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基层党委、政府主要的舆论宣传载体, 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面对严峻挑战,县级电视台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突出重围谋发展,实践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一、县级广播电视台现状
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基层党委、政府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承担主要职责发挥主要作用但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主要表现为“三不三力”:
(一)县级广播电视台宣传“喉舌”地位不稳,影响力明显下降。县级广播电视台曾经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喉舌”,因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以及具有的权威性,在基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进入多媒体、自媒体、互联网发展时代,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一个网站甚至一个网络大V就是“一座广播电视台”,他拥有上千万“粉丝”,比一个广播电视台的听众观众更多。县级台还因受地域传播限制,对于想扩大对外影响的基层党委、政府,有时更重视新媒体。如英山近两年举办茶文化旅游节,主要以邀请微信达人、网络大V等新媒体为主。英山天马寨五彩杜鹃就是通过微信传播一举成名。
(二)县级广播电视台整体节目质量不高,吸引力逐渐减退。县级广播台、电视台自办节目大多形式陈旧,内容贫乏、单一,每天大自制节目一般都在1小时上下,主要以新闻、专题宣传为主打。而其他播出内容除了转播外,就是“连续剧+广告”,收视率很难提高。曾有老百姓戏称县级台为“领导台”、“干部台”。广播电台在县一级更成为“弱势群体”,在黄冈境内,除了武穴、麻城等经济较好的地区以外,其他县市广播电台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三)县级广播电视台产业收入增长不易,发展持续力严重缺后劲。 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广播电视需要不断更新设备设施,运行成本大。而大多县级台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吸引大量的广告商,特别是“网台分离”后,产业发展频履维艰。据了解,湖北省县级广播电视台广告收入过1000万的凤毛鳞角,小县一般在300万左右,大县一般在500万至600万左右。以英山台有70多人计算,每人每年各种费用(含工资等)至少10万元,每年总收入需700万元以上,但现实是广告、宣传等各种收入不足400万。如果政府供给不足,远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难谈持续发展。
(四)县级广播电视台自我完善发展的空间不大,创新力亟待加强。许多县级台虽然对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频道管理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内外认识不统一,上下体制不顺畅,导致大部分的改革都只是局部的调整,不够深入,有些探索也不够成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队伍活力不足、能力不强、创造力不够等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现状看,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县级广播电视台很大一部分还处在模拟或是正由模拟向数字转换阶段,模拟、标清设备为主兼有少量高清设备,且使用时间较长。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基础设施条件差,特别是演播厅、播音室、机房等广播电视设施陈旧。从黄冈各县级台看,80%无广播电视转播车,60%没有可容纳300人以上的演播厅。
2、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县级台从业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够高,有“三多三少”:半路出家的多,学广播电视技术、播音主持、新闻记者等科班出身的人才少;什么都能懂一点的所谓“多面手”多,真正的突出专业人才少;传统的后勤人员偏多,真正懂管理、会经营、善谋事的人少。且人才流失严重,陷入“高薪聘不起、自培留不住,剩下养不了” 的两难境地。
3、当地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县级台一般为差额供给事业单位,县级财政大多供给不足,贫困地区投入更少。对基础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几乎是“十年难逢初一春”。不仅如此,因历史原因,有的县政府或是一些部门甚至还把广播电视部门当“有钱人”看,经常是收税费部门“挖地三尺”的“关照户”,有苦说不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看,一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受信息化、全球化冲击不可避免。对于县级台来说,其竞争对手不仅包括中央、省台、市级台电视媒体,还包括各级电子、纸质媒体及网络等新媒体。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信源广、传播快、互动性强、个体性等特点,让县级电视台望尘莫及。二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高,大众审美情趣多元化,选择多样性,对新媒体的追求和热捧是大势所趋。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这种比较自由的观赏与娱乐方式。县级广播电视台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舍我其谁”的“垄断者”。新媒体拥有更多样化的选择,大众越来越喜爱个性化传播,“人人都是记者编辑,个个都是广播电视台”。
主观上看,一是思想不够解放。长期以来,县级广播电视台一直处垄断地位,电视从业人员手捧铁饭碗、吃惯了大锅饭,缺少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没有危机感。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闯劲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二是体制机制不活。县级广电部门有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多个领导分管,多头管理,该管的没管到位,想管的管不了,结果是“爹爹(党委或宣传部)管事不管钱,婆婆(政府)管钱不管事”。一方面县级台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工资结构、人员使用等没有形成一个良好机制,另一方面在干部人事、绩效等遇等问题上受条条框框制约,难以打破。
三是待遇低压力大。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县级台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名县级台记者不仅要采访、出镜,还要撰稿、制播,通常是一人干几个的活,工作任务可谓“压力山大”,但待遇低。县级台从业者年工资平均只有5万左右,生存压力不言而喻。
三、化危为机,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发展新途径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在困境中求生存,突出重围,必须化危为机,逆势上扬,不断探索。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抓,社会效益放首位的思想,既要认识媒体的政治和宣传属性,又要充分重视其服务和产业属性,结合地域特点及人文特征,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要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市场,立足从“养人”到“养事业”,从“办节目”到“运营媒体”转变,提高自身实力和应对竞争的能力。
2、深化改革,开放搞活。精简、调整、设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完善聘用制是重点,彻底打破职务终身制。推行岗位管理,实施竞聘上岗,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解决社会保障,完善退出机制。要大力开拓融合发展的路子。要充分自用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发展网络电视台,建立面向大众的服务平台。大力拓展新的业务,发展县级区域的电影市场、电子广告、网络广告、移动广告、电视购物等新型传播载体广告。
3、上下联动,培养引进人才。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在自主招聘、编制上给予特殊岗位特别对待。建立省级轮训机制,重点培养县级台业务骨干,每年进行集中学习轮训。重视广播电视干部的成长,积极配强选优干部,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以促进广播电视事业长远发展。
4、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在深化体制改革 过程中,搞好顶层设计,理顺关系,让利基层。建议国家省应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对县级广播电视设备更新改造的扶持力度,把贫困县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形成制度。政府应将公益性服务部分与主场分开,如时政类节目等纳入财政预算,解决“既要马儿跑的好,又想马儿不吃草”的问题。
5、服务基层接地气,增强吸引力。县级台应坚持“新闻立台”、“内容为王”的办台思想。在栏目设置、节目形式、内容安排等方面,不求“高大上”,突出创“四牌”,即新闻是王牌、专题是品牌、综艺是名牌、效益是金牌。凸显地域特色,打“特色牌”,唱“地方戏”,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切实提高县级台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电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