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平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负责中国农村数据库工作。曾在山东东平、湖北恩施和巴东、广东云浮和佛冈等地从事实证调查。2015年11月开始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岩镇山池村进行驻村调查,并在山池村谢银涛家过春节,这是他春节期间的日记。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晴
早上5点,火车抵达火车站。8点半,搭乘岩镇党政办主任陈文业的车抵达岩镇,并由村主任将我接回山池村。下午分别拜访了谢宗良、谢廷奎、谢造祥等老人家。虽然接近年关,村内商店挂上灯笼、对联出售,但村内过年的气氛并不浓厚。通过与谢宗良、谢廷奎等老人家聊天,可以感觉到尽管年味渐淡,但老人家却始终牵挂着儿子们回家过年。
在谢宗良老人家,谢宗良的两位儿子跟我聊起村内的环保问题,并认为这是村内最大的问题所在。事实上,在宗族村庄,族人都注重家庭内的环境卫生。笔者前段时间离开村庄,今天回村抵达谢银涛家时发现,我所居住的房间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连笔者走时未洗刷的鞋子都帮笔者洗刷干净了,未收拾的桌子也帮我收拾好。然而,走出家庭,村内的卫生却陷入无序状态。如谢宗良老人的儿子介绍,族人见到其他族人扔垃圾,并非自己不扔或制止,而更多的是认为既然大家都扔,自己多扔一份也无妨。平时笔者也能见到,族内大量族人将垃圾从自己屋子装着倒向村内水渠里。对于村委会即将启动的村庄卫生工程,谢宗良的两位儿子认为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在两位看来,更多的需要从观念上去解决,如通过教导小学生来影响老年人。小学生跟爷爷奶奶讲比村干部向村民讲更有效。
尽管谢宗良两位儿子的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在宗族内,由于宗族作用日趋式微,更多的承担象征性作用,如修筑祖坟、祠堂,而在族人实际生活与日常治理中所起左右极为有限。同时,族长、房长不仅不再具有权威来管理族人,且日渐管不到族人。如现在相当于担任“族长”一职的谢忠良老人、谢志清老人均为退休干部,平时较少在村内生活。而族内小事几乎不会去管理。宗族组织更多的参与在文申公墓修建、祠堂修建、接待外地宗亲以及村内筹资修路等公益事业上。而村委会也忙于政府事务无不如此。以族人吵架为例,笔者第一天来村里见到谢银涛大娘因吵架找来派出所。而后来遇到谢志煌老人家夫人与其他人吵架认为村干部不管也称要找派出所。因此,无论是宗族权力,还是村委会权力,脱离族人生活,也许是治理的重要瓶颈。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上午,来到谢任敬老人家,因老人过年需要打扫卫生。因此未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随后前往半岭,参观了王氏祠堂(由于村委会王委员白天有事,因此未能访谈)。在王氏祠堂附近,参观了王氏祠堂后裔的几个祠堂。其中“均辉第”为王委员所在房支祠堂。在“均辉第”,王委员伯父向我进行了简单介绍。“均辉第”建造者为王委员伯父的曾祖父,建造于清末年间,目前该房支已有100来人。从王氏祠堂的布局来看,三座祖屋均集中在半岭,相互之间距离较近。而在谢氏宗族,谢氏通过新建围屋、购买围屋等形式,不仅数量较多,且相互之间距离较远。这也体现了谢氏宗族“分”的特点和对土地的不断开拓。
9点半左右,来到“质野谢司马书舍”(明清时期士大夫雅称“州同”为“司马”),房内一位妇女见我来参观,叫来生产队长谢建咏前来向我介绍。据介绍,该屋的修建者为雪亭公之子谢宾,其为族内唯一一位赴京考取功名之人,为州同(从六品)。该屋分三次建成,第一次为谢宾本人,第二次为1942年,在屋后加“一横”,第三次为60年代,在屋后成半圆形而建。值得注意的是,60年代修建的屋子未联接在一起成为真正的围龙屋,而是每户独立建造。其中既能体现族人聚族而居的特点(围绕祖屋而家),又能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宗族“私”的一面急剧扩张(因此未能形成围屋)。
