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艺术
价值40亿“蓬皮杜馆藏展”在上海展哪些作品?
2018-01-21 19:38:08   来源:雅昌艺术

  布朗库西《纳西索斯之泉》、毕加索《缪斯》、杜尚《自行车轮》、夏加尔《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康定斯基《光》、柯布西耶《静物画》、布列松《圣拉扎尔车站背后》、贾科梅蒂《威尼斯女人V》……但凡提及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这些艺术家始终是无法绕过的名字。10月11日,“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星光熠熠,首次将这些“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名字”汇聚上海,共展示来自蓬皮杜艺术中心的71件馆藏。其中,62件作品已于东京展出过,另有9件作品则首次亮相。据介绍,此次展出作品总价值达40亿元,刷新了民营企业引入“大师展”的历年纪录。

展览以“年”为单位 在每一块“碑林式”的展墙上展示一位(组)艺术家的作品

  “一年一人一作”书写西方现代艺术史

  用蓬皮杜艺术中心主席塞尔日·拉维尼的话来概括,这场天价艺术展具备“教科书般”的意义。实际上,要在10万余件现当代馆藏中找出数十件作品,以梳理西方现代艺术史的确不易。两位展览策展人——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馆长罗朗·乐朋,以及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藏品和制作部副总监克莱尔·卡尼尔给出的策展方案是“按时间排序,一人(组)一作”。其具体做法是,在1906年至1977年中,每年选择一位(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出,而这件作品必须是在法国创作的。之所以划定这72年,主要是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历史息息相关。据介绍,蓬皮杜收藏的最早的一件作品约是1905年创作的,而1977年是它的开馆元年。不过,展览为1945年处流出空白,并用艾迪特·皮雅芙演唱的《玫瑰人生》替代作品,以此来代表战争对艺术的干预,并用歌声来纪念战争的结束。

1945年是正常展览唯一一处空白展墙,艾迪特·皮雅芙演唱的《玫瑰人生》在现场播放

展墙的另一面以红、黄、红、蓝、绿做背景色,为每一件作品作以文字介绍。

  在提出策展理念后,如何在1200平方米的空间中展出所有71件作品,成了策展团队的另一个挑战。最终,他们采取了“为每一年竖一块碑”的形式。展墙的一面用来展示作品,另一面则呈现艺术家的语录或个人介绍。据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天协文化)总经理谢定伟表示,这种布展方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它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也能展示蓬皮杜的视觉标志——在展墙的“介绍面”部分采用黄、红、蓝、绿做背景色,它们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外部管道的颜色。活动现场,观众每移动至一面新的展墙,都顺移一年,沿着“S型”的观展线路直至最后。

  下面,我们在“40亿”里聊几件重要作品,快来认领你的“男(女)神”

  《挂着旗子的街道》,1906,劳尔·杜飞,布面油画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法国艺术家劳尔·杜飞1877年出生于诺曼底的勒阿弗尔,尤其擅长风景和静物画,其早期作品先后受印象派和立体派影响,终以野兽派的作品著名。1906年,杜飞创作了几张有关家乡国庆庆典场面的作品,比如这张《挂着旗子的街道》。可以看出,他受到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蒙特吉尔街》(1878年)的启发,以多面旗帜庆祝国庆——旗帜是杜飞创作生涯中的常用元素之一。不过,杜飞在构图上采用平视视角,巨大的法国国旗遮挡了部分街景;画面下方是一些渺小的行人,与之对比。

  《自行车轮》,1913—1964,马塞尔·杜尚,现成艺术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马塞尔·杜尚生于1887年,是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有评论指出,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战后艺术,从某方面来说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杜尚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泉》:1917年,他从商店买来男用小便池,匿名送往美国展出。什么是艺术?艺术品的界限在哪里?艺术的原动力是什么?杜尚的做法挑动了艺界神经,并影响至今。

  1915年,杜尚将上述“日常物”充当“艺术品”的做法称为“现成艺术”。此次展出的《自行车轮》最早创作于1913年。是早期“现成艺术”的一例。在这件作品中,杜尚近乎“轻而易举”回应艺术:先颠倒自行车轮,再将其放置在厨房高脚凳上——作品就完成了。在西方艺术史上,杜尚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实验艺术的先驱,也有人称他“嘲弄艺术”。不过,他的确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员。

  《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1917—1918,马克·夏加尔,布面油画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马克·夏加尔于1887年生于一个俄国的犹太家庭。夏卡尔的同年十分贫困,犹太人在当时的俄国受到歧视,在他很多作品中,描绘着俄国乡村的场景,迷信的乡民、牛、羊、鸡、马等景致,这是留存于艺术家青少年时期的最初印象。

