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排水防涝系统再升级
□本刊记者/贾冰
江南泵站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武汉的“暴力梅”让人记忆犹新。10月19日,住建部就武汉排水防涝工作在汉进行专题调研。从会上获悉,武汉将重点建设一批“还欠账、补短板”的排水设施项目,拟投资273亿余元,实施102个排水项目,将覆盖中心城区13个排水系统。计划通过2到3年的努力,力争在排水防涝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
同时,武汉还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协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精心调度,充分发挥水系蓄排功能,加强排水防涝技术支持,计划通过2到3年的努力,力争在排水防涝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
告别“看海”有了时间表
10月18日在武汉举行的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建设管理座谈会上,武汉市灾后城区排水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正陆续启动,2018年武汉市排水能力将从目前的抵御一年一遇水平,提升到基本达到抵御10年一遇水平,2030年达到能有效应对50到100年一遇的降雨。
在备受关注的江南泵站施工现场,泵房主基坑灌注桩施工已于15号提前完工,大型工程机械正在紧张忙碌。桔黄色的龙门吊主梁上,“距离江南泵站建设目标仅剩224天”的倒计时格外醒目。
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副总经理、江南泵站项目执行总指挥盛华说,江南泵站将在明年汛期前具备抽水条件,并与汤逊湖泵站同时发挥作用,有效缓解南湖地区的渍水之痛。
“以前南湖和汤逊湖水系都是通过汤逊湖泵站,20公里长,很弯曲。打通(南湖出江)这个通道以后呢,一直过来只有4公里长,缩短路径大概70%。”
江南泵站及南湖出江通道工程,是武汉市灾后中心城区排水能力提升项目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今年汛期,武汉市现有排水能力和降雨强度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凸显,排水模式单一、标准偏低、历史欠账多等问题突出。据统计,武汉市目前外排泵站达标率仅为40%,全市仅76%的区域管网设计达标,综合评估现有排水能力抵御小时降雨量34.5毫米、日降雨量100毫米以内的暴雨,相当于一年一遇水平。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不仅要靠工程之力,更要善用自然之力。以武汉五里界生态城为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用作品说话,建议武汉强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解决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和相关生态难题:
“这套系统实际上就是天然的排水系统,没有雨水管网。能够在屋顶收集的部分可以到屋顶,然后到小区、街道、一直到梁子湖,这个范围的雨水至少在10年一遇的范围内都能收集、利用起来,特大暴雨的时候才会排到下游去。”
抽排能力不足规划一半
武汉是一个滨江、滨湖的内陆城市。在每年雨季汛期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形如三个大盆子,增加了排水防涝难度。武汉排水模式老旧、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出蓄、渗等作用现有排水系统能力不足、标准偏低、建设欠账多,中心城区22个排水水系,现有泵站总抽排能力980立方米/秒,不足规划需求(规划抽排规模2258立方米/秒)的一半。
从2013年开始,武汉市启动实施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重点建设17个排水系统,总投资规模为132.85亿元。通过3年努力,系统完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实现在日降雨200毫米以内、小时降雨50毫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渍水影响。
海绵城市试点
据测算,日降雨达到200毫米,相当于下了15个东湖。按照计划,第一年将投资34.28亿元。但也正是这项130多亿元的工程建设投资,引发一些质疑。
记者查阅武汉市政府和武汉市水务局网站时发现,除了在2014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用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提法,指出“2013年新建地下排水管网115公里,清淤排水管网4000公里,完成20个易渍水社区整治,城市排渍能力明显提升”。
而在此后的2015年、2016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没有使用这一提法,只是在市政设施建设中对管网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是否属于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范畴不得而知。