下午来到谢宗良老人家,了解了村庄自然的一些情况。据老人介绍,山池原名珊池。因为周围是山,中心是盆地,像池塘一样。池塘中有七个墩,则像池中珊瑚,因此称为珊池。但谢氏落居后,七墩因部分墩居住等不再明显(背护墩、下尾墩分别建造彦良公祠、林广公祠),族人认为村庄处于丘陵地带,中间落湖,因此将珊池改名山池。新中国成立以前,族人几乎每人都会一句顺口溜“鸡笼无底是我县名(龙川),半山挖塘是我地名(山池),梅花落地是我姓(谢)。(该顺口溜本为四句,谢宗良老人只记得三句)”。
据老人介绍,半岭山为半岭王氏的“龙头山”。与邝物山一样,集体化时期因大量钢铁等山林遭受破坏。据谢宗良老人介绍,近几年政府为保护森林,含蓄水源,半岭也成为“水利山”,政府保护禁止砍伐。而王氏也对半岭山自发进行保护,有人砍伐王氏也会进行举报。但与此相对,邝物山虽然也为谢氏“龙头山”,现在也为“水利山”,但谢氏族人不仅不保护,族人不管理,反而在山上葬坟等。
“均辉第”创建者王训昌自画像。该自画像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另有两幅为其两位妻子,但在文革中被烧毁。三幅画均为王训昌所画。目前展示这幅为后人根据王训昌自画像临摹所画,非原本。据王委员伯父介绍,王训昌礼帽本有花翎,但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因此临摹画像中也缺失花翎。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上午,来到“质野谢司马书舍”,想进一步了解该祖屋及雪亭公房支的故事。但由于谢存导等外出办事,因此未能如期访谈。随后来到村委会,与谢任敬老人进行进行了访谈。
由于年岁将近,今天村委会组织撰写春联。撰写者主要为谢宗南、村主任谢振南,据说谢忠灵老人将带领县书法协会的也来撰写。往年还有谢宗良老人的孙子等撰写(今年尚未回村)。来领取对联的主要为谢氏族人。在领取的族人中,有两人比较特殊,分别为谢廷奎、谢建咏。前者相当于泰宇公一房房长,其领取的有五桂扬芬祖屋的对联以及另外一位祖公的对联。后者为“质野谢司马书舍”一房的生产队长,其也领取有“质野谢司马书舍”的对联,对联内容为新中国成立以前就由房内流传下来。谢廷奎老人领取的家内对联内容为其自己撰写,以“和气”、“勤俭”为主,与族规家规极为契合。
谢廷奎老人领取的“五桂扬芬”对联为“五星扬远,桂魄芬芳”(斗门对联),以及“祖言朝夕忽忘书文贵,公旨晨昏须知翰墨香”(五桂扬芬内原有对联“朝夕不忘炘命语,晨昏须知翰墨香”)。另一位祖公(泰宇公后代)对联为“秋水长天共一色,成图祥地放二光”。家内对联为“勤俭持家富,和平处世长”。谢建咏领取的“质野谢司马书舍”对联为“东山新色,南国旧家”,“旧家声克承旧德曳紫拖青色又新,新门第式展新猷横肩负来风扰旧”。可见,春联也是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如对耕读的重视,对勤俭家风的重视等。
下午来到谢宗良老人家,老人看完我的“形态调查报告”后指出了报告中关于“排眼”因林福公后裔枪杀妇女而被填平的错误。据谢宗良老人介绍,“排眼”一井为“泡花井”,由于九牧公的婢女在井头洗衣服被淹死,认为井水没有用了,因而将井填满。而族内关于枪杀妇女的另外一处水井事实上在林广公祠背后。晚清时期,下书房(下镇学校)建了两层并盖了一个轿顶,导致上镇皇联公后裔所建泰兴厦的斗门面对轿顶,被认为对泰兴厦朝泰公一房不利。双方因此打官司,同时泰兴厦后裔在林广公祠背后挖井进行报复(距离排眼三十米处),一次砍断林广公祠的龙筋。“龙筋”被挖断后,在三月流出三天三夜的“血水”(龙血水)。其下镇少修第谢梓修(林广公与仁宗公后代)的亲妹妹在下围斗门口梳头,泰兴厦人在炮楼上用枪将其打死,并因此再打官司。县令请来地保半岭王青来验井水。上镇人说井水是清的,能饮用;下镇人说是浑的,不能饮用。王青由于是村内小姓,既不能得罪上镇,又不能得罪下镇。县官问其“井水是清还是浑?”,王青在县官面前回答,“井水清澈,眼盲盲的,不知清还是浑”。由此村内流传一个笑话,“王青说的,眼里盲盲的,不知浑还是清”。