  1911年,夏加尔来到巴黎,此后那里称为他主要的创作中心。第一任妻子贝拉激发了他对于爱的描绘。然而,他为妻子创作的画像并不多见。在此次展出的《双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中,夏加尔坐在身着婚纱的贝拉肩上,高举葡萄酒杯。这件作品创作于他和贝拉结婚两年之后,是反映幸福婚姻的代表作之一。

  《埃菲尔铁塔》,1926,罗伯特·德劳内,布面油画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法国画家罗伯特·德劳内出生于1885年,他是最早创作纯抽象作品的画家之一。1910-1911年,他运用“点彩派”的色点图案,创作作品《城市之窗,第4号》,是现代绘画中的第一件抽象作品。同期,他开始创作“埃菲尔铁塔”系列,并一直延续至1926年。此次展出这件《埃菲尔铁塔》,是该系列“收官之年”的作品,德劳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突出了埃菲尔铁塔的高大,不同的色块组接想象中的铁塔形象。

  《浴缸边的裸女》,1931,波纳尔,布面油画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波纳尔是“纳比派”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色彩画家之一”。波纳尔善于把握空间、光线、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此次展出的作品《浴缸边的裸女》是艺术家画的他的妻子玛尔特。画中,玛尔特正转过身子,似乎沉浸在思绪之中。轻柔明亮的笔触,让她皮肤上的金色愈加明丽,这也是波纳尔展现女性躯体美的惯用手法之一。

  波纳尔与玛尔特相识于1893年,自此,她常常出现在画里。尽管有资料称两人的阶层并不相匹配,且玛尔特的自闭让波纳尔的朋友”并不看好他们的关系“,但玛尔特依然是波纳尔的缪斯。

  《圣拉扎尔车站背后》,1932,布列松,摄影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身上拥有太多光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街头纪实摄影之父;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玛格南图片社创始者之一;他的作品和“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1929年,哈里·克罗斯比送给了他人生的第一只相机,《圣拉扎尔车站背后》便是用这部莱卡相机所拍摄的。布列松对作品出色的构图在这个作品里也可见一斑。这种带有戏剧性的黑白摄影,正是布列松作品的特点,典型的法国派。

  《缪斯》,1935,巴布罗·鲁伊斯·毕加索,铅笔、印刷字母及布面油画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提到毕加索的作品,总绕不过他丰富的情感轶事,其中包括这幅作品中的人物玛丽-特蕾莎·沃尔特。1927年,毕加索对年仅17岁的玛丽-特蕾莎·沃尔特一见钟情,并和其交往。1935年9月,她为毕加索生下第一个女儿,这件《缪斯》是特蕾莎·沃尔特怀孕时创作的。画中描绘了两个女人,一个女人在睡觉;另一个则对着镜子在画画。这件作品已在全球多场著名展览中展出。

  《四片叶子和三片花瓣》,1939,亚历山大·考尔德,金属板、涂色金属棒和电线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亚历山大·考尔德,美国著名的雕塑家、艺术家,现代“动态雕塑”之父。考尔德是一位“学理工的艺术男”,他于1898年生于美国费城,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雕塑家。1919年,考尔德在机械工程系毕业,为日后“动态雕塑”打下基础。1929年,他用铁丝完成了第一件动力雕塑作品《金鱼缸》。之后,在杜尚的鼓励下,他创作了动态的作品《航行》和相对静态却“微微颤动”作品《羽毛》。

  1937-1945年,考尔德非常活跃,他创作了近百件“活动雕塑”,创作领域覆盖钢铁雕塑、绘画、挂毡到精致的宝石设计等。此次展出的《四片叶子和三片花瓣》创作于1939年,是为布朗克斯动物园内的非洲展区创作。作品的形态和轻灵的材质,让人联想到树上随风摆动的树叶和花瓣,抽象的机械美感中体现了自然的诗意。

  《威尼斯女人V》,1956,贾科梅蒂,青铜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目前,世界上最贵的雕塑出自贾科梅蒂。男人头部、女人像和“行走的人”是他最核心的三大领域。其中尤以消瘦人像著名。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二战之后,他将纤细的作品不断放大、缩小或拉长,其表皮如经腐蚀一般坑坑洼洼。此次展出的《威尼斯女人V》是典型的瘦削作品,其身形很长,底座却很厚实,纤弱的躯干给人“力量感”。

  《加布里埃·香奈儿,服装师,巴黎,1958年3月6日》,1958,艾维顿,摄影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加布里埃·香奈儿,服装师,巴黎,1958年3月6日》捕捉的是75岁的可可·香奈儿抬头望着天,脖子向外探出,露出了她的皱纹和已露老态的皮肤。艾维顿的作品可以看到那些名人真实、自然的另一面。六七十年代,可可·香奈儿、奥黛丽·赫本、艾森豪威尔、玛丽莲·梦露等一系列作品,为艾维顿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奠定了基础。