尽管出现质疑,但不少武汉市民却力挺城市的排水系统。市民肖先生表示,这次他所在的小区没淹,车库也没淹,足以证明市政排水设施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水比前几年年退得快多了。”
缓解内涝有良方
在目前武汉市开展的规划中,有两条路径被认为是缓解内涝问题的良方,一个是海绵城市建设,另一个是地下排水深隧系统。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2015年,住建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武汉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按照国家集中连片示范的要求,武汉市确立了389个海绵城市项目,分别散布在两个示范区里面。从项目进展来看,开工的项目不少,但真正完工的项目只有汉阳示范区里的一个项目,因为很多前期开工较早的项目,一般工期拉得比较长,比如说大一点的泵站、岗渠工程,工期都在两三年以上。
青山城区区域通过海绵改造,已经出现一个半小时的错峰和调蓄。如果全市所有的小区、所有的道路、所有的项目都能够为城市贡献一小时以上,哪怕是半个小时,就可以为治水和防涝做出巨大的贡献。”湖北省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徐波。打了个比方,本来人一天要吃三碗饭,分成早中晚三餐吃。但如果把三餐都堆在面前,让你一次吃下去,就会很难受。
“错峰是对一个点而言的,但是对区域而言,其实应该叫做削峰更合适。”因为如果所有区域都在第一时间把水排放出去,就会形成一个总体的排放峰值,这样会非常糟糕。但如果每个地方都能够延缓排水的峰值,那么整个周边管网的负荷压力就会小很多。毕竟连续不断超强度下雨的情况不多,所以稍微缓解一点,海绵城市的调蓄能力就跟上来了,就可以用整个管网释放大量的压力。
从实践来看,小雨和中雨可以使用海绵功能,而对于武汉市而言,针对24.5毫米左右的降雨量,也就是中雨的时候,海绵城市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如果到了25毫米以上,特别是像武汉这一次的日降雨量到了大暴雨级别,海绵功能就没用了。此外,对于长时期的降雨,梅雨季节,海绵项目作用也有限。“一块吸足了水的海绵还能指望它持续吸水吗?”徐波反问。
对于海绵城市,住建部提出了四个指标,“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一位不愿具名研究海绵城市的专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海绵城市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内涝问题。“海绵城市是涵义更广的一个概念,包括内涝但不限于内涝。”
海绵城市包括三套系统,第一是源头,第二是管网,第三是调蓄,如果终端调蓄功能跟不上,单依赖于源头做大,无法解决内涝问题。因此,在整个城市规划层面要进行系统规划,不该规划建设的一定要守住,河湖、山地、林地该保护的一定要保护,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警告。
同时,很多城市地下管网配套设施跟不上,包括管网标准偏低,建设过程不到位,管网运行不到位等,如果这些传统的基础设施都没跟上,就空谈海绵城市,那只是白费力气。因此,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需要运行、建设、管理多管齐下,特别是加强管网、泵站、地表设施管理,而不能奢望海绵城市解决所有问题。
改造自然不可取
除了海绵城市之外,武汉规划部门正会同相关单位编制《武汉市中心城区深层排水隧道概念性规划》,拟在汉口、武昌沿江地区修建大型深层排水走廊。对此,市规划中心王钧主任从概念层面向记者作了介绍:此前,武汉一般排水管道的深度在地下3米至8米,而深隧可达到地下40米;一般排水管道直径为1米,深隧直径或达3米至4.8米,可以跑汽车。所以,深隧比起浅隧,就像“大动脉”对上“毛细血管”,排水能力将大为增强。但他同时表示,目前还在做前期论证,并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工程操作。
近年来,武汉在排水系统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在石楠看来,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武汉还是其他城市,都过于倚重工程措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很多问题靠工程能解决,但如果把工程想象得过于强大,肯定会违反自然规律,受到自然惩罚。”对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石楠表示,城市本身是个人工系统,水是自然系统。按照自然规律,雨水下来,先到土壤,土壤渗下去,表面来不及渗下去的流入小河,然后到大河、到长江里去,一般来说,从土壤到小河可能要20分钟到1个小时。可现在工程措施十分强大,雨水来了就直接进了管道,不到5分钟就能到小河,汇水面积太大,小河根本来不及排。
“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讲,不应过于强调工程措施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我们的工程在大自然面前非常脆弱,尤其是超强大暴雨来临时,武汉这场雨,搁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能是灭顶之灾。”石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