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是农历新年。早上来到林广公祠、林福公祠、彦良公祠等祠堂,都极为冷清,另外感觉有点意外。随后在九牧公祠,见到一位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的妇女带领其儿子以及另外一位年轻人在祠堂打扫卫生,并准备给祠堂贴对联。
随后来到五桂扬芬(泰宇公祠),见到谢廷奎老人以及其侄子(生产队长)、房内几位年轻人正在打扫卫生和贴对联。打扫卫生完后,族人放鞭炮,再贴对联。对联对容一般由清朝或明朝时期延续而来。如泰宇公斗门对联由清末秀才谢济钦所撰写。贴完对联后,族人各回各家,并准备年夜饭。据谢宗良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贴对联主要由房长活着由威望者组织房内年轻人去贴。大年三十房内人各家各户可以自发去祠堂拜,也可以不去。
但是大年初一时,房内人则需要集体去祠堂拜祖公。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前往,“除非年老体弱无法走动的不去,族人都欢欢喜喜、穿新鞋、戴新帽,且各家带全鸡、猪肉、酿春(鸡蛋)、香蜡去祠堂。”祭拜过程中由房内房长或者受尊敬者向祖公念祭文,房长念祭文念到斟酒时,由每家家长一起向祖公斟酒。以此寓意为“请祖公回来,受子孙后人敬奉”。祭拜完后各自回家吃粥,寓意“嘱子嘱孙”(子孙顺利)。
中午吃了一个简餐(大年三十族人一般不吃午餐。因为大年三十比较忙碌,因此中午午餐不吃或者简单吃,晚上吃年夜饭)。下午来到谢宗良老人家,访谈到4点半左右,其大儿子谢亮就将拉我吃年夜饭。饭桌上,谢亮的兄弟并没有一起吃年夜饭,而平时却一起吃饭。据谢宗良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如果是子女刚分家,且住的比较近,就一起吃一顿饭。”但一般分家后分开吃,“父母看儿子哪家饭做的早,就去哪家吃。或者每一家喝一杯酒”。可见,如果以年夜饭作为界定“家庭”范围,则分家之后兄弟并不属于“一家人”。而晚餐之所以吃这么早,在于晚上“让家人谈谈家事,兄弟吹吹牛皮,族人讲讲历史”。
晚上夜幕降临,族人开始燃放烟花炮竹。而族人大多以房为单位相互拜访。如谢宗良老人由于在林福公一房辈分高,则在家接待房内人来访。而谢宗良老人的儿子们则前往堂哥家串门。同样,晚上崇兴围谢逢祥的侄子侄媳妇来其家给其拜年,并给其孙子孙女红白。晚上笔者到谢眷怀家拜年,同样其房内晚辈给其母亲拜年。可见,大年三十晚上拜年主要以房支为单位,房之则为扩大的家,“大家庭”。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晴
前两天村内有些过于安静,让我有点小失落。不过今天却是让我惊喜振奋的一天。早上在牌坊下遇到谢廷奎老人,老人告知我今天五桂扬芬(泰宇公祠)没有活动,因为之前没有准备。大年初一如果聚的话需要提前筹备、安排。
来到林广公前,看到林广公祠正在燃放鞭炮,几位中年人(理事会成员)拉我进去喝茶。据族人介绍,今天之所以来这么早,是准备迎接借贷族人祭拜。后来陆陆续续有房内人前往祭拜。祭拜时一般以“家”为单位,祭拜完后还会捐浅。祭拜时房内人大都将祖公视为神灵,祈求保佑家人平安或者小孩考上好学校。尽管视为神,但族人认为“外面的神是传说的,但祖公是自己的。”调查过程中,徐老师还远程给予我以指导,并对此现象视为“个体性。上帝是所有信众的,具有普适性冲动。祖宗是本姓氏的,具有排他性基因。”对于为何不是统一祭拜,理事成员之一的谢存导认为“房内人多,统一不了”。事实上,林广公其子孙已经分出10多个祠堂。(接近中午祭拜完后,理事会成员在祠堂商议修缮祠堂事项。)
后来又前往九牧公、彦良公祠等,但没有活动。来到林福公祠,房内人已经聚集在祠堂里外。但祠堂都是男性长者,妇女、年轻人在下厅或者屋外。与林广公祠分家自愿祭拜不同,由于房内人少势弱,因此统一祭拜(统一拜祖、统一放鞭炮。)刚开始由房长(谢宗饶,站中间)与两位长者(分居左右)在前带领族人举香三鞠躬。而后排队(上厅先开始,女性在后)依次给林福公献香、斟酒和茶。结束后由房长讲话,主要交代上灯等事务。而后燃放鞭炮,房内人共同欣赏烟花。族人告知,“大家共一个祖公,同一个生产队,因此共同祭拜”。
