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李向东 王丹 陈庆华 周文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全省多措并举为妇女儿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六个一批”工程保障妇幼健康
省卫生计生委近日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建设一批妇幼保健机构、创建一批爱婴医院、兴建一批儿童医院、培养一批产儿科及助产专业医护人员、开办一批孕妇学校和再生育门诊、构建一批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为内容的妇幼健康“六个一批”工程,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确保“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
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优先安排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全省所有市(县、区)均建设一所由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以创建爱婴医院为抓手,规范产儿科服务,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和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母乳喂养率,逐步降低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全省继续创建不少于100家爱婴医院。大力加强儿童医院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反应灵敏、持续发展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系。2016年加快60家儿童医院建设,为患儿提供便捷、高效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妇幼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改革完善产儿科及助产士医护人员培养计划,全省计划每年培养、培训不少于1000名产儿科及助产专业医护人员。鼓励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设置孕妇学校,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开办再生育(高危孕产妇)门诊,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相应指导服务,2016年在医疗保健机构开办100家孕妇学校(课堂)和100家再生育门诊。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省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通道,确保2016年底前全省建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会诊、转诊网络。
省卫生计生委同时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联系相关部门,出台工作方案,落实经费保障,保证妇幼健康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加强全面两孩政策和妇幼健康服务项目宣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政策家喻户晓;及时传播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知识信息,优化服务流程,让母婴享受到更优质、更温馨的服务;将“六个一批”工程纳入各级卫生计生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进行指导督办,纳入妇幼健康服务工作重点内容进行评价,定期开展检查评估、经验交流,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群众得到实惠。
#p#分页标题#e#
筑牢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三道”防线
出生缺陷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出生缺陷已经成为我国婴儿死亡、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全民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中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发出生缺陷儿童约80~120万,占每年出生人口数的4%~6%。做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既关系到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未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3月22日下午,省卫生计生委在汉召开全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推进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在当前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全社会更加重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筑牢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三道”防线,减少出生缺陷发生。
扎实做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提高我省出生人口素质。一是落实一级预防。广泛开展孕育知识方面的健康教育和相应指导服务,着力提高群众优生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继续实施好农村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项目,提高项目实施效果。二是健全二级预防。进一步规范产前诊断与产前筛查工作,健全服务网络,规范服务流程,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全省产前诊断与筛查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我省向实现“无唐氏综合症”省份迈进。三是加强三级预防。实施贫困地区新生儿免费耳聋基因筛查项目,2016-2018年,每年省级安排3000万元,为全省37个贫困县市的10万名新生儿开展免费耳聋基因筛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在原来筛查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两种疾病的基础上,增加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地中海贫血等三个病种,逐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力争2020年全省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5%以上。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建全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矫治的网络,为各县(市、区)配备新生儿听力筛查仪,提高听力筛查率和质量,到2020年我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以上。
建立完善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转诊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建立完善全省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转诊绿色通道,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省卫生计生委制定《湖北省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转诊工作方案》,确保2016年底构建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转诊三级急救网络。
《方案》提出,各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确定1-2家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作为县(市、区)级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负责辖区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首诊救治、会诊及转诊工作。各市(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确定1-2家三级医疗保健机构作为市(州)级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负责辖区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及转诊工作。省卫生计生委确定5家部省属医院为省级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省级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会诊、转诊及技术指导工作。
《方案》要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成立本辖区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转诊网络领导小组及专家组,承担辖区内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的组织协调、救治与转诊、会诊、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各级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应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业务工作的院长具体负责,加强产科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转诊机制。由产科、内科、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检验科、超声诊断科、妇女保健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技术骨干组成院内孕产妇抢救小组,在业务副院长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开展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与转诊工作。
《方案》强调,各地在抢救急危重症孕产妇时,应坚持“首诊负责、就地就近”的原则,必要时要请上级医疗专家参与会诊抢救。确因技术、设备等条件无法实施有效救治的,应及时组织转诊。并与当地采供血机构、120急救中心建立协作机制,全力配合做好辖区内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工作,优先为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提供血液和护送车辆,确保母婴安全。
启动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工作
4月1日起,全省正式启动实施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工作,其唐氏综合征筛查准确率可达99%。
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江世虎介绍,通过产前筛查与诊断,能够在孕期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以减少严重缺陷儿的出生。国家卫生计生委去年启动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被确定为临床应用试点检测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十堰市人民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恩施州中心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荆州市中心医院,被确定为临床应用试点医疗机构,是全国试点医疗机构最多的省份。
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副主任王维鹏介绍,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主要针对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等三种染色体疾病,最佳检测孕周为12—22周,准确率高达99%,且孕妇无创伤,而以往筛查唐氏综合征,是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准确率不足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