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楚台
响彻荆楚的生命恋歌
2018-01-21 09:49:34   来源:今日湖北网

8.jpg

20151218日,冬季的阳光穿过凛冽的寒风照射在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这一刻,那坚挺的松柏仿佛在为遗体捐献者们默哀,感恩的鲜花和一颗颗由衷的祝愿在这里接力……这一天,由湖北省红十字会组织的“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这里庄重举行。

 

9.jpg

平凡百姓书写博爱交响乐

 

庄严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刻着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器官延续了他人的生命。

捐献者家属蔡丽萍,曾是“感动中国”候选人,她的一对双胞胎儿子5岁时患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俗称“面条症”),这是一种比癌症更可怕的疾病,双胞胎同时发病几率仅亿分之一。蔡丽萍背着两个孩子四处寻医,走遍半个中国,让两个儿子又重新站了起来。

20157月,孩子发烧后肺部感染,病情恶化,两个孩子相继离世。在沉重打击下,蔡丽萍希望孩子的生命能延续下去,也希望这种病症能得以研究解决,她捐献了孩子的眼角膜、肝脏、肾脏,并将遗体捐赠给社会进行医疗研究,希望患同类疾病的孩子远离疾病,获得健康。

蔡丽萍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器官捐献、生命永续”的队伍中。她还希望能够认领一个孩子,最好是女孩,她想把这份爱永远传递下去,希望有心人士能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省红十字会义工邢登清讲述了自己生命得以延续的经历。6年前,邢登清患了肝硬化晚期,最后通过肝脏移植,他获得了重生的机会。2009年,邢登清的妻子患上肺癌,接着,他查出肝硬化晚期,必须进行肝移植,当时儿子正面临高考,邢登清感觉天都要塌下来。幸运的是,他等到了移植肝源,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于2010128日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邢登清看上去气色不错,他用手按着自己的肝部,告诉大家:“我一直都觉得自己身体里住着一个人。虽然我不知道救我的人长什么样子,是男的还是女的,到底有多大,但他(她)教会我去感恩。”邢登清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浠水、罗田、江夏等地关爱留守儿童,已有3年时间。如今,邢登清的儿子在武汉大学读研。他和儿子早已商量好,也要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张钦介绍,2014年,《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颁布,对缅怀纪念捐献者有明确规定。通过追思,传播崇高义举,改变人们传统生命观,提高全社会对器官捐献在救死扶伤、保护生命方面的重要意义,鼓励公民自愿登记器官捐献意愿。

记者了解到,2000年,武汉市探索开展遗体器官捐献。为纪念捐献者,2005年,武汉市在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内设立了“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将捐献者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供人们缅怀和铭记。20103月,武汉成为全国首批器官捐献工作试点城市当年全年仅有2例捐献;2011年,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在荆楚大地全面展开;截至201511月,我省有1581人捐献遗体,633人捐献器官,1825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生命接力人

 

“本来,器官捐献要从我做起,结果儿子先走了。”20149月,七旬老人程爹爹经受了丧子之痛。得知43岁的儿子程涛(化名)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老人动员家人,捐出了儿子的器官,“人死了,身体留着有什么用?还不如捐出去救别人”。

老人性情豁达,和儿子既是父子,又是朋友。很早,他就跟儿子谈论过生死。爱好古代文学的他告诉儿子,如果他死后,就把器官捐献出来,骨灰往江中一撒,只需要在祭日时在江边朗诵一首他生前最爱的《赤壁赋》就行了。“我替儿子做的这个决定,这也应该是儿子的心愿。”老人称。

儿子曾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儿子不在了,生活来源主要靠老人和老伴的退休金。尽管如此,老人依然很坚强,每天要给上小学的孙子辅导功课。他表示,自己以后也会兑现承诺,捐献器官救人。

