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新常态 教改促质量
——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学改革侧记
□本刊记者/王成高 通讯员/王汉寿 冯登峰
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先进学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咸宁市“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学校”、“巾帼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近三年来教师荣获省级以上奖项达80余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91人次,省级奖882人次,咸宁市级奖580人次。
新学期伊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校长吕路提出了“全面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汉寿在教学改革动员大会上给学校的广大教师提出了六点建议,让教师们真正认识到以前“题内损失题外补,课堂不足自习再讲”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学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
在新的常态下,该校教师均能改变策略,达成六点共识:一是认真备课,吃透学生学情,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二是精讲精练,突出教学重、难点,学生做的练习,教师们都先自做一遍,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三是摒除了专攻难题的做法,该校教师认为再搞“难题战略”就是浪费时间和打击学生自信心,于是在教学中更重视学生基础的训练,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四是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把握学情;五是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双休天保持适当的学习状态;六是坚持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该校的传统,它能发挥集体智慧,攻克教学难关,对教学十分有益。
以课型研讨为抓手,探究最佳教学模式。该校积极推进研课、磨课、听课、议课等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新授课、练习巩固课、复习备考课重点打磨,从教学内容选择、思维方法的迁移、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探讨,先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初步模式,再请骨干教师试讲,然后通过集体评课后交视导小组审核,最终确定各学科各课型的最佳教学模式。该校学习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结合本校实际,推陈出新探讨形成了一种“讲学稿”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集体备课为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备课是指该校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教学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创作活动。它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正因为有集体备课,由该校精心打造的优质课多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这些课型课例的成功,印证了该校课型模式探究已成为促进教学效益提升的直通车。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实践提炼教学理念。该校语文组以“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为内容,开展校际之间的教学研讨活动,现已摸索出系列理论与经验,课题组成员纷纷在优质课竞赛,论文大赛中尽展风采,取得了可喜成绩。该校数学组的“讲学稿”模式探究,形成了独具一中特色的“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讲学稿模式。该校英语教学课题组本着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开展了“英语情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该校的课题研究,既有整体形式上的教学思想,例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选择,才有效益”、“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又有具体到学科的教学理念,例如:“语文的文本细读”、“英语的情境课堂”、“数学的预习技巧”等。
教学改革是教师在教学认知和行为上的全程优化,是回应新课改理念,凝聚智慧、提高质量的创造性活动。该校将一如既往的创新和完善教学改革,力争特色,讲求实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