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去夏来,告别金灿灿的油菜花,送走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活动,我州旅游又迎来新的机遇。5月19日上午,来凤县城飘起绵绵细雨,湖北省2016年5·19“中国旅游日”文明旅游暨恩施州“晒赛文明,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县龙凤文化中心广场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湖北省首次将“中国旅游日”的主会场活动确定在武汉以外的县市举办,也是“中国旅游日”首次走进我州,来到来凤。
“恩施州以‘六城’同创为抓手,大力实施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力度大、进展快、势头猛、效果明显。”启动仪式上,省旅游委副巡视员刘晗对我州全域旅游的发展大加赞赏。
“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在来凤县的成功举办,又将在我州掀起新一轮旅游热潮。随着全域旅游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州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围绕全域旅游打造开发特色景区
“恩施州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风景优美,文化灿烂,是中国旅游的一个新方向,一定会吸引中国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成为未来一个知名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副州长马尚云向游客推介恩施旅游。
的确,我州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山清水秀、石美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五彩缤纷、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有极具特色的土苗文化。但我州旅游起步较慢,我州如今有还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的民俗文化藏在“深闺”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和打造。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指出,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实施旅游品牌驱动战略和创造旅游发展新引擎。
景区是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核心吸引物,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为了打造拿得出、叫得响、留得住人的旅游产品,近几年来,全州景区建设紧锣密鼓、如火如荼。
今年5月1日,经过3年开工建设的宣恩县狮子关旅游区正式开门迎客,成为该县首家经营性景区。当天,来自州内外的3000多名游客进入狮子关旅游区游玩,在“十里画廊、百尺飞瀑、千年绝壁”之间,观赏形态各异的峡谷清泉,深切感受“三大峡谷书奇景,十里画廊梦中游”的意境。
今年5月2日,恩施梭布垭石林景区时隔3年后正式恢复营业。未来,该景区还将融入土家特色文化元素,将梭布垭石林打造成集风景、人文于一体的风景区,还将建造世界第七个、国内第一个悬崖酒店,让梭布垭石林景区再次成为恩施旅游的璀璨明珠。
2014年10月,来凤县引资3亿元,围绕石窟摩崖造像等民俗风情精粹重建的仙佛古寺迎客。该县按国家5A级景区建设标准,在恢复古刹的基础上,新增佛光普照、翰墨碑林、万佛谷、祥云霞光、禅宗宝寺、奇缘古道、佛潭栈道、铁船开江等景点,美轮美奂的仙佛古寺吸引了八方游客。
如今,我州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坚持“多规合一”,用旅游的眼光统筹国土、生态、城镇、交通等规划,把全州2.4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全领域规划、全方位打造。
特色乡村旅游助力全域旅游发展
5月19日下午,记者一行和参加“中国旅游日”活动的游客一起来到来凤县久负盛名的杨梅古寨。
杨梅古寨位于来凤县三胡乡境内,距离该县县城20多公里,拥有罕见的万亩杨梅群落。这里植被丰茂,民居如画,生态纯美,新修的古寨门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小城楼,古朴而神秘。
穿过寨门,便见万余亩杨梅林逶迤成群,绵延着伸向远方,如大海波涛般起伏。璞玉般淳美的寨子背靠青山,面水而居,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不施粉黛,静静地搁置在清雅如画的山水之间。
“没想到这里还有这样优美的山寨,真是不虚此行。”和记者一同来到古寨的媒体同行和游客无不折服于寨子的古朴、神秘和它散发出的独特文化魅力。
“独特的土苗文化和优质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为杨梅古寨带来了大量省内外游客。”来凤县旅游局局长伍华银介绍。杨梅古寨是湖北省有名的民俗文化村,有绚丽多姿的南剧、柳子戏、民间歌谣、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传说、饮食、婚丧、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有了文化的融入,旅游就有了“魂”,游客就有了“融入”的感受,山水之间有故事,坐落在风光旖旎蓝河边的杨梅古寨,吸引了一批批客人前来一睹风采。
杨梅古寨的兴起只是我州特色乡村游的一个缩影,像杨梅古寨一样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的特色乡村旅游胜地在我州各个县市比比皆是。在宣恩,可去伍家台,欣赏叠翠茶园中采茶女妙手翻飞,品味富硒贡茶;在恩施,可以去盛家坝二官寨,在吊脚楼间感慨历史的沧桑;在咸丰,可去坪坝营“悠然见南山”,享“世间桃源”;在建始,可去三里乡寻找黄四姐的故乡,高唱土家山歌,感受土家阿哥阿妹的热情好客……
原汁原味的粗犷歌舞、土生土长的土苗音画,交织在一起,古色古香的村落串点连线,恩施枫香坡、二官寨,利川毛坝,建始红岩寺,巴东牛洞,宣恩伍家台,来凤杨梅古寨等乡村旅游热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通过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围绕农业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林业与旅游融合、养生与旅游融合、村寨与旅游融合,我州各县市正“提挡加速”全域旅游建设,逐步形成了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发展助推建设全面小康
近年来,我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并以旅游发展为契机,推进我州全面小康的建设及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增长点,更是我州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
45岁的向素珍是恩施市沐抚镇营上村村民,过去,向素珍和家人四处打工,加上种田所得,家庭年收入只有几千元。2006年,恩施大峡谷景区正式开门迎客,正愁致富无门的向素珍在自家小院内开起了农家乐,成为大峡谷首批农家乐开办者之一。
尝到旅游甜头的向素珍将农家乐从峡谷移到公路边,在政府的扶持下,修起了民族风情浓郁的吊脚楼,从“小打小闹”接散客的小店,变成能承接200多人团餐、有15间客房的酒店,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营上村,和向素珍一样吃旅游饭的村民不在少数,这里的许多村民如今都靠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家致富,摆脱了贫困。
今年58岁的余祖龙是巴东县沿渡河镇舒家槽村村民,在神农溪拉船已30多年,他告诉记者,以前拉船运货不仅辛苦,而且工资低;而今,随着峡谷风情的开发和纤夫文化的发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拉船载客也成了他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给游客拉船,人轻松多了,也挣了不少钱,我们还把房子翻修了,钱也存了。”于祖龙说。在沿渡河镇,和余祖龙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这些村民平时在家里干农活,游客到来时就拉船载客,1年下来最少也能挣两万余元。
近年来,全州各县市将全域旅游开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路径,积极探索实施龙头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拉动、产业融合撬动、综合改革推动等旅游扶贫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今年5月3日,在全省旅游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中,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涛表示,我州将充分发挥旅游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就业岗位多的优势,先后探索创新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养生度假型、创业就业型、产业融合型旅游扶贫方式,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群众共享旅游成果。
目前我州旅游业覆盖110个重点贫困村,建成80多个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2000多个星级农家乐,每年直接承载30多万人脱贫致富,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旅游领域直接投资超过30亿元,通过旅游扶贫带动,5年累计减贫76.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