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方桐 本刊记者 张明文
缺本钱、贷款难、融资贵,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枝江市启动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枝江市积极探索“农合联+金融”服务模式,全方位破解了农业农村融资难题。为此,全省扩大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启动培训会于4月中旬在枝江召开,“枝江模式”将移植全省各地。
枝江市市长刘丰雷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农村金融合作平台,银行累计为268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合联会员)发放涉农贷款3.76亿元,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率达到80.2%,贷款年综合利率下降3.73%,累计节约贷款成本900余万元。”
“联合舰队”破解征信难题
去年9月,枝江诚明家庭农场急需200万元发展资金,业主陈明登录枝江农商行微信平台,在“合作社+金融”贷款菜单里申请“助保贷”。农合联金融服务部人员登录农合联征信系统,查阅了他的基本信息和授信级别,确认他符合申贷条件,遂安排农场所在地的枝江农商行安福寺支行对接。次日上午,农合联为陈明出具推荐函和担保函,当天下午安福寺支行就为他办妥了200万元贷款手续。
从申贷到放贷,仅用了一天半时间。 “试乘”农合联“申贷快车”的陈明惊讶得目瞪口呆:“要是在以前,别说贷200万,就是贷20万,也没有这么顺利,更没有这么快!”
陈明的顺利源于他是枝江市农民合作社联合会(社)会员。去年7月31日,枝江市成立市农合联,将“小舢板”变成“联合舰队”抱团发展,联合增信。过去农业经营主体不被金融机构认可的土地、设备等资源,如今被政府“赋权”。
截至目前,该市农合联征信信息系统已完成15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194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征信数据采集、录入和信用评级。“农合联把分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合在一起,为银行放贷消除顾虑,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枝江市农商行董事长朱德富表示。
基金杠杆撬动十倍授信
农民贷款难,难在缺少抵押物和信用。农民贷款贵,贵在成本高、风险大。
为破解这一难题,枝江市除了成立农合联外,还在省级财政3000万元资金支持下,自筹资金2000万元,设立了5000万元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为农合联会员增信授信。
枝江市确定农商行和人保公司为试点合作单位,同时引入政府支持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农合联一起探索“农合联+金融”的服务体系。农合联将5000万元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存入农商行,主要用来分担会员贷款损失;农商行则按照最大1:10的比例放大授信额度,为农合联会员提供贷款服务,贷款利率尽量控制在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同时要不断创新信贷产品。该市还设立2000万元农村合作金融专项“过桥”资金,缓解农合联会(社)员还款压力。
枝江市仙女镇双圆禽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受益者之一。为扩大生产规模,该合作社理事长李绪萍曾向银行贷款,但因企业的房产设备被银行视为不规范资产,无法作抵押。无奈,她将自家住房抵押给银行,贷了49万元,利息7个点。不足的向亲戚朋友借,许以8个点的利息。
去年加入农合联后,该合作社获得银行200万元授信。同年10月,李绪萍将合作社房产设备评估后,一次性从农商行获得抵押贷款200万元,利率5.85个点。“这是合作社成立以来,贷款额度最大、利率最低的一次。”李绪萍说,这样的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
平台拓展唤醒“沉睡资源”
“真没想到,在农合联的担保下,合作社的苗木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成了抵押物,不仅从农商行获得了100万元贷款,利率还优惠了两三个点。”4月11日,枝江市枫林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志清高兴地说,在这笔贷款的帮助下,合作社今年扩大苗木基地面积260亩。
枝江市委书记许志华表示,政府以金融创新倒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各类农村资源要素确权赋能,促进“资源变资产”。以前不能在银行作为抵押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农村资源要素,如今可以通过农合联这个平台进入流通市场,推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速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目前,枝江市农合联已成功搭建农合联、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产权评估交易 “三大体系”和征信服务、技术推广、市场营销、金融创新、借贷担保、农业保险、产权交易“七大平台”,服务职能逐渐由金融链接、征信增信向资产管理、生产指导、市场营销、教育培训等完善,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综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