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
红色引领大思政,育人实效新探索
2024-07-26 10:53:44   来源:今日湖北

7 月 9 日至 16 日,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简称“华师研习团”)赴贵州开展“协同提质强师道,贵州红迹映初心”主题实践活动。与遵义师范学院等多校师生在贵州这片红色土地上,共同描绘青春、责任与梦想画卷:上好“大思政课”,感悟中国精神,凝聚育人合力,并探索如何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实效。

1721960934225139.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汉口火车站大合影。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在学思践悟中上好“大思政课”

重走长征路,奔赴革命圣地实践。从遵义凤凰山红军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到遵义会议会址的神圣雄伟,华师研习团队员们在红色沃土中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长征精神的力量。在“行走的思政课”上,全体师生缓缓步入陵园,倾听历史的回响,感受那份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穿越回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同革命领袖们共同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体悟革命先辈绝处逢生的战斗意志,让红色基因扎根心中

1721960994369438.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烈士陵园倾听讲解图片。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1721961016483579.png 

(图为协同提质计划华中师大组团在遵义会议会址大合影。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练好基本功,扎根红色沃土调研。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本次社会实践中,华师研习团开展了以“高校学生组织对红色文化传播效能的调查研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团队深入多所高校,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调研方法,聚焦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各类学生组织传播红色文化的功能定位及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效果等内容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学生组织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强化实践体验等举措,充分激发了广大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认同,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各高校有效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

1721961128495291.png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采访图片。 研习团队员 程家兴 供图)

录制微团课,开展网络云端宣讲。实践阵地除了热土,还有云端,形式除了向内吸收,也有主动向外传播。本次微团课《红色印记: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以遵义会议历史背景为蓝本,深入剖析历史意义,诠释精神内涵。此外,本次微团课背景采用遵义会议会址的标志性图案及遵义会议陈列馆的历史文物,让青年大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此次网络云端宣讲,有效拓宽了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场域,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让更多青年学子能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悟红色精神,汲取红色力量。

1721961316895223.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遵义会议会址录制微团课图片。 研习团队员 程家兴 供图

在美育浸润中感悟中国精神

华师研习团在“形式美”上做实功,以专家教授讲学、走访实地研学、展馆参观悟学、组团高校共学等方式为着力点,多方渠道增强研习团队员对中国精神亲和力与吸引力的感知;在“内容美”上做真功,以长征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学思践悟发力点,扎实内容充分提高研习团队员对中国精神感召力与引领力的感悟,走出一条“形式美+内容美”的美育与思政相结合的社会实践道路。

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领会思想伟力。从西风台上观宏伟磅礴,到赤水河前见滚滚浪涛;从《伟大转折》的沉浸式演绎,到“红飘带”对长征场景的数字化再现……无论是重走长征路时具身感受到的震撼惊叹,还是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对长征历程的再次领略;华师研习团的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历史。每一次美妙的“视听盛宴”,每一次的震撼与感悟,都让他们在美育浸润中更加接近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更深刻地感受那份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一堂生动的“美育大思政课”,让青年的理想信仰更加坚定、奋斗力量更加凝聚。

1721961431887597.png

(图为《伟大转折》现场图片。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1721961451342282.png 

(图为“红飘带”现场图片。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在民族精神的熏陶下凝聚奋斗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是新时代青年坚定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的必然前提。华师研习团队员们在红军烈士陵园倾听“红军菩萨”的感人故事,在西风台上、赤水河前感受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在桐梓·青春永恒展厅重看少共国际师的成长故事,在海军学校纪念馆回顾中国海军发展的历史故事,在同华中师大组团高校师生的美育行动交流展示中演绎历史先辈的宏伟故事,在这场走近故事、走进故事的“美育思政课”中,深度领略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深刻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浓厚氛围的熏陶下,不断凝聚奋斗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1721961502405344.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桐梓·青春永恒展厅学习大合影。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激发创新活力。跨过高山,越过天险,华师研习团队员们在参观“中国天眼”时心潮澎湃。这座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巨型射电望远镜,不仅以其宏伟的规模和深远的科学意义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更以其背后的建设历程和精神内涵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在南仁东纪念馆,队员们倾听了南仁东同志及其团队为建设FAST所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事迹。队员们在远眺这座位于深山中的巨型望远镜时,不仅被其壮观的景象所震撼,更被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所触动。深刻体悟时代精神,立志为新时代新长征赋能。

 1721961654761933.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中国天眼”合影。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在协同提质中凝聚育人合力

在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征途中,如何汇聚多方力量,让青春的火焰在协同提质与美育浸润双重熔炉的淬炼中变得更加炽热?华师研习团携手遵义师范学院等兄弟高校,给出三个答案。

同上一节理论课,共筑精神之基。在贵州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光辉革命传统的土地上,华师研习团队员与遵义师范学院及其他协同提质兄弟高校的青年学子们共聚一堂,同上一节以“长征与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理论专题讲座。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贵州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成员、遵义师范学院原副校长王刚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通过王刚教授的精彩讲授,历史的烽烟仿佛穿越时空,在青年学子们眼前重现。本次同上一节理论课,不仅是对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的一次系统性回顾与学习,更是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下,华中师大组团内各高校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教育资源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一次重要实践。

1721961985160828.png 

(为实践队员认真学习理论课图片。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同走一条实践路,践行知行合一。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中师大组团,充分利用贵州当地特色红色资源,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研习活动。华师研习团队员与遵义师范学院及其他协同提质兄弟高校青年学子,携手共启一段庄严的实践探索之旅,循着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重踏长征征途,亲临娄山关战斗遗址的庄严肃穆,亲身跨越四渡赤水之三渡渡口的铁索桥,以虔诚敬畏的态度,实地丈量长征的万里艰辛,深刻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不朽。在此过程中,华中师大组团内各高校始终坚持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同题共答,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地进行各项工作,注重实践活动与理论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共同的目标与信念下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传承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作出了积极贡献。

 1721962105772925.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娄山关倾听讲解图片。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1721962118272448.png 

(图为实践队员在四渡赤水之三渡渡口的铁索桥合影。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同办一场成果展,绽放青春光芒。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框架下,七所师范高等院校的杰出青年学子,跨越校际壁垒,精心编组成了六个融合团队。在历经理论学习的深耕细作与实践探索的深刻洗礼后,学子们不仅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与协作,更在思想的碰撞中,将个人的感悟与集体的智慧,凝聚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红色文化美育成果展示。其中,华师研习团队员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巧妙地运用情境模拟、诗歌朗诵及红色歌曲创新演绎等多元化艺术形式,深刻再现了恽代英等先辈的爱国情怀与崇高理想,让观者深切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与美育浸润的魅力,彰显了华中师大组团内各高校开放合作、交流互鉴的积极成果。

1721962270810388.png

(图为协同提质计划华中师大组团大合影。 研习团队员 杨莘淞 供图)

时光流转,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贵州社会实践之旅圆满落幕。回望这段旅程,美育浸润的种子在贵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大思政课的课堂在每一个脚步下不断延伸,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在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以贴近青年生活的内容,符合青年兴趣的形式,将美育浸润融入大思政课:录制微团课、同办成果展、深挖红色文化、感悟时代精神......对知识追求,助心灵成长;助力“学科共建、人才共育、学术共研、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良好协同生态的形成,激发青年学子无限潜能,不断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未来,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骨干研习团将继续携手前行,与学校、国家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同题共答,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文/杨莘淞 丁鸿霏 陈鹏宇 邓琳)

编辑:长城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