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网站>专题资讯
从茶山走向国家舞台:阳新采茶戏 两百年传承路
2025-10-14 09:49:22   来源:今日湖北


阳新采茶戏,这朵植根于鄂东南富河流域的“山茶花”,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洗礼,从茶农的即兴吟唱发展成为体系完整的地方戏曲,最终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了一场传统艺术的华丽蜕变。

1760405084918631.png

茶戏同源:民间沃土孕育艺术之花

阳新作为历史悠久的产茶区,茶文化底蕴深厚。每年初春,采茶人手指翻飞间,悠扬的茶歌在山间回荡。这些最初简单的劳动号子,逐渐发展成为有固定调式的采茶歌。清代中后期,《十二月采茶》《茶树青》等曲目已广为流传。

元宵灯会的“玩花灯”传统为采茶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载体。玩灯人将采茶歌与打击乐及当地田歌小调融合,创造出“花灯调”表演形式。这种“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表演,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成为采茶戏的雏形。

地处鄂赣交界的阳新,深受楚文化与赣文化交融影响。清道光年间,黄梅调传入本地,与幕阜山茶歌相互借鉴。清末民初,汉剧大师朱洪寿将汉剧的程式化表演、行当体制引入采茶戏,显著提升了其艺术层次。

  

薪火相传:从草台班子到国家非遗

新中国成立前,阳新采茶戏依靠“草台班子”在乡村传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时期,全县职业与半职业演员超过二百人。

 1760406305765645.png

1964年,湖北省音乐学院杨匡民教授团队对阳新采茶戏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确定以南河采茶戏为传承发展腔系,改锣鼓伴奏为丝弦伴奏,并正式命名为“阳新采茶戏”。次年,“阳新县采茶剧团”成立,标志着这一民间艺术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采茶戏面临严峻挑战。演出市场萎缩,剧团经费不足,人才流失断层,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转机出现在2008年,“阳新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在政策支持下,县采茶剧团作为传承保护单位,一方面挖掘复排传统剧目,另一方面创排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载梦的小船》《布贴女》等作品屡获省级大奖。

非遗时代:创新传承焕发新生机 

入选非遗后,阳新采茶戏的保护传承更加体系化。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费丽君为核心的口传心授机制不断完善。自2015年起,阳新县实施“十年一招”人才计划,构建老中青衔接的人才梯队。目前剧团青年演员平均年龄仅28岁,青春版《九瓣莲》《五女拜寿》等剧深受好评。

 1760406517725731.png

借助文旅融合发展,采茶戏积极探索“戏曲+旅游”新路径。与仙岛湖、天空之城等景区合作打造的《仙岛湖之恋》等实景剧目,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戏曲魅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采茶戏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网络直播演出、线上教学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青年演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创意内容,单条点赞量超过20万,成功触达年轻群体。

未来展望:守正创新续写百年华章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阳新采茶戏仍面临保持声腔韵味和方言特色、吸引年轻群体、探索市场化路径等挑战。

未来,这朵艺术之花需要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求平衡——坚守音乐根基和方言特色,同时在剧目题材、舞台呈现和传播方式上大胆创新,让传统艺术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从茶歌小调到民族瑰宝,阳新采茶戏的百年历程,是一部植根民间、回应时代的发展史。它的持续绽放,既需要文化坚守,也需要大胆创新,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传唱不息,芳华永驻。

作者: 王晖     图片收集:汪婷

责编:万星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