不多帮他们一下呢?”
一位青年教师作出这样评价:“正是得益于辛老师的悉心教诲,使我的学术之路越走越明朗,辛老师给予我通向成功关卡的层层秘钥,这是凝聚了她数十年历练的经验,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又绕开了很多坎坷!”
按照辛艺华“十年磨一剑”的理念,她给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的年轻老师们制定了翔实的“五年计划”:进来第一年就只做一件事,把教案写好,站稳讲台;第二年应根据前一年的教学做好总结,修改好自己的教案,站好讲台;此后三年就可以尝试撰写教改和科研论文以及申请校内的社科“丹桂项目”,甚至省级、国家级的项目。
和教研室年轻老师一起为研究生作学期末的学习总结 2015年
“为了学科发展,有时候还要主动去推他们一把”。辛艺华至今还对美术学院开办数字媒体设计相关课程的经历津津乐道。那是2006年,辛艺华率队去东线考察,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课程表中,发现多媒体设计方向在大三开设有视频编辑课程的学习。辛艺华敏锐意识到在数字媒体的应用这一块,平面设计可以介入进去。
回来以后,正赶上学校第二次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她及时将大三第二学期近半数时间拿出来,安排了包括《网页设计》 《数码影像及视频合成》 《影视广告设计》等数字媒体的教学课程群,“逼着”室里年轻老师去进修学习,“现在,你看看,我们这个方向的学生,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都拿了好几个,招聘的时候跟其他八大美院学生同台竞技一点也不差。”
在辛艺华的积极推动下,教研室里的年轻老师们形成了积极好学的良好氛围,“年轻老师丹桂项目几乎是人手一个,现在国家社科课题也拿回来了,C刊论文也有发表;校级优秀教学奖、教改项目一大半老师都有了,教材出版了十几本;博士也在读了,出国也去了2个。学生成果那就更不用说了,近三年本科硕士登记起来,A3的纸都打印了十几大张表呢,我们把表都贴在学生工作室的墙上,激励大家”,辛艺华笑容满面地一一数来。
教研室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学科建设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辛艺华觉得放心了,放手将教研室主任的职位让给年轻人去做。“既要工作出色,也要生活得自在,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女强人模样”,这是辛艺华的理由。
在银川回乡文化园 2015年
从教30年,辛艺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走来,不仅自己成为“桂苑名师”、“湖北名师”,成为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入选者,也推动着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积极打造成为优势学科,但她仍然生活得从容而优雅。
“我觉得幸福跟财富和地位无关,而是像我这个年纪,还有心情坐下来,泡杯茶,读点书,养养花,就已经很足够、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