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论坛(WEF)中国理事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生态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比仍存在不足和提升空间。这给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奋斗的中国人提振了信心,也敲响起警钟。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宏大愿景,是中国人民推进人类文明的伟大壮举,也是13亿中国人创新智慧的浩大实践。
创新成就梦想,而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系统。近年来,中国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类别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正在建立,保护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力度持续提高,运用管理体制取得长足进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金融支持创新的作用取得积极进展,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
在创新生态系统滋润之下,中国的创新成绩历历可数。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从2005年的12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394亿美元,增长了近32倍。2015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中国的企业和研发机构能够迅速灵活地将外来产品和创新本地化,并在复制模仿中创新。政府通过每年120万以上的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华大地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鼓励和支持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
良好的创新生态提升了中国创新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28位,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仍是全球主要新兴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中国高铁技术、空间技术、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激光技术应用、人造太阳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纳米材料技术、深潜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等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的雄居全球第一。
良好的创新生态为追寻中国梦构建了智慧平台,丰硕的创新成果铺平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国梦梦想成真就在前方。
不过,中国的创新生态也面临各种挑战。中国还局限于“海绵式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些企业传统的创新机制亟待更新,体制性障碍需要破除。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三方专利数量、合作发表论文数量、论文被引量等创新成果与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还不明朗,人才知识状况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地区性政策藩篱还存在,人才流动不畅。
但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创新基因,曾经拥有“四大发明”殊荣的中国人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息,正以蓬勃的创新精神行进在追求中国梦的长征中。
创新生态系统是承载中国梦的智慧平台,需要开明的制度安排、灵活的机制保障、开放的创新格局。
制度安排要开明。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要以重大制度安排作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要从以往的“重扶持”转向“重制度环境”,以释放创新能量,开辟创新通道,特别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
机制保障要灵活。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还要有灵活的机制保障,机制灵活,创新才活跃。要以灵活的机制保障培植全民创新的热情,激发创新动力,发扬工匠精神,同时要打破地区封锁、户籍藩篱,促进人才流动。
创新格局要开放。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也要有开放性大手笔,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加强对有望成为今后主流科技的研究和开发;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梦也是中国梦。我们坚信,在中国梦的感召下,一定能构建起一个健康、具有前瞻性和激励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承载中国梦撑起大梁。(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蔡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