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艺术
新新水墨一代 后起之秀的分叉路口?
2018-01-21 19:36:28   来源:雅昌艺术网

  导言:自从当代水墨在90年代异军突起后,“水墨”话题就已然成为艺术圈不可绕过的一席之地。从50后老辈艺术家的“水墨初体验”,到60后、70后艺术家对于水墨形态、媒介的再开拓,以及实验水墨的跨界探索,让水墨加速融入到当代艺术范畴中,刘庆和李孝萱徐累杜小同党震徐华翎等艺术家是现在画坛第二梯队的中坚力量,而80后艺术家成为了下一批次的后备军,个人观念、精致化、跨媒介,后半段的85后青年艺术家或许成为现在的“新新水墨”一代。

姚浩 少年 纸本设色 2014

  对新一代来说,自己的成长之路大多离不开院校教育,当下画坛的这些中坚力量也是自己的老师辈,在已经铺好的路上他们首先进入水墨艺术的大门,但如今他们也需要面对个人的创作的pk,从继承到创新,他们的观念发生了那些改变?除去水墨外,他们同当下的油画、雕塑、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等门类中,是否汲取了有益的经验?而这些年轻艺术家在进入行业后,又如何与背后的市场推手“保持距离”?

  新一代崭露头角

  8月13日,“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这也是继2012年、2014年所做的青年水墨系列的第三回展,在邀请到的44位艺术家中,除去曾健勇杜小同党震等70后画坛主将,陈子丰、闫锡聪、李骏逸、单鼎凯、谭斐、岳小飞、姚浩、鹿野骋等80后、85后艺术家也成为水墨圈的一代新人。正观美术馆和天大云华美术馆长期关注青年水墨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从去年举办的“时代的趋流”80后青年水墨画家邀请展以及2016年继续开展的“青衿计划”,还有陆续在画廊举办的联展、个展,使得这批出生于1980年代后的艺术家群体在作品呈现和创作观上逐步得到行业内的关注。

艺术家曾志钦(右)在展览现场导览

  “画头骨、画蛇首先是自己的一个趣味,还有就是有点反思。传统水墨经常是画一些山石、花鸟,画面是一种比较清新淡雅的感觉,但这种东西看多了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儿太过装饰一点了。”谈起自己的创作构想时,曾志钦在采访中说。

  6月4日下午,“暗合之处:曾志钦个展”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也是这位85年出生的年轻水墨艺术家首次的个人展览,展厅里的作品都是他2014年来到北京后所创作的。扭裂的竹子,地面上一角出现的地球仪与摆动的蛇,三角尺与头骨的组合,旁边的画是石膏球上立着一把黑雨伞,他取名字叫做“芭蕾舞者”。画面中不断出现的球体、圆锥、三棱柱以及类似的雨伞、地球仪都在绢本上细细的勾出来,臆造出一个几何造型多样空间。

曾志钦 精神疗法No.5  绢本设色 2015

曾志钦 受刑的竹  绢本设色 2015

  曾志钦08年毕业于广州美院国画系,四年学习还是从中国画基本传统入手,古画临摹、钩线条、铺色是老师最多教的技法。“就是有点学院里的局限性,少点当代的东西在,画的东西有的时候感觉看上去像习作不像创作。”所以曾志钦在考虑毕业创作的时候,一直想找点“不一样”。

  在他看来,美院里常画的学生、农民工这些题材离自己太遥远,“觉得这种东西好像跟自己所去接触的这个环境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好像你在画一个你并不了解的东西。而传统画也无法让自己找到新鲜感,就去反思可能我的兴趣点是在另外的地方,慢慢自己在选取素材、图像时候,无意或者是有意也好,在之前水墨这些比较常用的素材会拉开距离。”所以在创作中,他首先会考虑到“个人观念”。

曾志钦 芭蕾舞者  绢本设色 2015

  《精神疗法》系列是曾志钦来到北京之后创作的,骨架、骷髅、蛇代表的阴暗与蝴蝶、鲜花的美丽呈现的是一种斗争性,这也与当时他刚来北京受到的生活和创作上的压力有关,焦虑的情绪通过意义上相反的物外化出来。在随后创作的《类似纪念碑》、《弱者》、《测量行为》、《空想派》里他又找到了意义上可变性更强、更丰富的“几何体”。因为这种不明确的意象,可以让观者产生更多的代入感。在他眼里,这些集合体都是一个情绪站,拟人化的自己。观众看,不一定就能体会到的作者所想,很可能是本人所想,这样的差异化反而会产生有意思的心理暗示。

