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楚台
劳模是如何炼成的?
2018-01-21 09:47:13   来源:今日湖北

  文•图/本刊记者  熊传东  通讯员  谢文哲

  “希望广大职工树立和践行发展新理念,高扬‘工人先锋号’旗帜,做建功‘十三五’的主力军;立足岗位学技术、强技能,争当岗位能手、金牌工人、首席员工和‘荆楚工匠’,做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先模集体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做弘扬新风的引领者。”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梁惠玲在我省“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劳模。47个先进集体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状”,98名先进个人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100个车间班组被授予“工人先锋号”。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中,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55%;企业负责人占比10%;科教人员占比20%。让我们一起倾听几位劳模和他们的故事,寻找劳模的炼成轨迹。


1465385302241838.png

邹志平,翠柳客舍行政总厨,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曾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湖北省十大鄂菜大师”等称号

1465385530136750.png

“大匠随岳”通过劳模和技能比赛领跑标兵和文化创新之路


  “催化装置仪表在线活地图”

  吴刚,42岁,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仪表高级技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很多人认为,工匠就是从事机械、简单、重复劳动的。但亲身经历告诉我,真正的工匠有着更丰富、生动的内涵,它代表着执着、踏实、精益求精。”吴刚朴素的话语,打动了所有人。

  24年前,吴刚18岁,成为一名仪表工。当时的仪表控制与现在有很大差别,仪表一旦出现故障,拆装一次至少需要半天时间,生产遇到紧急情况时,技术人员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吴刚毛遂自荐,寻求解决路径。

  “我晚上在学校自修仪表自动化课程,中午或者周末,对照书本反复练习检维修技术。”吴刚说,一年后,以前工友半天才能排除的故障,他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2000年后,吴刚被安排到催化装置仪表维护班当班长,这是整个企业仪表控制工艺最复杂、生产平稳性要求最高、故障处理难度最大的班组。吴刚说,“担任这个班长,必须掌握工厂生产的核心——反再系统的仪表控制。这套系统若出现任何风吹草动,轻则停工,重则发生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

  这套技术是从美国引进的,所有原始资料都是英文。“不能让美国人小瞧我们。”为了把这些技术读懂吃透,他白天蹲在现场对照图纸看仪表、找回路,晚上在家对着词典学英文、看原版图纸说明书。他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班里的其他同事,从此工厂告别了“有困难找美国人”的历史,工友们亲切地称呼他“催化装置仪表在线活地图”。

  2014年下半年,集团总部要求工厂必须在年底前安装“碧水蓝天”工程的环保装置。在数九严寒的隆冬,吴刚和工友们在数十米高的框架上,冒着凛冽的寒风,对脱硫脱硝装置的183套仪表回路进行开工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计逐一进行修改,最终确保了工程顺利按期完工。


  “宋幸福”创新工作室开创行业先河

  宋幸福,54岁,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稀贵金属厂精炼车间技术主管,湖北省首席技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融、烘、脱、扒、对、浇、保、整、打。这9个字,是宋幸福花了近30年时间,在一线工作中总结的操作法,被公司视为“独门绝技”。

  9个字“绝”在哪?“这9个环节,必须按照规范,精益求精地操作,稍有闪失,差之千里。”宋幸福举例说,在浇铸环节,必须遵循准、稳、连续的原则。先将模底浇满,再加大浇铸流速,当浇到28kg重量时,减慢浇铸速度,最后0.5kg重量要慢,减小流速,当重量到30kg时,果断停止浇铸,确保银锭表面四条棱高度一致,水平为一条直线并饱满,R角为钝角。

  保温处理时,保温枪位置要在最佳距离和最佳角度,枪要视液面情况移动,使表面达到最佳效果。

  整理环节,必须确保银锭表面收缩均匀、平整,收缩中线为一条直线。表面四条棱平直,饱满为钝角,垂直四角棱和底面相交处圆滑饱满无缺陷。银锭底面光洁平整,无冷纹和凹坑。

#p#分页标题#e#

  他的“九字浇铸操作法”在班组中推广后,班组不仅攻克了金银生产的技术瓶颈,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金锭浇铸一次合格率由70%提高到98%,银锭浇铸一次合格率由65%提高到97%。这一操作法被公司授予“独门绝技先进操作法”。

