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充分发挥专业院校食品科普优势,利用食科学子的专业知识,探索多形式的科普方式,来守护人们舌尖上的安全。7月14日至7月25日期间,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社区和托管班开展系列食品科普宣讲,带领青少年进入华农校园开展粮食安全与营养知识探索活动。
开设“知·食”课堂,贡献“食”代力量
为了让小朋友们深入了解粮食的来源、食品的加工过程以及营养知识,增强他们的粮食安全意识和健康饮食观念,中国行博士团先后带领南湖锦城社区的20余名小朋友、建始县摩峰中心小学、安乐井小学、花坪民族小学、花坪民族初级中学、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贵州本禹希望小学6所乡村中小学校的39位师生前往华农食科楼开展“知·食”互动课堂。
7月14日,博士团讲师周梦涵就烘焙的历史起源、鸡蛋的营养成分、蛋挞制作流程以及各原料在美味蛋挞中发挥的作用四个方面向小朋友们展开了有趣的讲解。讲解完毕,小朋友们在博士团的指导下来到烘焙房进行蛋挞制作。“原来这么好吃的蛋挞是这样做出来的呀!”“烘焙食品好有意思,回家我也要再试一下。”整个烘焙室充满小朋友们的笑声和扑鼻的香气。
(小朋友们排队体验加蛋挞液 莫海玲/摄)
7月20日,中国行博士团在新工科大楼120会议室开展以“蛋挞的前世今生——实践中探索粮食安全与食品营养知识”为主题的宣讲。博士团讲师杨月通过讲述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让小朋友们了解了粮食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激发了小朋友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小朋友们在体验蛋挞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品尝并对比自制与成品蛋挞的方式,深刻理解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讲师杨月介绍蛋挞的前世今生 莫海玲/摄)
博士团的“知·食”互动课堂让小朋友们不仅学习了烘焙食品的历史与科学原理,更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乐趣,为他们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食·趣”科普,传播“食”代强音
7月16日至7月19日,博士团先后前往水果湖放鹰台社区托管班、武昌区长城汇托管班、硚口区青少年空间开展“食·趣”科普活动,旨在增强青少年食品安全意识的同时普及营养相关知识。
7月16日,博士团讲师周梦涵在水果湖放鹰台社区托管班通过科普宣讲、趣味果饮DIY、课后分享三个环节,引导小朋友们认识、了解、践行减糖健康生活。周梦涵通过解释人类嗜糖天性的原因点明本场活动的主题,强调了控糖的重要性,分别就糖的主要存在形式、游离糖的摄入量以及怎么吃更健康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讲解。随后,博士团带领小朋友们根据喜好进行果茶DIY,并分享自己的制作思路。
(博士团与小朋友们合影 史梦娜/摄)
7月17日,博士团再出发,为武昌区长城汇托管班带来了一场“果蔬王国 营养宝藏”主题食品知识科普,讲师杨月为小朋友们介绍了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强调了果蔬在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发果蔬干,讲解了不同颜色果蔬的营养特点和健康益处及挑选新鲜果蔬的小技巧。
(讲师杨月向小朋友们介绍果蔬的选择方法 莫海玲/摄)
7月19日,博士团在武汉硚口区青少年空间举办主题为“我的食物我做主——学会聪明购物”相关科普。活动通过视频、互动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了食物与营养知识,强调了食品安全意识。讲师杨月详细介绍了四大类食物和七大营养素,以及如何识别不健康食品和正确选购食品的方法。此次宣讲让小朋友们明白了“我的食物我做主”的意义,引导大家树立了正确的饮食观念。
(博士团与小朋友们合影 莫海玲/摄)
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传播了“食”代强音,让小朋友们对食品安全与营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热爱和追求。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勇担“食”代使命
博士团于7月25日前往武汉市汉正街品牌广场,开展以“食品保存与细菌”为主题的食品科普活动。讲师周梦涵通过食物中毒案例详细介绍了延长食品保质期、保持营养价值、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最后,周梦涵总结了食品安全的五大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烹饪、安全温度下保存以及使用安全水源和原料。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措施,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此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广场餐饮工作者的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讲师周梦涵向大家介绍真空包装与气调包装的区别 史梦娜/摄)
据悉,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暑期举办的一系列科普活动,未来计划进一步深入校园和社区,向更广泛的群体传播科学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他们的目标是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携手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讯员:莫海玲 史梦娜 赵悦涵 许宝丹 周紫烟)
编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