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还原这段真实历史之前,笔者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民国时期滑石冲的水碲制香业和黄氏祠堂赤松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滑石冲,有山有河。自古以来,穷人是佃农但业余多以上山砍柴谋生,也有一些人农闲时以做香为业。这种香,就是寺庙以及普通家庭烧香敬佛贡拜祖先的柱香或盘香,它的制作工艺,原始而又独特,但离不开前期重要的水碲制作工艺(备注:水碲,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是利用河流的自然落差,引渠注水冲击特制叶轮,使其滚轴旋转,然后利用杠杆原理,通过四两拨千斤,拔动长长的条柄前端安装的石錘,石锤有节奏的起落,锤打碲窝中的荊柯原料,直到将原料锤击成碎末)。水碲制香是滑石冲一项古老的传统原始产业,虽利润菲薄,但因滑石冲特有的荊柯原料制作出的香,具有燃时长、清香无毒、不易折断、不易剥落等优点,因而销路广泛。远的竟能售到山西五台山、河南少林寺、黄梅五祖寺、近的也常年为武汉罗汉寺、黄陂木兰寺以及附近的竹林寺、白云寺等等供货。而生意最红火的当属黄塘村,他们直接将座落在本村的黄氏宗祠赤松堂的偏殿用作货仓集散地,并在此洽谈业务及结算钱款。有许多客户甚直亲自登门下单或提货,所以许多穷人竟也勉强能维持生计。而黄氏祠堂赤松堂,是东汉孝子黄香第四十八代后裔于明成祖时期筹资修建的。宗祠总面积约为二百平米。正殿供奉着东汉大孝子黄香巨幅画像,以及黄氏家族历代列祖列宗牌位。殿中有一口重达千斤的大钟,有事时敲击声音宏亮,响彻四里八乡。偏殿位于正殿两侧,也是族人接待来宾和议事的重要场所,祠堂整体为砖木结构,内有十六根大柱,天井四周为高大的鼓皮格扇,雕梁画栋,颇有风格。当然,无论是水碲还是祠堂有时也需要维护或作部分更新。一些工匠也常常来滑石冲揽点这方面的生意活。
言归正传, 一九二六年六月中旬某天,有石匠“师徒”二人,“师傅”操本地孝昌小河口音,年龄三十好几,显得厚重老成,让人一眼就觉得是个踏实可靠的人;“徒弟”操汉川口音,是个年龄不过二十岁小伙子,长得玉树临风,格外机灵。小伙子肩背铁锤、钢凿、钢鑽、钢锥等专业工具,翻过黄陂㘭(县志上名称为横坡㘭),径直进入了滑石冲黄塘村。这是何故呢?
原来,几天前“师傅”通过行业渠道,得知黄塘村有一水碲石窝破损急需更换。而他早就想找时间找机会来滑石冲实地走走瞧瞧的,如今天赐良机,那会错失。“师傅”立马带上“徒弟”一起专程前来黄塘村做这笔“生意”。他们找到了当事村民黄祥国,黄春柏等人,不等谈完工价,立即到现场测量尺寸,并在附近山上就地提起了石材,就甩开膀子干起活来。
黄祥国等人觉得非常奇怪,忍不住先问“师傅”: "师傅和徒弟贵姓?哪里人呀?我们价钱都没谈妥,您不怕到时吃亏吗"? "师傅”和气地答道:我是本邑小河卫店人,免贵姓卫;徒弟是汉川人,免贵姓魏,曹魏的魏。您和我们都是穷苦人,凭良心做事,哪会吃亏?即便吃亏也心甘情愿,只愿有口饭吃就行"。黄祥国赶紧接话:"那是那是,只是要辛苦二位了!两位有什么需要吩咐的,我们一定照办,全力配合″……这样一见如故的谈话,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都倍感亲切和真诚。
晚上,卫师傅和魏徒弟都被安排在黄氏祠堂专门为宗族招待客人的偏房中休息。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双方总是亲热地长谈着许多事情。仿佛有谈不完的话题。很快双方就成了无话不谈,无所顾虑的好朋友。当“师徒”二人问到做香生意这么好,为什么还生活得这么贫穷?黄祥国叹了一口长气,显得很无奈:"山冲缺粮,到大户土豪粮仓购买,价格昂贵,实在没有办法呀"。此时魏徒弟立即接过话题:“我们可以帮您建个《农民协会》,粮价不能由土豪地主一方说了算,得与我们协会协议定价”。此时卫师傅也说,"这个世道黑暗,穷人得想办法改变才行,我了解到湖南等许多地方农民在建自己的协会组织,很团结。土豪劣绅很怕他们,要是我们也这样办就好了……"黄祥国顿觉眼前一亮“好主意,我认识的穷朋友多,时机成熟后可以将农会成立起来”。
卫师傅和魏徒弟一见眼前这位中年贫苦农民性格豪爽,为人忠厚可靠,值得信任,是个不可多得的理想人选。于是两人干脆将各自真实身份和处境和盘托出。
原来,“师徒”俩以石匠身份前来滑石冲,是要在滑石冲建“农民协会”。“师傅”名叫卫祖圣,是中共孝感县的重要领导人,近来正计划着手在孝感一带大力发展农民协会;而“徒弟”,名叫魏仁镜,也是共产党人,因近年在汉川带头频繁从事革命活动,年纪轻轻名气不小,最擅长发动贫苦农民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正遭县府通缉,现四处漂泊避难。虽然当时国共合作北伐,但在农村,各种旧势力复杂交织,尤其与地主土豪劣绅等顽固势力作斗争,依然有极大风险。因此特别需要注重斗争策略和领导魄力。
得知详情后的黄祥国决心跟共产党干。一段时间后,水碲成功恢复正常生产。魏人镜亲自手绘制了一面共产党党旗,并提写了“界河乡农民协会”几个大字,准备择日正式挂牌成立。卫祖圣亲自提笔拟写了行动纲领:①听共产党指导,动员贫苦农民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②与其它农民协会多沟通联系形成整体,并积极配合相关革命活动 ③决不向顽固势力屈服,着手建立农民赤卫队,保卫农民协会和农民利益。几天后,卫祖圣,魏人镜又在黄祥国的介绍下,找到并发展了石静存,孙永林等滑石冲村民拟任农会干部及成员,亲自指导他们如何与一些地主土豪劣绅作斗争的具体方法。
