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李珊芙、杜进)2月2日上午,武汉大学法学院红色法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来到红安县融媒体中心,向红安县有关负责人请教红安县宣传红色法治文化的经验,并观看相关作品。
图为实践队员在融媒体中心门口合影
走进县融媒体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指挥调度中心。“最红安”公众号的工作人员在指挥调度中心中聚精会神地工作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指挥调度中心
之后,我们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参观了新闻演播厅、编辑制作室及播控机房,并观看了近两年来红安融媒全媒体记者团队创作的融媒作品,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既被红色文化宣传片所吸引和感染,也被工作人员们奉献宣传事业的热情和激情所感动。
图为融媒体中心团委书记X向实践队员介绍融媒体中心情况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演播大厅
随后,我们回到会议室,与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县校办相关负责人开展访谈调研。红安县融媒体中心X主任向我们介绍了红安县相关工作情况。红安县融媒体中心于2019年3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心现设立九个平台,包括电视、广播、“最红安”微信公众号、红安网、“云上红安”APP以及抖音号,视频号等。近两年 “最红安”微信公众号成绩斐然,在全国县级媒体的排行榜中,始终位列前50强,去年连续12次进榜,年度排名是第23名。在湖北所有县级市中排在第一。
在工作成果上,红安县融媒体中心在红安网上制作了“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栏,在云上红安app上制作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在抖音平台上上传了“重温红安红色记忆”、“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发放”、“学党史、传精神、跟党走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革命老区行”等宣传短视频,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点赞。
工作人员们还向我们传授了红安县融媒体中心开展红色宣传的秘诀。红安县融媒体中心在红色文化宣传上下大功夫。每年,融媒体中心利用大量版面、时段进行红色宣传。为了拓宽宣传路径,融媒体中心紧跟潮流,与“将乡红”食品集团合作,专门成立了抖音号宣传红色文化。去年,融媒体中心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红色讲解员大赛,从报名开始到整个比赛结束,前前后后持续了四个月,吸引了全国各地约七八百名讲解员报名参加,得到《人民日报》、央视媒体和省级媒体的持续关注。同时,去年第二届“苏区法制研究论坛”暨第十二届“法治湖北论坛”在多地举办,红安作为分会场之一。红安县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宣传片在开幕式上播放,引起了较大反响。
图为实践队员与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红安县校办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
红安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多为本地人,他们怀着对红安文化的热情,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中。红安县融媒体中心x主任在介绍时说:“大家也知道我们是一个著名的将军县,也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现在我们自己也有责任要把红安宣传好,把红色文化宣传好。”朴实的话语令我们无比动容。红安县融媒体中心还要求编辑、记者在平时工作中要多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红安县档案馆紧密合作,由红安县档案馆担当专业顾问,为红色宣传把好“质量关,这些举措都让红安县红色法治文化的宣传蒸蒸日上。
在本次参观和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员们感触颇深,他们在镜头前向全体红安人民说出了自己的感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徐纬: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红安人,对这次参观的体验应该说是更加深刻,我们也想是把这些先进的做法传播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红安。
图为实践队员接受红安县融媒体中心采访
武汉大学法学院学生孙敖栩: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能够感受到红安县融媒体中心每位工作人员,对于宣传红安红色精神的热情、激情以及干劲。我们自己在精神上受到了非常大的感染,这对我们今后开展学习、研究,以及对于红安县的法治文化和红色法治精神,进一步理解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参观融媒体中心并与相关人员展开访谈后,实践队深深感受到了红安的工作人员致力于将其红色法治精神传承与发扬。为了更好地体悟红色法治精神,2月2日下午,武汉大学法学院红色法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分为两队,分别来到位于湖北红安县 城关镇民主街的董必武故居和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通过实地探访,与伟人隔空对话,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董必武的法治思想和精神历程,调研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赓续情况。
第一小分队前往董必武故居。在闹市中,这处故居显得古朴雅静、落落大方。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前后不过百步,但如一汪清幽的深潭,抚慰着喧哗与焦躁的人心。冥冥青天,四角庭院,青砖院墙,院墙的圆门上方镌刻着由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任建新题写的“董必武故居”五个大字。
图为董必武故居前厅
1886年3月5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在这里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教书先生家庭,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这里,幼年的董必武懵懂之际,“朴诚勇毅”的家训已经深深流淌于他的血液里,从而奠定了他一生的原则与操守。在这里,一大家人时常靠卖酱菜和到稻米等艰难维持生计,与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来往,也让他的心常常和穷苦百姓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叔伯和父亲教他识文断字。彼时,西方列强正在中国肆虐,清政府经过甲午战争,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董必武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深恶痛绝,自幼开始发蒙读书,《左转》、《御批历代通览辑览》……
图为董必武故居董恒豫酱菜铺
同时,也是在这里,母亲在月下织布梭衣,在石榴树下给他讲述英雄好汉的故事和女娲补天的传奇,用女性独有的坚韧和温情濡染着他。
图为董家一位女性在织布
青年时期的董必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文普通中学堂。通过到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日知会阅读书报,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改良思想。他从一名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逐渐转变为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然而,经历了日知会被捣毁,启蒙老师刘静庵死于狱中,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二次革命失败等事件后,董必武逐渐从一名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个充满信心的青年在家书中写道:
