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楚台
荆楚最美家庭故事会
2018-01-21 09:50:26   来源:今日湖北

  □文•图/本刊记者  熊传东  通讯员  秦莉

  2月至5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妇联主办,全省持续深入开展了寻找“荆楚最美家庭”活动。近3万个“妇女之家”多角度挖掘家庭典型,数百万家庭热情参与,讲故事、议家风、晒幸福、秀梦想。

  他们孝老爱亲,教子有方,相亲相爱一家人,以爱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太阳;他们爱岗敬业,勤劳致富,用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他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以大爱无疆的精神传递中国梦。本刊从30户“荆楚最美家庭”中摘取其中几个家庭,聆听他们的故事。


1469432549138949.png

武汉刘忠兰家庭

  一家三代人接力义务扫公厕

  谢强是武汉市武东车站的一名职工。他的爷爷谢伍贤,是一名铁路局退休的老党员。在他的印象中,爷爷话很少,生活节俭,对子孙要求很严。有关爷爷的故事大多是从奶奶刘忠兰那里听来的。

  谢强的爷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就是孤儿。1950年,22岁的爷爷毅然决定从军参加抗美援朝,仗一打就是3年,在战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铸就了爷爷坚强的党性,培育了爱党爱国的情怀。后来,爷爷转业到咸宁铁路系统,在那里与奶奶结为夫妻,于是就有了这个幸福的大家庭。1956年至1980年,谢强的爷爷在铁路局尽职尽责地工作了24年,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1980年,退休了的爷爷“闲不住”,担任了社区书记,继续为身边的人服务。

  1964年,因为工作调动,谢强的爷爷奶奶搬到了楠姆车站村,几十户人家都住在低矮的平房中,单位为方便职工,建了一个简易公厕,但公厕没有专人打扫。爷爷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那时候的厕所没有冲水设施,一走近就会闻到一股恶臭……如果一天不打扫,根本就下不了脚。家人对爷爷义务扫公厕的事也曾抱怨过,爷爷就说:“大家都不喜欢扫厕所,过不了几天,村里就没有干净的厕所用。”从1964年到2015年,50年的坚守,不求任何回报。

  去年6月,爷爷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说出了自己的两个心愿:希望家人同意他身后捐出遗体;希望家人将公厕继续扫下去。他和奶奶提前联系好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在生命弥留之际,爷爷要家里人做出保证:在他去世之后,一定要继续清扫公厕。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爷爷,守在床边的奶奶、爸爸、叔叔和谢强含泪答应了爷爷的嘱托。

  如今,只要上午九、十点钟走进冶金街楠姆社区车站村,就可以看到一位婆婆正在清理公厕,那是谢强的奶奶刘忠兰。她今年78岁了,按照爷爷的嘱托,奶奶每天坚持清扫两次。谢强的爸爸在楠姆车站上班,每天都会提前1个多小时出发,先和奶奶一起将公厕清理一遍,每天下班后,又和奶奶一起将厕所再次清理一次。当谢强第一次提起扫把走进公厕时,里面的恶臭熏得他连连反胃。但想到对爷爷的承诺,谢强还是坚持了下来。

  谢强曾问过爷爷,没有回报的事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做,爷爷只回答了四个字“我是党员”。爷爷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四个字,爷爷的精神影响着一家人。


  夫妻默默地当好乡村记录者

  咸宁市有一对80后夫妻,妻子阮传菊出生在安徽巢湖边的一个小村庄,丈夫雷虎出生在湖北赤壁的一个小山村。妻子是摄影师,丈夫是作家。他们曾经因为上大学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在城市生活了10年后,又返回故乡赤壁。

1469432590301609.png

咸宁雷虎家庭

  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记录者:过去6年,他们寻访了一百多位手艺人;2014年春天,他们返乡后就开始拍摄记录自己的村庄。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阮传菊经常给自己的孩子拍照片。在给自己的孩子拍照时,被村里的小朋友看到,都围着阮传菊要拍照。虽然现在是数码时代,照相很普通。但这些生长在农村里的孩子,拍张正规的照片还是很难得的事情。村里孩子长到七八岁甚至都没有一张洗出来的照片。他们便萌生了免费给村里孩子拍张美照的念头。 