事有凑巧,正当滑石冲的农民协会准备挂牌之时,卫祖圣突然接到联络员的通知,因国共合作的北伐军即将到达武昌,需要迅速组织大批人员保护孝昌花园沿线铁路的安全,于是,卫祖圣匆忙离开了滑石冲。同时,魏人镜也接到任务,需要设法混入武昌城做欢迎北伐军的内应工作。于是,魏人镜与黄祥国,黄春柏等人各挑着一副贡香担子,化装成送香客,前往汉口“归元寺”和武昌“宝通禅寺”送货。
一行人就这样顺利到达了武汉,魏人镜成功进入武昌城内开展活动。而卫祖圣也在不久进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因而,滑石冲革命者暂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北伐胜利后不久,不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武装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接着,汪精卫也在武汉背叛革命,发动了著名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同样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一时全国血雨腥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土地大革命失败了。各地共产党人不得不陆续组织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如“秋收起义”、“八一南昌起义”“黄麻起义”等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黄麻起义人员不得不撤往黄陂木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木兰山与孝感滑石冲以界河相隔,相对而言,滑石冲更具有打游击战的地理优势。
一九二八年秋,“黄麻成义”的参与者李先念,在共产党的安排及卫祖圣的介绍下,化装成木匠,首次进入滑石冲,落脚在黄氏祠堂。他很快发展了黄祥国、黄春柏,石静存,孙永林等第一批滑石冲共产党员。宣誓地点就在黄氏祠堂偏殿内。在取得黄祥国等黄氏族人的同意后,李先念着手对偏殿部分格局稍作了改变。主要是以维修加固名义,增加了一个小小暗室,这个木结构暗室,可藏身三到五人,一般情况下,极不容易被发觉。这便为以后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事实证明,李先念这一举揍,极具远见。它曾在后来长期革命斗争中,有效地保护了大批革命者。
不久,中共早期共产党人王秀松,戴秀英,王树声等陆续抵达滑石冲,聚会于黄氏祠堂,李先念等人率部在滑石冲相关重要地点布防,担任保卫重任。会议结束后,中共鄂东特委宣布成立。王秀松任书记,戴秀英、王树声等十四人任委员。会上通知,魏人镜因叛徒出卖已在武昌壮烈牺牲,所以联络方式变更。这次会议也非常重要,首次提出了创建鄂豫边(鄂豫皖前身)革命根据地的具体方式及行动纲领。对大力扩大红军队伍,扩大红色根据地,开展暴力革命等方方面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九二九年六月,徐向前得知曾在黄埔军校一起学习过的滑石冲同学石心厚(因多种原因未完成学业),从日本留学回来,回乡探亲。作为特委委员,负责军事指挥工作,红31师付师长的徐向前,率领三百多名红军战士,首次开进滑石冲。他以同学身份,顺利与石心厚在滑石冲桥边湾重逢。两人嘘寒问暖,好不亲热。石心厚家境富裕,祖上因办楚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受到过朝廷封赏。到他父辈逐渐赞赏和接受孙文的思想学说,使他从小也受到这方面的熏陶,立志要参与振兴中华。徐向前对石心厚同学感情深,比较了解。两人对中国现实作了各自的思想交流,最终石心厚在徐向前的大力争取下,答应参加革命。石心厚又做通了他的族侄石传岳的工作,答应资助红军。石传岳又名石香生,是滑石冲著名的新生代年青的大地主。但他具有进步思想,同情革命,同情贫苦农民,常常在饥荒年月,开仓赈济灾民。徐向前遂与石传岳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同时,由徐向前牵线,李先念,石心厚,孙永林,徐向前等人在石传岳家中进行了多次小聚,协调了日后的对敌斗争工作。
就这样,徐向前,李先念,卫祖圣等人在滑石冲便站稳了脚跟。他们以此为根据地,大力扩大红军队伍,并能及时补充粮草和枪支弹药,救护伤病员等,并最终使滑石冲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石华先,男,生于1965年7月,民间文学作家,业余诗人,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文学报刋杂志及网络,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