  《阿尼(阴影)》,1967—1968,维克托·瓦萨雷里,胶板拼贴画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欧普艺术”之父维克托·瓦萨雷里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便开始研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论,并对色彩理论、知觉和幻觉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思考。在其后期作品中,他运用大量圆、椭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创作一系列“规则化”的抽象作品。在这次展出的作品《阿尼(阴影)》中,瓦萨雷里根据每一个圆形和方形的不同位置为它们打上阴影,再加上对背景色的巧妙运用,像万花筒一样呈现所有色彩的可能性。

  《搅拌场》,1973,让·杜布菲,绘画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让·杜布菲是二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1948年,杜布菲与几位艺术家首次创立“原生艺术协会”,并形成独特的“原生艺术”风格,三年后协会解散,但他却坚持创作。1962年,杜布菲形成著名的“乌尔卢普”风格,作品流露出少儿单纯绘画或街头涂鸦的随意性。此次展出的作品《搅拌场》是“乌尔卢普”风格的代表作,画中,杜布菲使用蓝色、红色、白色和黑色,形成不稳定的、跳跃的、生机勃勃的结构。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研究模型》,1971—1977,皮亚诺&罗杰斯,塑料、金属和木

  © Adagp, Paris   1867, Fontenay-aux-Roses - 1947, Le Cannet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研究模型是本次展出的最后一件作品。1971年,蓬皮杜中心向全国公开征集建筑的设计方案。伦佐·皮亚诺、理查德·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家吉安方克·法兰锲尼一起投稿。尽管那时他们只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却最终脱颖而出。

  从模型上来看,蓬皮杜中心的核心是将建筑的“内部”变成外部,展现了一个颇为现代、错综复杂的开放结构。为了强调趣味性,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将裸露在外的管道漆成了不同的颜色,后变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的、面向所有人的地标性文化广场。

  除了上面这些,以下作品也同样精彩:

乔治·布拉克 《莱克斯湾》(1907)布面油画 1984年由路易斯与米歇·克里斯捐赠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河岸》(1909)布面油画 1929年购得并归入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创意中心馆藏

罗杰·德·拉·弗雷斯内伊《胸甲骑兵》(1910-1911)布面油画 1938年购入
 

 

阿尔伯特·马尔凯《鲁昂的巴黎码头》(1912)布面油画

雷蒙·杜尚-维庸《马》(1914/1976)黑漆青铜

阿尔伯特·格雷兹《战争之歌》(1915)布面油画 

皮埃尔·亚伯特-毕侯《战争》(1916)布面油画

阿尔贝托·马涅利 《抒情爆炸八号》(1918)布面油画

 

让·普尼《红色小提琴》(1919)纸本装裱于画布

亨利·劳伦斯 《女人头像》(1920 )红陶

曼·雷 《杜尚的剃发》(约1920)溴化银明胶玻璃负片

欧仁·弗雷西内 《奥利机场的飞艇库》(1921)35毫米黑白胶片

勒·柯布西耶《静物画》(1922)布面油画

左:罗伯特·马莱-史蒂文斯《椅子》(1923-1925)

右:让·普鲁威 (1924) 《可倾斜的椅子》涂色金属板结构,帆布座背

安德烈·柯特兹《咖啡馆》(1927)明胶银盐印像

藤田嗣治《自画像》( 1928)布面水粉油画

萨贺芬·路易斯 《天堂之树》(约1929)布面油画

瓦西里·康定斯基《轻》( 1930)纸板油漆画

帕布罗·加加罗《先知》( 1933-1936)青铜

奥托·弗伦德里希 《我的天空是红色的》(1933)布面油画

让·高兰 《凹线组成的新造型主义绘画32号》(1934)涂漆木板油画

  布拉塞 《1937年世博会期间点亮的埃菲尔铁塔》(1937)明胶银盐印像

维克多·布罗纳 《无题》(1938)硬纸板油、墨画

玛丽·罗兰珊 《法兰西岛》(1940)布面油画

亨利·马蒂斯 《黄与蓝的室内》(1946 )布面油画

雅克·维勒格莱《钢丝,海盗之路,圣马洛》 (1947)

 乔治·鲁奥《双人像》(1948)胶合板油画

尼古拉·德·斯塔埃尔 《构成》(1949)布面油画

贝尔纳·布菲 《室内》(1950)布面油画

让·阿尔普 《Hurlou》(1951)石膏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 《无题》(1952)布面油画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