“最应该感谢的还是那些大义的捐献者。”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张钦一直记得,在湖北省孝感市有一对感人的义工夫妻,他们之间的温暖约定就是一起捐献器官。《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实施一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生命接力人。人体器官捐献最难的是观念问题,宣传普及难度较大、器官使用不透明等因素,也令不少人对这一善举望而却步。

2012年的5月,武汉市爱尔眼库的协调员明维接到了一个来自孝感的电话,是一名叫袁彩霞的女士打来的,病重的她当时44岁,表示自己去世后想捐献角膜,当明维赶到袁彩霞家里时,一屋子人没有一个人反对,一个月后袁彩霞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然而,不幸继续笼罩这个家庭,20151月,袁彩霞的丈夫魏宏被查出肺癌晚期,他与妻子有个约定,就是去世后都要捐献器官或遗体。魏宏当时告诉工作人员,他与妻子都是义工,不管是助学、环保、关爱老人、献血还是捐献遗体,妻子都支持,这几年虽然妻子不在,他依然这么做。201539日,54岁的魏宏去世,他履行了与妻子这个美好的约定,捐献了遗体供教学使用。

虽然几年来,捐献器官的人越来越多,就全省情况来看,目前仍然是30个人等1个器官的现状,需求越来越多。在推进人体器官工作中,各方坦言,最难改变的是观念问题,受传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和“死留全尸”等观念影响,许多人根本不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认为即便临终也不能不完整,否则就是不吉利,难“入土为安”,器官捐献的宣传普及难度较大、器官使用的不透明等也令不少人对这一善举望而却步。

目前国家层面开始推动立法进程,《中国器官移植条例》或将修改,将人体器官捐献修订入内。我省将于2016年出台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管理办法,建立捐献见证的管理办法,以及人体器官捐献信息管理平台。

 

走访慰问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

 

2015年出台了《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各方筹措了资金,并于当年9月发放了第一批补助金,以慰藉贫困捐献者的家人。2015121日,是《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颁布一周年,为传播人道理念,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褒扬捐献者及捐献者家庭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张钦,事业发展部部长陈凡等一行到荆州,走访慰问人体器官捐献者贫困家庭,发放慰问金。

在荆州开发区新风村,来自四川省武胜县的器官捐献者周青(化名)的父、母、弟、妹一家四口,就租住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农户里。室内两床一桌、一锅一灶,家徒四壁。周青是家中的长女,刚刚过完21岁的生日,竟因颅内出血,失去了生命。回忆起这些,周青的父母泪流满面。张钦紧紧握着周青父亲的手说:“周青以自己短暂的生命,延续了几个陌生人的生命,感谢你们做出这样的慈善义举,周琴将永远活在善良人们的心中”。

在沙市区杨林堤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中,住着器官捐献者熊斌(化名)的妻子和刚满十岁的女儿。斑驳的墙上,贴满了女孩近年来获得的奖状。捐献者熊斌和妻子,都是企业下岗工人,平时以打零工维持生计。20156月,熊斌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在病情不可逆转的情况下,熊斌的父母、妻子共同做出捐献熊斌遗体器官的决定,挽救那些器官衰竭的病人。熊斌的离世,对这个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熊斌的父母年老多病,母亲已经卧床3年;熊斌的妻子,仍在超市打工,仅靠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根本不能维持母女俩的正常生活……走访慰问虽然已经结束,但爱心传递还在不断延续。

为了表达对捐献者的尊重,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建缅怀纪念广场。我省正在申请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纪念日,逐步开启网络纪念等缅怀活动。还将规定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一个专属区,用于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并在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的村卫生室设置专题宣传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器官捐献的知识。

在人生最为难、最痛苦的时刻,器官捐献者们和他们的家属选择了为他人着想,挽救他人的生命。这种行为体现了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展示了人性最善良和最美好的一面!器官捐献不仅仅是保障和挽救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还是树立大国形象的需要,更是提升道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的需要!生命的复苏,有他们的关爱与奉献,生命因爱开始,因关注而成长,因他们的精神而延续……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