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耳的干练短发、白衬衫、黑长裤,笑起来带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特有的朴素和谦逊。眼前这位62岁、教龄达36年的老人,就是2011年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的获得者——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李早英教授。
采访之前,记者看过李早英2005年到2010年的学生教学评估。有四个字反复在脑海中跳跃:和蔼可亲。
“老师第一感觉很慈祥,不够威严!”
“专业的科学家,感恩心的老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教师和蔼,有人格魅力!”
……
对于学生这些发自肺腑的句句评价,“非常感动,”她说。李早英一直担心自己和年轻人代沟太大,为此特地去染了发,希望看起来年轻些。她坦言:“也许年轻人并不是很喜欢和老人交朋友,但老人总是想和年轻人交朋友的。”当记者告诉她一名学生在教学评估中写下了“英姐,加油”的句子时,她一边直呼:“哇,真的啊,那太恐怖了,我都这么老了。”一边开心地笑了。
对于她的研究生来说,李早英就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某种程度来说就像母亲一样”。她常与学生们谈心,除了解他们的科学研究进展,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
暑假里,某位同学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一起丢了,需要到学院去开身份证明,因为暑假里很多办公室都不办公,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李早英知道后,连连责怪他,“让我去跑的话,程序会简化得多。”
她的丈夫则告诉记者,曾有位研究生找李早英做导师,因家庭困难,一万一的学费还差5000块。李早英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掏钱给学生垫上了。
“爱的精神很重要,要爱自己的学校,做老师要爱自己的学生。”李早英这样解释她的所作所为。
1989年,李早英只身前往香港做访问学者并攻读博士学位时,孩子正读小学,自己却限于政策两年不得回家。每天早上她都会经过当地一所小学,看着校园里嬉戏打闹的儿童,有时候禁不住就流下眼泪。现在,当她面对学生时,就会感同身受地想,学生们远方父母的担忧与付出,不由自主地用长辈爱护小辈的那份心意去疼爱学生。或许正因如此,每逢节假日,许多已出国读博的学生,仍不忘给他们敬爱的李老师道一声问候。
说起李早英的教学,和她同事10年的李振老师说:“非常认真负责,很难得。”他介绍,李早英长期担负一线教学工作,在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药学院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都有课程。这么多年来,每节课前她都要认真备课,教案工工整整。常常是,和同事们聊着聊着,李早英突然就说“不能再聊了,我还要回去备课。”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李早英很少请假,一心扑在教学上,周末也常常待在实验室里。“她妈妈有几次生病,她回鄂州看望之后,当天夜里又赶回武汉。”只因为第二天早上要给学生上课。
学生们的感受是,生活中对他们宽宏大量的李老师,教学上却十分严谨认真。每次课前,她总要数数人数,缺席3至5名时,便会点名看看是谁没到,并详细了解未到的原因。作业她总要一本一题地细心批改,随后在课堂上讲评。对于实验指导课程,只要是她没有做过的实验内容,她一定要亲自做一次,并记录实验现象,随后给学生讲解。若是有哪位同学困得忍不住想在课上打瞌睡,李早英也会在严厉的同时予以人性化的体谅:“我允许他们睡上5-10分钟,讲到重点时,就叫醒他们。”
“我的爱好是打篮球。”谈到生活中的兴趣时,她很兴奋。两年前,已经60岁的她还参加了学校教职工篮球比赛,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我上场的时候,别的老师都喊‘稳着些,别撞着!’真打起来谁顾这些啊,争抢得很激烈。”她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我们学院获得第三名,其它参赛的学院队都没有进入前三呢。”
36年来,李早英尽心尽力,默默地耕耘在她的三尺讲台上和几十平米的实验室里,用一颗爱心育人,用一颗诚心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