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古道,贯穿古今,演绎多少世间悲喜,承载多少人性光芒,或激越,或悲怆,或卑微,或高亢,都是人,都是你和我。其山苍苍,其水泱泱,古道之风,山高水长。
挑二哥盐道留情
耀灵境内这段古盐道,集险、奇、秀、幽于一身,道上景点众多:凉桥、响滩、大湾沟、拐枣树、状元坟、“一碗水”、撑腰石、擂鼓石、东营沟、竹林槽……几乎每个景点都与盐帮挑夫有关,都有一段道不尽的故事。而其中最令人乐道的,无疑是状元坟的故事。“状元坟”名称之由来,源于一位挑二哥与一位农家女之间的凄美爱情。
这段故事,在渝、鄂两地之间广为流传,闻之令人唏嘘感叹。
“一碗水”
黑骡子成就姻缘
话说清咸丰年间,一位姓谭的挑二哥,挑着一担盐从云阳赶回湖北。这日来到耀灵,此时日头正盛,挑二哥挑得汗流浃背,走到凉桥便卸担歇脚。这是一座廊桥,上有飞檐,可遮阴避雨,过往行旅每经此地,就在桥上“歇凉”,因此当地人便称之为“凉桥”。
挑二哥靠在栏杆上,轻风拂过,不觉睡意袭来,便打起了盹。蒙眬间,突听得一阵“得儿、得儿”的声音由远而近。睁眼一看,眼睛陡然一亮:一少女头裹刺花巾帕,身着红色衣裙,正骑着一匹黑骡子自山下赶来。
少女如一朵红云飘过来,挑二哥双目似被外物牵引,不自觉地随着少女打转。少女来到跟前,挑二哥定睛细看,只见她发如黑漆,眉比新月,眼若秋波,脸像莲萼,唇似樱桃,腰同细柳,竟是一个绝色女子!
挑二哥不禁暗叫一声“好”,心已被她招降,魂已被她勾去。
这边厢,少女也拿眼窥去,只见这位年轻的挑二哥生得浓眉大眼,轮廓分明,虎背熊腰,壮如狮子,心下早已生出七分好感。
骡子驼着少女,“得儿、得儿”走过去。挑二哥望着少女背影,精神大振,不禁亮开嗓子唱了起来:
妹妹长得像观音,
脸如桃花细雨淋。
两只眼睛勾人魂,
看了一眼病上身。
歌声撞在对面山上又弹回来,久久不绝。挑二哥等了一阵,见少女没反应,又张口唱道:
唱首山歌逗一逗,
看妹抬头不抬头。
骡不抬头吃嫩草,
妹不抬头顾害羞。
又等了一阵,还是没见少女回应,正失望着,却听见前面传来甜美的歌声:
爹妈给我一块田,
荒了十七八九年。
今日有谁来开荒,
不断犁头断犁辕。
挑二哥欣喜若狂,心儿突突乱跳,立即大胆地回道:
七斤毛铁八斤钢,
今日我要来开荒。
九寸十寸挖下去,
扒开茅草就插秧。
少女顿时羞红了脸,转身娇嗔道:“你……你欺负人家!你若有心,便挑着担儿来撵我,撵上了就与你做夫妻。”说罢一声吆喝,驱着骡子朝前跑去。
少女本是想逗他一逗,料定他撵不上,哪想挑二哥把玩笑语当作了实在话,挑起担子便健步如飞追了上去。
少女见他追来,胯下使劲,赶着骡子加速奔去。
陡梯子
挑二哥追了十来里路,来到陡梯子这个地方。这是耀灵乃至云盐古道上最陡峭、险要的一段,有两百多步石梯,斗折蛇行,十分难行。当地有谣曰:“三角桩是个名,陡梯子爬死人!”对挑着百多斤盐的挑夫们来说,这无疑是最考验体力和意志的一段路。
挑二哥来到陡梯子前,此时已是脚力疲乏,而红衣少女早已不见踪影,不知已把他甩下多远了。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卯足劲奋力往上爬。
前边,少女没见到挑二哥追来,心里不免一阵失落,无精打采地任骡子自顾前行。哪料刚拐过一道弯,竟看见挑二哥的头在林中起起伏伏,明灭可见。顿时,一份感动、一份温暖涌上心头。
少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先前的七分好感已变作了十分的爱慕,心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郞。”不禁芳心暗许。可是碍于少女固有的矜持,她又不便主动停下来等他。正为难之际,骡子却帮了她一把,停在“一碗水”那个地方踯躅不前,怎么赶也不肯挪动一步。少女心下一喜,暗道一声:“莫不是前缘注定?”