随后来到村委会观看篮球比赛。部分族人也祭拜完祖公后来观看篮球赛。而没有祭拜活动的则早早来观看了。篮球对分青年队、学生队,打破宗族界限。比赛结束后,村委会召集队员们共同商议村内文娱活动如何发展,并请队员提出意见。村主任向大家介绍了两点,一是村委会准备在岩前下建设文化广场,同时介绍了此次比赛由谁赞助。其后,队员提出为了提高参与度,今后组织四支队伍,按照人口、地域相近(使每个队队员相对平均。如大观第所在村由于队员少,则将范围扩大,以增加其队员)分四个村队,并采取循环赛形似。同时,会议当场选出了领队,一位老板表示捐助60套服装。事实上,在村委会所在牛神墩,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内会族长拜神打醮活动。如今,则通过篮球赛、文艺晚会组织跨宗族活动,形成历史的传承与接续。
晚上,村委会组织了村内春节晚会。由于今年没有县内文艺团下乡,因此晚会节目全部由村民自导自演。但晚会结束后村民认为今年晚会没有去年好。但通过晚会,也充分展示了村民的才艺。事实上,通过往日的调查发现,族人极为重视文化娱乐活动。如村内族人打开电视后所看节目大都为综艺节目,笔者所居住家的阿婆对电视娱乐明星的熟悉程度让笔者都为之诧异。下午笔者在村委会门前打篮球时发现,很多中年农民平日未打篮球,但今天下午偶然见到,其篮球水平也极为了不起。在晚会节目中,一位76岁的老人(妇女)演唱了村内的传统山歌,“十劝妹十劝郎”,以此教导儿子与媳妇。可见,在传统社会,族人通过“山歌”等传导宗族文化、宗族理念,以此让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族人能熟知。事实上,为什么村民如此热爱文娱活动,其历史基因在哪,也是体现村内文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广公祠理事会组织,各家单独祭拜。族人祈祷保佑自家平安等
林福公祠统一祭拜,族人不祈祷
祭拜完后族人捐款,随着祭拜人陆续前往,名单会继续增加
泰宇公祠祖山经营情况。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晴
上午来到谢宗良老人家,整理了林福公一房昨天拜祖时房长谢逢铙的讲话。下午来到谢天祥家,妇女主任谢雪梅为我提供了一份其爷爷民国时期所立的契约。跟其家人聊了一会天后,谢天祥将其父亲生前的一些书记、文稿。另笔者极为震惊的是,其父亲撰写的诗篇多达八万子,记录了山池村的历史变迁、重大事件以及生活感悟。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早上,给所居住的谢银涛一家拍摄全家福。拍摄完全家福以及与儿子(谢银涛)、儿媳、孙子孙女拍摄完后,阿婆曾想让阿公、阿婆与儿子、女儿单独拍摄,但阿公表示拒绝。在阿公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则不再是自家人。
随后笔者来到谢任敬老人家。据老人的孙子谢逢章介绍,其在村内称呼村主任仍然为老师而非主任,因为谢振南曾为其小学老师兼班主任。其读小学时,因读书不认真曾被谢振南老师打过、骂过。但至今仍然非常尊重谢振南。谢任敬老人的孙子认为,“小学老师都是本村的,都熟悉,印象好,因此特别尊敬。而初中老师是外村的,不熟悉。”事实上,在大年初一的篮球赛上笔者发现,担任解说员的谢逢荣(原小学老师/教导主任)直呼年轻人为“后生”。而晚会上打分的评委也均为小学老师。
笔者所居住一家全家福。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上6点不到,被一阵鞭炮声吵醒。后来才得知,是邻居家迎接到来的亲戚。而亲戚之所以来得如此之早,是为了避免白天路上堵车。而据了解,春节期间,由于大量农民返乡,村内车辆剧增。而在村口到乡镇的公路,由于涉及两个乡镇四个村庄,一个乡镇难以协调,导致出入村庄得公路极易堵车。