姚浩 少年系列之四 纸本设色  2015

姚浩 少年系列之六 纸本设色  2015

  “对中国画是逐渐深入学习的一个过程,到本科毕业创作前才去想自己想画什么,怎么去画。到研究生阶段就更主动的侧重创作的摸索,思考自己想表现的东西,什么样的语言更贴近自己,反复的尝试。让自己保持一个画画的状态。”曾志钦的好友姚浩同样是一位85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在天津美院,大学二年级分到李孝萱的工作室去学习写意人物。《少年系列》是姚浩在2015年研究生毕业这一年进行创作的。

  姚浩把他的作品集叫做“自我对话”,作品一部分是背对观众的男女少年,没有脸部,有的只是露出部分身体,还有一些虽然是有正脸出现,但都被画成“埋在阴影里面的人”,粗略的五官和墨色混开的脸,配着身后大红色的幕布背景,对比感很强,猛一看,油画的感觉更多。

 

姚浩 无题系列 纸本设色 2016

  “我的画是向另一个自己,当它达到最自然的状态才对了。《少年系列》是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一个感觉,他很模糊,又就在那里。少年身份有着相对真空的社会属性,被动的参与社会活动和接受着外界信息。少年个体的被动和无力感在不自知的存在着,这是情感之外我与‘少年’存在的另一种关联。”姚浩在采访中说。姚浩在今年创作的《无题系列》更加“观念”,身体消失,只留下模糊的头和脚部,背影虚化,“加强了我与少年的距离感,面部模糊的处理也是为了让画面传达的感觉、气质更为准确。”

  “跟水墨拉开一点距离来”

  “其实讲现在年轻人的水墨,他们的出身主要还是受老师的影响比较大。”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魏祥奇在采访中首先谈到。在他看来,老一辈田黎明刘进安李孝萱刘庆和、武艺等学院老师的披荆斩棘,从早期的现代主义的探索一直摸索到今天,有了自己的图式和方法,首先给年轻人铺出一条路来。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魏祥奇

  “从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他们都经历了都市水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后来杭春晓提出‘新工笔’的概念,12年在中国美术馆做的‘新工笔文献展’把姜吉安张见徐华翎,还有郝量、杨宇各年龄段的一拨人全部给拢进来,他们画了一些新的图像、图式也比较受到大家的肯定和欢迎。从09年之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基本上崩溃了,对水墨稍微有点儿忽视。到12年、13年,大家对水墨的关注重新变得多,再加上很多艺术机构开始重视梳理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形态,所以他们把水墨这个概念逐渐清晰起来。”魏祥奇对当代水墨的发展史做了简要的梳理。

李孝萱·墨法社会展览现场

李孝萱 大轿车  1995年

  “13年在美国大都会做的中国水墨的展览,使原来我们认为水墨的概念可能就更具有国际化的一个身份。在这次的展览中不仅是水墨艺术家在研究,当代艺术家他们也注重水墨性或者叫做水墨经验,因此水墨在媒介、材料,表现方式更加向“当代”转化。同时,张羽指印、梁铨的拼贴、李华生横纵线这些相对抽象的作品,恰好把水墨热和抽象热综合在一起。后来杭春晓又做了一个展览叫‘新水墨’,从老到新重新做了包装推出来,所以13年之后一直到今天形成新工笔、新水墨这样一个概念。而现在的80后,85后艺术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跟随他们的老师们学习。”而他们的创作观念也不可避免沁入到后辈学者的思想之中。

 

李孝萱  黑手 2012

  在谈及现在80后水墨艺术家时,合美术馆执行馆长、艺术评论家鲁虹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前些年,在当代油画和当代水墨在两个系统中,当代油画中的80后明显强于水墨系统。我记得殷双喜先生之前讲了一个事情说,当时央美在招生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去报中国画专业,很多学生还是去选择做油画、雕塑,不愿意去做当代水墨,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首先是学院里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比率上升,还有就是这批80后水墨艺术家在创作上整体进步。”

  14年曾志钦刚好来到北京,与广州不同,在北京更多艺术资源可以让他自由使用,在周末的时间里,除了水墨,影像展、行为、装置艺术感兴趣的他都会去看一看。第一是看看其他艺术家都在做什么样的创作,第二,别人在走的路,自己不要去同步。来到北京以后,曾志钦认识了做各个门类的朋友,做装置的、做实验剧场的,画油画的,水墨这一块反而认识的比较少,“我故意与水墨保持一点距离。”

曾志钦 迷局  绢本设色 2016

  “像现在新水墨出来的一些艺术家,如果还是像他们这样去做那些的话,自己有时候会感觉像是他们的附庸。因为70后艺术家基本是现在的主流,80后很多水墨艺术家,有的时候感觉完全是受他们的影响在创作,没有太多体现出自己的东西。所以自己那个时候觉得我应该是站在他们上面去思考,像他们之前在新水墨上做出的尝试一样,找到突破。你再去创作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站在他们的上面,在他们思考的问题上面再去叠加一个问题,这样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一点。所以后面的创作自己就慢慢的跟水墨拉开一点距离来,不是把眼光局限在水墨里去思考,而是更多从其他的艺术门类去吸收营养,再把它们放到水墨里边,可能才会有更多新的可能性。”曾志钦说。