挑二哥赶上来,见骡子不动了,便知好事临头。他放下担子,喘了几口粗气,走到“一碗水”的水凼前,捧了几捧水咕咕灌下肚,遂转身望着骡背上的少女。四束火辣辣的目光牢牢粘在一起,棒打不断,刀切不开。
少女嫣然一笑,挑二哥突然一把将她抱下骡来。两人钻进草丛,滚作一团,握雨携云起来。
许久,云收雨霁。少女见挑二哥仍趴着不动,推他道:“哥哥,起来吧!天快黑了,咱们得赶路了。你回去后托人来说媒哈……”推了几下,仍不见动静。她翻身坐起,使劲推开他,伸出两根手指在他鼻底一探,顿时倒抽一口凉气。
挑二哥已气息全无。
“我的哥呀!——”少女悲痛欲绝,号啕大哭,眼泪泄洪一样喷涌而出。她本是利川柏杨镇人,前几日来云阳走亲戚,今日赶回柏杨去。正巧邂逅了这位挑二哥,被他的外貌和真情打动,本打定主意与他结为夫妻,不想幸福来得恁快去得也恁快,情哥哥竟力竭而亡。
哭了一阵,少女起身去附近找人来掩埋。待她找到人赶回来,却不见了尸体。仔细一瞧,原来已被蚂蚁衔泥埋住。于是,少女便就地将他掩埋,简单垒了一座坟墓。
临别,少女对着坟头发誓说:“哥哥,若我肚里种下了你的骨肉,将来定叫他来认父祭拜你!”说罢,又大哭一场,然后动身朝柏杨镇赶去。
状元坟
状元郞入川祭父
且说少女回到柏杨镇,不久即经媒人说合,嫁与利川县城一个富绅的儿子黄强。八九个月后,生下一子,亲自为他取名为“念初”,以示“不忘”之意。
黄强知道儿子非己亲生骨肉,却也不计较,反倒视同己出,珍爱有加。可是好景不长,念初八岁那年,黄父病逝,抛下孤儿寡母。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由于孤苦无依,黄母只好带着儿子回到娘家,以纺织为生。
黄母少时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便亲自教导儿子读书学习。她课子甚严,一心望他搏个功名,改变母子命运。
有一次,念初背诵古文,背了一阵,就开了小差,打起瞌睡。黄母看见,严加训斥,操起戒尺打手板。她给儿子讲“锥刺股”、“头悬梁”的故事,让他熟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自此之后,黄母便夜夜陪读,一边织布,一边听儿子诵读,每见儿子打瞌睡,便把戒尺在织布机上“梆梆”敲两下,提醒儿子振作精神。
念初长到十岁,黄母自感无力再教导儿子,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把儿子送到当地一位老秀才那里念书。
念初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不忘。老秀才深为器重,倾囊以授。光阴荏苒,不觉又过了十几个春秋。念初二十五岁那年,终于蟾宫折桂,高中状元。
捷报传来,黄母喜极而泣,面西说道:“哥哥呀!咱们的儿子中了状元,终于有了出息……”她想,是该告诉儿子真相的时候了,也是该兑现自己诺言的时候了,然而对于那段风流往事,却又不知如何启齿。
却说念初自中了状元,前来道贺者踏破了门槛,礼物堆成了山。县太爷主动攀亲,要将女儿嫁与他。
完婚后,念初将要进京面圣。黄母心想,再不告诉儿子,恐难有机会了。她操劳几十年,积劳成疾,已卧病在床。这日,她将儿子唤到榻前,鼓足勇气,赧然说道:“儿呐,你本不姓黄,姓谭,你生父在四川……”接着,将她与其父相识相爱的过程,原原本本讲与他听,羞惭的目光里充满着浓浓爱意。
念初听完母亲的讲述,并未觉得父母当年的行为有伤风化,反倒被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他含泪道:“母亲,我一定要去祭拜父亲,略尽孝道,也帮您完成心愿。”
次日,念初匆匆踏上入川之路。他翻过歧山山脉,进入耀灵境内,一路打探生父的坟墓。几经周折,终于在当年替母葬父的一位老者带领下,找到父亲的坟墓。
历经多年风雨侵蚀,这座坟墓已缩成一堆土包,掩映在荆棘丛中。他拨开荆棘,点上一炷香插在坟头,跪地叩拜。过后,又请人将坟重新垒过,并在坟前立了一块墓碑。
如今,这块墓碑只剩下半截,依稀可辨碑上字迹:“故伯父谭公……光绪十年……”
据说,“伯父”之谓,是因念初不忘养父黄强养育之恩,故以“伯父”称生父。
这个故事流传开后,这座坟墓起初被称作“逍遥坟”,后因人们感念念初不忘生父,谨守孝道,遂改称“好儿坟”,再后来,有好事者觉其不雅,便又更名为“状元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