#p#分页标题#e#

  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平时都要干农活,没办法给孩子梳妆打扮,所以孩子们经常灰头土脸地出现在镜头中,就像平时看到的那些留守儿童的照片一样。那不是脏,是乡土的印记。

  谁不想给自己拍张漂亮照片呢?孩子也是一样的,当阮传菊告诉孩子和他们的爷爷奶奶要给孩子拍张美美的照片时,都认真地给孩子洗干净并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阮传菊来拍。

  乡村的孩子只要穿得干净整洁,个个都是漂亮的小天使。他们想用镜头记录孩子们最美的瞬间,留住他们最美的童年。

  在给村里的孩子拍完照片之后,很多老人问他们能不能也帮忙拍,于是老人们也成了阮传菊的拍摄对象。在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拍照片之余,村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所有的生活常态都成为他们拍摄记录的对象。

  他们建了两个微信公众号:“侣行记艺”和“爱然影像”,把村里的所见所闻都发在公众号上,很快就聚集了3万和1万粉丝。这些粉丝,有些是村里人,但更多的是对乡村感兴趣者,很快就分别成为外界关注村里的窗口: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可以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变换;可以重温只存在记忆中的民俗风情;可以看到村里的孩子在自然中成长……

  有人对他们说看到自己家乡人了,只是这些人现在都成老人了,已经不是自己记忆中的年轻模样;有人说看到自己的父母了,感恩给他们的父母拍了这么好看的照片;有的说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可以慰藉乡愁……


  和谐家庭成就了一个女人的事业

  今年34岁的李小艳,家住在宜昌市当阳市坝陵办事处鲁山村。在同龄女孩中她是幸运的,从白手起家到现在拥有自己的养猪场、饲料加工厂、生态果园、生态鱼池、饲料兽药销售部和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是幸福和谐的家庭成就了她的事业。

  2000年7月,李小艳高中毕业考上三峡大学,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邻里们不理解地说:“哪有女孩子学兽医的?”不管别人怎么说,她坚持走自己的路。大学期间,李小艳花费别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终于取得了畜牧兽医专业资格证。这三年,她自修了农学、林果等实用技术。

  2003年7月大学毕业,学校将李小艳和班长推荐到河南外贸种猪场工作,那是令许多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向往的单位。但是,乡亲的期待,是她放不下的牵挂,她决定回乡创业。在这之前,李小艳到几个大型现代化猪场实习当技术员,钻研临床技术。很多人认为人工授精、仔猪阉割是男人们的专利技术,但是,她不服输,认为男人们能做的事情女人一样也能做,经过努力观察学习终于掌握了这两项技术,同时她又进一步掌握了良种搭配、疫病防治、饲料配方等专业技术。李小艳带着所学的专业知识毅然回乡了。

  2004年,父亲拿出全部积蓄,支持李小艳创办了鲁山村第一个家庭养猪场。然而,由于对市场行情预测出现偏差,第一次办养猪场出现了严重亏损,还倒贴不少本钱。在李小艳最为困难的时候,父亲给了她坚定的支持,他说“不要灰心,天没掉下来,就是天掉下来了,还有我,还有这个家,我们给你撑住。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我相信你肯定能成功。”父亲像一棵大树,为李小艳撑起一片天。李小艳的丈夫更是和她肩并肩共担风雨。为了支持李小艳回乡创业,随李小艳来到了当阳,在一家企业上班。

  2006年春,李小艳的养猪场又上马了。全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小心翼翼地侍奉猪场,眼看猪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一家人心中的希望也在一天天长大。经过两年奋斗,李小艳的猪场终于打了个翻身仗,一举扭亏为盈,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在爱人的帮助下,李小艳结合大学里学到的所有知识,把自家的5亩农田建成了生态环保、种养一体的立体循环系统。经过8年滚雪球似的发展,李小艳的产业由最初的养猪场,逐步发展到生态果园、饲料加工、饲料兽药销售和农业信息服务一条龙的产业链。

  2009年李小艳被推举为村妇代会主任。当上村干部后,组织对她的要求更高了,责任也更大了,事情也更多了,更忙了,丈夫又要上班又要给她当帮手,没有一句怨言。丈夫是李小艳最知心的伴侣,也是她最得力的助手。父亲帮助跑市场,搞管理,母亲帮助操持家务,整理果园,一家人配合默契,互相关爱,其乐融融。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