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游良志:似是故人来
2018-01-21 09:45:15   来源:未知

QQ图片20160410232231



清明节,游良志即将从武汉回到久违的浠水老家。

再过三周,他又要越过千山万水回到华盛顿的家里,与妻儿团聚,就像一只候鸟,迁徙于东西之间。

从“工科男”到社科“长江学者”

飞来飞去对于游良志来说是家常便饭,就职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做非洲农业及粮食安全的研究,近20年间他几乎走遍了非洲的54个国家,也正是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导致国际出差频繁,他不得不选择入美籍。

由于自己在农村长大,挨过饿、种过田,所以,游良志对非洲农业及粮食安全的研究颇有亲切感和认同感。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政府政策。回忆起小时候的挨饿时光,他感慨万千,“对于一个国家、地区政策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父辈开始勤恳耕种,中国仍在‘挨饿’,而今天的非洲,正如当年的中国。”为地球上温饱线下的20亿人口谋生存,这份“有情怀”的工作让游良志有一种——做梦想家的感觉。

调查研究、运筹帷幄,最欣赏的人是诸葛亮和林肯,作为人文社科类的“长江学者”,出人意料的是,游良志其实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工科男”。

1985年国家筹划修建三峡水电站,清华大学水利系在湖北省扩招,考生游良志在时代的洪流中顺流而上来到了北京,学习水利工程专业,1990年,他决定按照自己的兴趣报考中国人民银行五道口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然而不幸的是,当年政策大变,他被分配回湖北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任职。

工作三年后,考研政策再次放开,虽在武汉当时的工资待遇很高,但游良志仍选择了重返校园并决心出国深造,在清华仅用两年就读完了岩土工程硕士,赴美留学,1999年他在Johns Hopkins 大学获得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诚然,工科路上他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当年被迫终止的理想也从未忘记,在Johns Hopkins期间,他辅修了经济学及公共政策硕士。

毕业后他进入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做非洲农业及粮食安全的研究。IFPRI 是由十五个农业研究中心组成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成员之一,主要致力于根除饥饿与贫困的政策研究,是与世界银行、世界粮农组织并行的权威农业科研机构。

从工科到社科,在他看来,跨专业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事,数据分析方面他的本科背景有很大优势,而缺陷的则是多年本专业学习积累下来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现在说起他只是轻描淡写道,这些不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的,但是他也强调,“建议学生们一定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农业土不土?游良志刚刚考上大学的时候觉得“搞水利真土”,如今再来农业大学做农业研究,走遍南北,游良志有了新的体会:让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脱贫,农业是很重要的事。

似曾相识,与华农结缘九年

2007年,游良志回国谋职,母校清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人不能只有私心,总要有一点人文关怀,我来自农村,我也希望能回到湖北,用我的科学研究研究服务于农业、农村,教来自农村的孩子。”于是,尽管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他依然选择了只身赴华农,担任客座教授,如今回味起来,他还是毫不后悔,“华农的校风就是踏实,从不搞虚的,这点跟清华是一样的。”

来到华农之后,清华又多次邀请游教授去清华任教,游良志都委婉的拒绝了,“已经来了华农了,就不走了。”

习惯了西方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初回国,游良志不愿意让学校派人接机,一开始还有些人客气来接他,慢慢的,大家也就适应了他的方式。不接机、不安排会议应酬,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为他配备由五位青年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学校的举措帮助游良志提高了科研效率亦给了他一种主人翁的感受,这也冲淡了许多回国后的孤独,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他说道:“我一直以为,选择湖北,选择华农是有幸的。”

华农有了他亦是有幸的。9年来,在他的指导下,我校教师已申请到10余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1人成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成功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有10余篇英文论文被SCI 收录。此外,他个人以华农为第一作者通讯单位发表的SCI有8篇,其中发表于2012年的一篇是中国大陆农业类大学学者发表在《美国农业经济学期刊》上的第一篇。

作为学科领头人,游良志的到来给我校农业经济学科的整体研究方向带来了彻底的改变。过去农经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贸易上,如今结合游良志在美国的科研方向与我校农学特色,运用空间技术,逐渐转向空间经济学的方向,2014年,在游良志带领下,经管院申请到国家教育部专项基金建立我校自己的空间经济实验室,今年已慢慢成型,实验室结合我校传统优势,设油菜、水稻、玉米、蔬菜等岗位,着力跨学科交流、发展交叉学科,“一定要以农学为本,发展我们学校自己的特色,同时我认为交叉学科是非常有前景的。”游良志说。