“重违庭训走天涯,
不为功名不为家。
旋转乾坤终有日,
神州遍种自由花。”
1917年,董必武离开武汉,前往日本学习,在日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回国以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新文化运动刊物,思想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从中共一大代表,与陈潭秋等人创建中国共产党,到投身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董必武以一位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胆识气魄,咬定青山不放松,“深信前途会伐柯”,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义无反顾,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在展厅里,一位戴着军帽,看得望神的老爷爷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原来,爷爷的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皆是红安本地人。外祖父等人与李先念、王近山、陈祁连、詹才芳等人受到董必武的号召,发动黄麻起义,揭开了鄂豫皖革命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爷爷是金沙河边人,在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做地下党,遭到国民党的严加围剿。奶奶一家人是老红军,参加过红军长征和百团大战。
当被问及,我们青年人最应该从老一辈身上学习什么时,爷爷的回答是:“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红安的这些老革命,我们要牢记他们。你们现在的年轻人,要胸怀大志,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强大。”
图为正在展厅观瞻的老爷爷
作为土生土长红安人,爷爷认为自己身上有传承红色精神的光荣义务。爷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陆军部队,小儿子被送去学习航海,“我就希望他能当海军”。他还叮嘱现在的三个孙子,“你们一定要有文化,一定要读到大学,要考上军校,到部队去。”
朴实的红安百姓,曾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但在建国以后,依然保持着纯粹的初心。不同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爷爷的祖父们身居要职,却没有给家里人安排过一官半爵。“他们的心公正,不为自己谋利。”
老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踏出故居,他似一本无比生动的教科书,给我们上了一堂终身受益的课。我们知道,红安精神不仅熔铸于这一处处青石街巷,也流淌在每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红安人身上。
第一小分队在董必武故居感受董必武同志的一生时,第二小分队来到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调研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赓续情况。
走进园内,硕大的纪念碑矗立在眼前,它是为纪念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我们看到碑前左右两侧是两尊巨大的铜像,左塑武装农民身背大刀,高举铜锣;右塑红军战士高擎钢枪,奋勇向前。在碑身后侧,是一首铜锣谣《黄安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黄安谣》经红安人民世世代代传颂,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
图为革命烈士纪念碑
首先,实践队员参观了园区主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该馆共分三层,在第一二层,队员依次参观了序厅内的大型群雕《大别雄风》,接着认真参观了《黄麻惊雷》《商南烽火》《皖西烈焰》《赤区新貌》《鏖兵大别》《浴血孤旅》等6个展示单元,深切感受到作为“将军摇篮”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光辉历程。
图为纪念馆展示的红军雕塑与背景油画
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再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十年红旗不倒的悲壮历程及其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突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治党、治国、治军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
图为实践队员在馆内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我们步入三楼的将军厅展厅,这里系统展有红安县出身的所有将军画像,场面宏大。这块神奇的土地,从这里走出了223位将军,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不愧是备受景仰的红色圣地。
图为革命历史纪念馆三楼的将军厅展厅
离开展馆,实践队员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园区外的董必武故居,另一路前往园区内的董必武纪念馆。在董必武纪念馆,讲解员为我们认真详细讲解了董必武壮阔的一生。首先进入序厅,大幅万里长城油画映入眼帘,表达了董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浩瀚胸怀。这里系统介绍了董必武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董必武东渡日本的内容。其次,董必武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并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深切感受到董必武与红色法治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观看展厅内容并拍摄留念
在和讲解员的互动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红安人民与董老、与红色法治文化的血肉联系。在被问到“红安烈士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哪些新的内容?”等问题时,讲解员认为红色法治精神的核心就是红安精神。每一个红安人都能坚守“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正是这种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支撑着红安的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得越来越好。
图为实践队员与讲解员在董老铜像前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队员在董必武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在本次参观和调研结束后,两路队员在馆区门前会合。两组实践队员都感触颇深,并积极交流各自的实践经历和进程。一天的历程让队员们对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这座将军县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红色法治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体悟。晚上队员们聚在一起发表了不同的感悟,情境重现、细节深挖、思想碰撞,相信每个人都收获颇丰。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