傍晚时,谢造祥老人来到我所居住的谢银涛家,邀请我明天中午前往老人家吃午饭。然而对我而言,却有些为难。一方面,老人家已达80余岁,麻烦老人家多有不妥。但如果不前往,也有不合适之处,毕竟老人家多次邀请,且登门邀请,实属盛情难却。
时至今日,春节已经接近尾声。但整个春节春节显得年味并不浓厚。年三十,是家人团聚和走访房亲(兄弟、堂兄弟以及叔伯之间)之日。大年初一,则以拜祖为主要活动。大年初二,则主要为出嫁女儿回娘家并拜访娘家房亲。初三、初四则主要为其他亲戚。总而言之,亲戚由近及远。
但年味更淡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的进步。族人回忆,以往过年之前,族人排着队磨豆腐,如今则由机器所取代。以往大年三十,族人端着三牲跑去村内的祖堂、神坛,一天忙上忙下。如今,族人极少拜神。传统时节,族人没有电视,族人聚在一起就是热闹。如今的后生,往往忙于上网与看电视。
族人谢宗良老人为了让后人铭记家庭历史和家庭文化,将家庭历史和家训让孙子写好并悬挂于客厅。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中午午饭前,谢造祥老人来到笔者所居住的谢银涛家,再次邀请笔者前往其家内做客。来到谢造祥老人家后,其子女都不在家,今天主要为其侄子等来其家做客。而在谢银涛家,则有其姑姑、叔叔等亲戚来做客。其中,谢造祥侄孙已经在湛江安家,但其依然在村内建有房屋。据族人谢祖敏等人介绍,“族人无论在外多发达,在家会建一栋房子,过年回家”。可见,对族人而言,根始终在村内。
下午来到谢廷奎老人家。由于前两天在谢宗托写的诗对中有谢廷奎等老人撰写的诗对,因此跟老人家聊起其曾经写过的诗对。老人聊到兴起时带我到其家二楼,看其盆景中三十年前就开始养植的“黄梁”。同时,老人还撰写有诗文咏黄梁:“奇姿异体一黄粱,痴翁梦她似姑娘;祈望吾系有我意,古色清辉汇芬芳。”据老人介绍,20年前,其曾遇到谢亚强在家门前种植松树,并因此写有诗句咏松,“曲屈交枝翠色苍,劲松幸得盆中藏;迎宾接客知人意,历至千年变古香。”而晚上在笔者所居住家与阿公聊天,得知其父亲生前也曾写诗写对,其手抄本如今为阿公所保管。
年前族人忙于谢对联,但近两天调查发现,看似祥和的对联背后却深含着宗族的竞争。一般而言,祖屋的对联为“老对”,即历史上遗留而来。如林广公祠堂对联为晚清贡生谢鸿章所撰写,而晚生不可随意更改。同时,对联一般要本房的人写,否则会被认为本房无人才而被其他房支看不起。(作为本房激励方式之一)而对于林广公祠的对联,上镇也有族人表示不赞同。一是对联不对仗,有字重复出现,有字不对仗,可能并非老对,而为后人所撰写。二是对联中认为林广公开基,是不正确的,应该为彦良公开基。(而下镇也有人认为善良公先开基,善良公落居后叫在外的彦良公也来山池居住。)
谢廷奎老人三十年前就开始养植的“黄梁”并写有诗篇“咏黄粱”
2016年2月14日 星期六 阴
今天一天调查并不算太成功。上午在乾贝质野谢司马书舍与谢建咏边看祖屋边访谈。在祖屋大门口,一盏老灯悬挂于大门口。据谢建咏介绍,每年初一至十五灯会悬挂于大门口,寓意人丁兴旺。但如今尽管依旧挂着灯笼,族人鹊感慨年味全无。年轻人大都已经返回城市开始工作,村内重新回归平静。据谢建咏介绍,大门上“质野谢司马书舍”则清晰记载者祖屋所经历的变迁。 “质野谢司马书舍”原为牌匾,1941年修缮时改为“石刻”。文化大革命期间“质野谢司马书舍”被抹去改为“共产党万岁”,而今再次粉刷改为“质野谢司马书舍”。
其后,来到谢银涛父亲店内查看了几本手抄本,但内容主要记述以往的请帖格式等。其中一本涉及诉讼官司等,但均为贝岭乡的案件,因此价值有限。下午调查过程中遇到族内几位老人在聊天。听后发现,自清朝时期谢氏宗族崛起之后,因族人并不团结,谢氏宗族开始停止撰写族谱。而从族人的聊天发现,因为家谱中对部分房支记述不详或者记述不当,房支之间也因此心生间隙。
下午调查回来的路上,几位族人给我指出村委会所贴出的一张告示中的一个错别字。告示中将“届时”写成了“庙时”。他们认为是给山池“抹黑”了。由此可见族人对文化的重视与挑剔。而对于字写的不好的我而言,都开始不敢在族人面前写字。
喜讯中一处错别字被族人发现并指出;木偶戏演出因早上下雨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