“引进人才不仅仅是引进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进你做事的方法。”游良志一直强调,人文社科学科的研究要注重技术方法,不能单纯靠逻辑推理, 2012年,游良志以我校经管院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在《美国农业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Dynamic Agricultural Supply Response unde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Henan, China》论文利用1998-2007分县、分作物的面板数据,估计了主要农作物面积和单产反应函数,研究了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对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供给反应,采用动态一般矢量模型,分析气候、灌溉、政策、投资、基础设施等外部因素以及价格等内部因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指出中国仍可以利用投资和政策杠杆提高农作物产量,而农民会采用调整种植面积和投入来应对内外部因素变化。

在华农,游良志收获了业绩,也感受到了经管大家庭的温馨。他不止一次如数家珍般道出曾经帮助过他的华农人:李崇光、高翅、关桓达、张越、周雄、彭少兵、严建兵、青平及自己的研究团队。他坦言:“独自一人在中国总是有些孤独,但和大家在一起,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巧克力进课堂,郁碧出一方绿荫

游良志带一些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虽然所带课程不多,但学生们对他印象颇为深刻,既是因为他漂洋过海带给学生们的巧克力,也是因为他的课堂的轻松有趣。无论是给青年教师开讲座或是给学生们讲课,游良志总喜欢带一些巧克力分给大家吃,“其实并不是要去品尝那一块巧克力,我是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够‘have fun’,我希望给他们传达一种精神,学习知识是一件很有趣地事情。”

12级学生蔡阳曾经作为LCP班学员听过游良志的课,已经过去大半年了,当时课上的许多细节他还记得,“他不会批评也不会否定别人的想法,反而鼓励大家都有自己的思想。”蔡阳说,在游老师的课上大家都是各抒己见的。

回忆起曾经带过的学生,游良志笑道,“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2014、15年他都给LGP班的学生上过课,课堂上学生们不仅积极回答问题,而且还向他反问问题,“当他们跟我辩论,向我挑战的时候,我感觉这些学生和传统的农业类学校的学生是不一样的。”游良志拿中西方的学生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传统的中国学生与美国的小孩们相比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但是他也认为所谓的独立思考并不等于完全的自由,享受自由,也就相应要承担责任。

有一件小事,游良志一直没有告诉别人,一次回国聊天时候,团队里的王丽娜老师提到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两位同学家庭条件特别差,生活比较困难,听过王丽娜的话,游良志私下又找到了她,与两个学生取得了联系,从此每月资助他们一人五百元生活费一直到毕业。

除了带学生,游良志还要负责指导青年教师们,每当有青年教师申请国家项目、写英文论文,他总是认认真真的看他们的材料给出修改意见,“游老师不是很细节地告诉你怎么改,但他会告诉你整体的方向。”2012年章胜勇副教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便是游良志帮他修改的申请书,游良志在他的眼中就是一个毫无大学者架子,随和而又认真的前辈。

有一年回国,刚刚历经长途旅行,游良志还发着烧,依然如约回到学校,跟青年教师们讨论课题、修改论文。这件事让李晓云副教授印象十分深刻,“低调内敛,严谨朴实的他在不断适应国内学术、生活环境中悠然生长,郁碧出一方绿荫。”这是她对游教授的评价。

游良志也常鼓励学生以及青年教师多出国去交流,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去交流,经管院李春成副教授现在正在康奈尔大学访问学习,便是游良志帮助联系的。

工作之余游良志喜欢跑步,记者约的采访在早上九点,他刚刚跑完步回办公室,2001年他还在维也纳参加过一场马拉松,并跑完了全马,他说,“这是我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来我校后,他还常常沿南湖大道跑,绕“二运”跑,他不喜欢跟别人竞技,在他看来锻炼自己的身体更重要,2011年,他参加了校运动会1500米项目,巧遇当时的一名学生记者聂如欣,与游良志交谈后,她写道,“跑道,就像人生的旅程,起跑线上,要的不是离弦之箭的爆发力,难能可贵的是厚积薄发的意志力。赛场上沉着自如的游教授俨然就是一个完美的运动员。”

人过中年之后倒时差渐渐不那么快了,每次的“迁徙”都需要一两天休整,游良志依旧坚持每年回国4到5次,回到华农经管院的那间办公室里,办公室里陈设不多,只一个书柜,一套沙发,一张书桌,一扇向阳的窗,“其实是有一种孤独感的,一回国,我就是一个人。”身为长江学者、国际事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游良志坐在办公室里说着,清明节他打算回家看看家人,即使如此 ,他依然希望未来能回国定居,简简单单的做一名大学教师,“我们第一代移民总忘不掉生我养我的中国,因为我们身体里流着中国人的血。”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