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威威,神龙小学语文教师,湖北省“新锐班主任”提名奖获得者。曾被评为区“向上向善好青年”,区“优秀青年教师”。他关爱每一个学生,一直用诗意浸润学生,曾被《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中国日报》采访报道。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班集体,个人多次荣获区“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自2012年从教开始,沈威威老师便为自己的学生撰写诗文,用诗意表达着对学生的爱。从给他第一届毕业的学生们赠送“嵌名联”寄语,到给每一名孩子写“藏头诗”评语;从疫情前的“江城子”评语,到毕业季的“如梦令”评语;从交流到军山小学撰写的“宝塔诗”评语,到回归神龙小学的“回文诗”“忆江南”“满江红”“卜算子”评语……每一次精彩的“私人订制”式诗词评语,都形象贴切地记录着学生们的成长路,灌溉着学生们的生长点,书写着沈老师对学生们最真实的爱。沈老师一直用心去观察、感知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点滴,于是就有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每个点评孩子成长的个性化诗词评语,感染着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感动着每一个学生和家庭。此举也相继被新华社、教育部网站等3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刊载转载。
他的搭班老师常说:“你真是目光如炬,能一下子就将新接手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历届家长常说:“沈老师的评语,字字珠玑,句句精准……”网友说:“这样的宝藏老师,值得孩子一生回味……”。
在神龙小学“适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沈威威老师还积极开展“诗意”班级文化建设,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文化氛围的特色班级,并精心策划和实施了多项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沈老师用诗意教书育人,使得学生们的内心更加纯净,精神更加丰盈,班级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师生情谊更加绵长。
悦目润心 营造诗意的空间
沈威威老师树立了“培养诗意的人”这一班级发展目标,努力让教室环境为之服务。他对自己的班级建设有计划,对自己的学生成长有期许,班名、班训、班级班规也呈现出诗的风格。
沈老师的班级环境布置总是紧紧围绕“诗意”和传统文化来开展。在开展赞美家乡的文化墙布置时,学生们紧紧围绕着“江城武汉,黄鹤翱翔”这一主题,热情洋溢地搜集与武汉有关的诗词歌赋。当诗画上墙的那一刻,学生们兴奋极了。他们说:“家乡的文化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文化墙不仅美化了教室墙壁,也美化着学生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在教室环境打造中,沈老师让班务栏和地面的桌椅定位线也赋上了“诗意”的味道。如“上课铃声响,马上进课堂。发言先举手,专心来听讲。”“教室里,座位旁。随手乱扔不健康。垃圾桶,嘴大张。纸屑废品扔进箱。”学生们在诵记的同时,也得到了诗意的浸润。
开智明礼 打造诗意的课堂
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的诗意栖居之地,理应洋溢着诗情画意,绽放出诗的灵性。在接收每一个新的班级后,沈老师都会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他给学生讲解有趣味性的文言文,学生们渐渐地习得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对学习古诗文也有了兴致。
沈老师经常尝试着让学生们自主讲授课本上的古诗文,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或介绍或解读或朗诵。他们能描绘出陆游内心无限的悲愤和林升眼中舞榭歌台的样子;他们可以讲述同样是清朝,但在不同时期纳兰性德个人的惆怅和龚自珍为国家的呐喊;他们朗诵着王维的“空山新雨”和张继的“江枫渔火”;他们展示着《从军行》中将士的报国壮志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作者的欣喜若狂。而沈老师常常像一个学生,在教室后面聆听学生们的“诗文课堂”。
在研读古诗文和“授课”中,学生们得到了诗意的滋养,扩充了知识面,养成了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想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以致用 开展诗意的活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沈老师教室里的黑板上每天都会题写一首古诗,学生们在每节课前都会诵读三次。在这样碎片化、常规化的“微活动”中,学生们的诗词积累量每天都在增加,精神状态也每天不一样。
他班级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也从未间断。如:班级主持的学校升旗仪式活动时,学生们会用古诗文介绍自己。在组织全班去区博物馆开展“迎国宝”活动,学生们都能留下自己的“小诗”。班级“诗词大会”,玩“飞花令”“古诗词接龙”……更是家常便饭。
沈老师的诗意班级文化和诗词评语浸润着学生的内心,引导着学生健康成长。有父母离异的学生从忧郁走向了活泼,也有性格乖戾的学生走向了平静……更多的是学生们感受到了他的爱。他所带班级的学生们填写的《忆江南》《满江红》《卜算子》等40首词含情倾泻、花式赞颂,让沈老师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2年来,沈威威老师的班主任工作一直在诗意中不断创新。在神龙小学“适性教育”理念下,他将不断深挖学生的成长点,寻找家校间的合力点,努力让每个学生都绽放“适性”的光芒,让班级活力四射,并有诗意地团结前行。(通讯员/谢小玲、李欢)
编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