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中部腹地,湖北如何发力?发挥城市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如何破题?
12月5日至6日,2019年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在咸宁市举行。城市圈9个成员市和3个观察员市政协主席和相关负责人,围绕“依托武汉城市圈,培育和打造中部强大市场”建言献策。
把握新一轮消费升级趋势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 梁鸣
近年来,我省在全国保持相对较快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七位。武汉城市圈作为全省乃至中部区位市场优势最明显、要素资源配置最齐全的地区,应抓住消费提质升级趋势,建设全国性消费中心,打响“消费在城市圈”品牌。
城市圈统一市场提质扩容,具备以下优势:经济体量和市场容量较大,服务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供给相对充足,消费新业态、新物种、新技术率先引领,实体商圈率先向综合性消费中心转型,跨境电商发展快速增长。
但也要看到,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武汉城市圈消费升级和市场提质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重点消费品、部分重点区域和重点龙头企业增长后劲不足,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信心不足,消费升级创新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等。
建议加强省级层面聚焦城市圈消费升级的战略规划;坚持从供给侧发力积极拓展消费新增长点;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加快流通领域一体化创新政策和基础设施供给。
做好武鄂协同发展大文章
鄂州市政协主席 胡运星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简称“光谷科创走廊”),毗邻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红莲湖新区,是我省“一芯驱动”的核心节点,是我国唯一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武鄂协同,共建光谷科创走廊,在两地形成高度共识,但是,两地要素流动尚有很大瓶颈。比如,交通对接不够顺畅,多式联运难成一盘棋,产业政策、营商环境、人才激励机制、工资水平等等,武鄂不在一个层级,两地在个人公积金、社保金等互认互转互通仍有障碍。无论从省级层面,还是武鄂双方,顶层设计中还未形成一个成熟思路,没有完整的具体发展规划。
着力构建光谷科创走廊,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议全面建立武鄂合作协商新机制,编制光谷科创走廊大规划;全面构筑武鄂交通互联新优势,促进走廊内人流物流大对接;全面加快产业转型新步伐,强化分工协作大配套;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推动政策衔接大协同;全面推进要素市场新配置,共建公共服务大平台。
对接核心枢纽 优化物流布局
黄冈市政协主席 洪再林
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是“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专业货运机场,落户鄂州将对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黄冈市抢抓机遇,全力支持配合机场建设,做好黄冈临空经济区规划,注重与毗邻城市对接协作、错位发展,体现黄冈特色。目前,《黄冈临空经济起步区开发建设方案》已通过审定。
鄂州、黄冈、黄石等地均在主动对接枢纽机场,发展临空经济。但各地主要从自身实际而不是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出发,具有一定局限性,区域内缺乏有力有效统筹,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上,存在同质化竞争、“背靠背”发展现象。
建议支持黄冈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科学划定鄂州机场空港核心区范围,充分发挥黄冈临空经济区关键作用。探索建立鄂黄黄三地协作共建区域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统筹解决临空经济区内的基本农田及生态红线调整问题。设置省级临空经济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发展计划,加强各市、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
互联互通 构筑立体交通大格局
仙桃市政协副主席 郭金相
武汉城市圈交通互联互通,对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交通运输业是外部性很强的行业,涉及的领域、地区、部门很多,需要协调的问题也特别多,如果没有统一、 协调的政策和法规,事事都要协调,互联互通无从谈起。
目前,武汉城市圈区域高速公路网已初步形成,但智能化的公路客、货枢纽尚待建设,国道之间、国道和省道之间未能实现有机连接,缺乏市郊铁路、地铁、快速公交系统(BRT) 等多种快速交通方式。
建议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圈内交通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交通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互换。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着重考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间形成动态同构关系。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探索引进外资、建养一体化、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方式,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天门市政协副主席 刘生平
汉江流域城市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动能。建议如下:
加快建立圈内城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制定支持圈内各城市间旅游综合开发和合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加快编制圈内城市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我省已经完成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规划(2014—2025)》的编制,建议在该规划指导下,圈内城市主动对接,衔接落实好各地重点旅游项目。
加快建设圈内城市旅游一体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完善现有内外交通网络,在公路体系、铁路体系、航空体系、水路交通体系建设上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加快完善圈内城市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地景区、宾馆、线路、交通、美食等各种信息集中发布。
加快推进圈内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尽快编制总体规划,启动相关交通网络、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专项规划,制定实施时间表、路线图。
整合资源 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
京山市政协主席 曹伟
武汉城市圈是全省农业重点区域,以城市圈为引领,整合优势农业资源,建立统一农产品交易平台,对建立强大中部市场具有重要的示范、辐射与推动作用。
统一品牌建设,整合圈内优质农业资源。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城市圈选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统一规划布局,构建武汉城市圈农产品交易流通网络。规划建设武汉城市圈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集市场批发零售、电子商务、仓储服务、冷链物流、物流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于一体的规模大、功能全的农产品批发中心。
统一规范运作,保障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保护与创建力度;在城市圈建立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系统。
统一配套服务,完善农产品交易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规划发展仓储、物流业,特别是与农产品交易紧密联系的冷链物流业,把农产品交易服务业向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延伸。
加快城市圈物流高质量发展