  2002年,宋幸福参加了黄金质量四个九的技术攻关工作,攻克了3公斤金锭立模浇铸物理外观和化学内涵的质量关,使黄金、白银达到了四个九的国家标准。

  2006年底,根据伦敦贵金属交易所要求,必须在20个工作日内将传统国内交易的15kg银锭改浇成国际交易的30kg银锭。宋幸福介绍,“当时,外援专家浇铸均不合格,形势很紧急,我采用新的工艺浇铸方法,五个小时内完成了30kg银锭浇铸工艺改造任务,一次送检成功,受到外国专家好评。”

  2010年,由宋幸福领衔的“宋幸福”创新工作室成立。如今,已成为经全国机械冶金建材产业工会审核确认的大冶有色首个行业“职工技能创新工作室”。


  “探索传承鄂菜技艺是一生的追求”

  邹志平,43岁,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翠柳村客舍行政总厨、邹志平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班人,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省劳模、首届湖北省首席技师、湖北省十大鄂菜大师等称号。

  从农民工到大学教授,邹志平的经历有点传奇。在他的工作室里,鄂菜文化氛围浓厚;书柜里,他参编的《湖北味道》《中国鄂菜》等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

  工作室成立3年来,举办活动百余次,5000人次参加学习、交流,创新研发菜品500道,多道菜品成为全国流行菜。

  27年前,从农村到武汉酒店当杂工的邹志平,并未想到要出人头地,是父亲的一番话激发了他不服输的拼劲。“当学徒的第一年,我回家过年,父亲让我做鱼丸,我厨艺不精,把材料做糟蹋了,父亲生气责怪我什么都没学会。”邹志平说,他开始通宵达旦学厨艺,逐步在厨师界崭露头角。工作之余,邹志平进修酒店管理课程,拜汪建国、卢永良为师。

  为了学好师父卢永良大师的“快刀宰杀鳝鱼”的绝活,邹志平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到多个酒店“免费”帮人杀鳝鱼。2006年10月,以2分钟38秒的速度将活鳝鱼宰杀、去骨、改刀,烹制成一盘美味的“爆鳝花”,被认定为“首批中华厨艺绝技”。

  近年来,他致力于把鄂菜带出国门:受邀在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表演宣传鄂菜,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今年,他再次受邀赴美国参加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及纽约大学等机构举办的“正宗中国味——2016联合国中国非遗饮食文化节”活动,表演中国鄂菜,制作宣传中华非遗美食精品宴。

  出访、教学、参赛、烹饪、管理……邹志平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忙碌,只是因为那句“探索传承鄂菜技艺、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是我一生的追求。”


  “只要有颗‘匠心’,不愁不出色”

  朱卫东,46岁,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机床装配钳工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搭积木”一样把零件组装成设备,再连成自动线,经过精心调试,让自动线转起来,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这就是朱卫东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8年。

  “28年来,我见证了东汽公司从‘东风制造’向‘东风创造’转变的艰难历程。”朱卫东分享工作感悟时介绍,过去,公司制造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这一代产业工人永远的心头之痛。

  2003年,朱卫东到日本学习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床安调技术。日本精湛的制造工艺、精美的商品,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匠人精神,让他豁然开朗。当年,工厂引进了几台PM系列机床,他主动请缨,和两名同事对进口机床先进装调技术消化吸收并用于实践,成功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机床产品,部分性能超过国外水平。

  2015年,公司从日本制造商嘴里“抢”过来的惠本小型批量零件切削项目上马。小型零件加工对技术精度要求更高,直接影响后续设备的组装和使用。在紧要关头,夹具出现故障导致设备无法使用。厂领导直接点将,把朱卫东从另外一个项目调过来,要求限期解决问题。“我通过制作辅助装置和一周的反复试验,干掉这只‘拦路虎’,设备按期恢复正常运行。”朱卫东说,后来,他以这两起事件为案例,着力在全厂推行标准化作业,先后编写了57份标准作业书,把机床调试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案汇编成册,成为一线工人技术培训和用户使用的规范教材。

  谈到成功心得,朱卫东坦言:“只要有一颗‘匠心’,不愁工作不出色。”

  只有平凡的岗位,没有平凡的职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应该说,和普通人相比,劳模就是工作更出色一些,业务更专业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你积极去做、乐意去做,做的事有利于社会,持之以恒做下去,就是劳模。人人都这样做,人人都是劳模。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