黄石市政协副主席 黄曲波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先进制造,一头连着消费市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随着鄂州民用机场、黄石新港多式联运试点项目等投入运营,武汉城市圈公路港、铁路港、水运港、空港“四港”联动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城市圈要把物流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来谋划,畅通物流全链条运行,为培育和打造强大中部市场夯实基础。
以规划为龙头,着力构建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武汉城市圈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交通设施等专项规划。
以项目为纽带,着力打造物流高质量发展平台,要谋划和实施一批交通设施、港口建设、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
以企业为主体,提升物流业态水平,着力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统筹城乡物流发展。
以创新为动力,完善物流发展体制机制。积极争取部、省支持,整合行政资源,加大创新力度,形成统一、联动、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为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城市圈康养一体化建设
孝感市政协副主席 王芳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初步形成以机构养老、医养服务、健康养生为基础,生态居住、文化旅游与中医药养生为支撑的康养发展体系,为城市圈康养一体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但也面临一些发展障碍。比如,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和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市场建设主体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较低,缺乏专业人才。
建议加强协调, 制定城市圈康养一体化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打造品牌,推动康养企业兼并重组和系统整合,支持跨领域、跨行业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康养一体化项目建设。
统筹供需,支持鼓励高校和大中专院校开设康养专业课程,开展康养专业订单或委托培养,建立康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提升康养一体化信息化水平,推进武汉城市圈康养一体化人才支撑。
强化政策,尽可能减轻康养税费负担,完善康养机构设施规划、供地、投入、融资政策,保障康养机构的有效进入和有效供给,推进武汉城市圈康养一体化制度创新。
发挥比较优势 打造华中养老之城
咸宁市政协副主席 周辉庭
未来十年,“银发经济”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当前,全国各地养老工作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华中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趋同。我们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武汉城市圈养老差异化、一体化发展。
建议从省级层面抓好宏观调度,加大兜底性、福利性和基本养老服务支出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建设全省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医保结算目录,推进圈内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化。
制定城市圈总体养老规划,武汉市发挥头雁引领作用,探索在智慧养老、以房养老、养老金融、养老医疗技术、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衔接等方面创新,各地应根据自然禀赋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咸宁在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有独特优势,要积极打造华中地区养老之城。坚持先行先试,依托入选国家“医养结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契机,积极探索“异地养老”“互助养老”“乡村田园养老”“消费换养老”“时间银行”等模式和机制,争当全国养老改革工作的试验田、先行者。
各展所长 承接产业转移
潜江市政协副主席 赵长安
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建议加强以武汉市为核心、以环武汉城市圈城市为拓展和互补的市场共同体建设,使之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支撑市场和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交流互动的枢纽市场。
周边城市要抢抓机遇,融入“大武汉”发展。武汉周边各城市要积极发挥空间优势及土地等要素优势,积极承接武汉产业链条延伸和上下游产业转移布局,成为武汉市光纤、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联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转移承载地,和城市功能疏解的“卫星城”。
要发挥好各城市优势,借力长江经济带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带来的重大利好,实现协同、同步、共享发展,形成一个以大武汉为核心,周边8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统一的大市场。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实施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还湖、还水、还湿地工程,建立发展缓冲区,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问题。
打造精品线路 推进全域旅游
洪湖市政协副主席 陈峰
洪湖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成员,也是正在建设中的湖北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应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加快由分散式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合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全域旅游精品线路。
根据圈内各城市旅游资源特色,整合周边优质资源,开辟城市圈一日游、二日游、多日游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建议重点打造以下六条线路:武汉至黄冈红安、麻城、大悟、罗田、洪湖等地的红色之旅;武汉至鄂州、咸宁赤壁、咸宁嘉鱼、洪湖乌林等地的三国之旅;武汉至孝感、咸宁、英山、罗田、洪湖悦兮半岛等地的温泉之旅;武汉至仙桃、潜江、天门、洪湖渔家等乡村特色之旅;武汉至三峡、神农架、武当山、洪湖大湖等地的精品景区之旅;圈内各城市分别至武汉的科教旅游与都市之旅。
洪湖要积极争取武汉旅游院校、旅游集团支持,引进一批实用型、紧缺型旅游中高端人才。加快旅游创意、旅游规划与策划、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管理人员和高级导游的培养,为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打破交通瓶颈 推进互联互通
广水市政协副主席 李远东
全省大部分县市通了高铁、城铁和高速,武汉城市圈高速网络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广水周边的大悟、孝感、随州、信阳先后开通了高铁、城铁、动车,交通状况迅速改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打破交通瓶颈,构筑进入武汉1小时交通网是广水实现东扩南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我省铁路网中长期规划、《随州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和《随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5-2020年)》,随麻安铁路、广水至孝感城际铁路及孝信铁路(汉孝铁路延伸线)三条铁路已纳入省市交通中长期规划。这三条铁路均在武汉城市圈内,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早日开工。
根据武汉铁路枢纽总体规划,郑武高铁二线计划在湖北设五个站,即新汉阳站、汉川北站、云梦东站、安陆东站、广水站。广水建站后,广水将通过云梦东站、汉川北站与兰福高铁和沿江高铁实现无缝连接。建议加快107国道和广水火车站的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广水新火车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停车场,增强新火车站的带动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