  在姚浩看来,“每个艺术家的兴趣点都不同,但是同时代的成长经验、艺术经验也许会使得同期的艺术家在阶段性的表达上有共通之处。”“同辈艺术家可以给到直接的影响,而且很快奏效,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隔阂。”

鹿野骋 昆虫少年NO.2 纸本设色 2016

岳小飞 登月计划 纸本设色 2016

  鲁虹认为80后水墨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特点,最重要的是“今时不同于往日”的时代背景,“他们现在生活在消费时代,图像方式早不是传统一路的山水、花鸟,也不是徐悲鸿那种的写实图像,他们更多的是自己在消费时代里面的生活体验,比如广告、网络,自己的创作和生活经历有关。”

  新一代的“局限性”?

  随着青年100、青衿计划、今日之星、常青藤计划等诸多青年艺术家的推广项目的实施,使得现在这批作为未来行业的“领军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在平台的推广上给年轻艺术家更多展示作品的机会。但是这样的“后起之秀”,在正式进入到行业后,相对于缺少的学术支持,市场的裹挟作用反而更大,是否也出现了“大跃进”的做法?过于迷恋“新”的图式造型,难以离开老师的创作观的“庇护”,还是对中外经典的“拿来主义”?

“青衿计划(2016)”展览现场

广州红专厂所举办的“当代水墨之当代性——存在的形状”学术对话

  7月24日下午,在广州红专厂所举办的“当代水墨之当代性——存在的形状”学术对话上,艺术评论家鲁明军谈及了这一代年轻水墨艺术家的“局限性”,他认为,相比皮道坚等老一代水墨推动者,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所坚守的人文关怀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已经很少去讨论,即便是每天都在跟你谈传统,但是也不会束诸这样一种文化理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性,现在一代的局限性是缺少理论的思考。

李孝萱在“同心合意”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工作室历届学生作品展上致辞

“同心合意”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工作室历届学生作品展

  在13年水墨热潮后,市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是给学院老师做展览,画廊主也想在市场上找到一些新的面孔,就是80后这批学生,算是一辈带一辈,推着走向市场。”从去年开始魏祥奇参与到青衿计划的展览筹划,接触到大量的年轻艺术家,他很直白的指出市场的诱惑力,“我觉得这一代新画家他们的负担少了,唯一对他们影响大的是整个艺术市场,参加展览的时候很在意别人看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学术本身。”

刘庆和  白-红  2016

 刘庆和  班花  2016

  魏祥奇谈到:“图式控制人的时间太长了,大家都太注重图式,太注重一个新的图像,但画新东西不等于新的观念。水墨和其他的艺术都是有一个直觉在里面,不是一个外在的形,所以直接导致今天很多年轻艺术家,一开始脑子里边就是图式的东西,他的画里边很不单纯。比如说表现都市中人的寂寞,画了一个好像尸体的一个人,年轻人可能自己对生活没有这样一种感受,他就把这个东西画出来,他说了一大堆关于城市人的异化、理论的问题,这就很值得怀疑。艺术创作本身和你的关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就是年轻艺术家往往理论上也能成熟,图式上也能成熟,但其实内在画面还没有到位,中间还有一个很大的沟,他还没有办法通过去。他们没有办法像田黎明刘进安李孝萱这些人经历很长时间的探究反复,把内心里边的东西完完整整的冲出来,所以就直接嫁接过来,产生了现在的问题。”

 

谭斐  窥花 纸本设色 2016

  “我经常在跟同学讲课,但又怕他们的作品和我很像,说真心话,但是我总觉得我不好意思说,因为在今天整个社会我们对创造性不是那么尊重,我们对怎样更像别人、复制别人、模仿别人大家都赞叹不已,因为有些所谓神话也不是原创,我们会大家一哄而上,觉得这个东西已经产生这样意外的价值,那就是唯一好的。”由于这样的整体的社会氛围的炒作,刘庆和在学校所教授的创作经验以及个人艺术作品在行业内的影响,后学者的“复制”、“挪用”也是无法避免的。

  “从学院出来的这批80后艺术家,他们作品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老师的创作色彩,比如刘庆和李孝萱周京新带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他们在笔墨上整体还是和老师们不能比较的,但是有一批学生确实在图像方式上开始显露出自己的特点,有优秀的艺术家在构图、观念上转变了。但同时,我觉得他们也还应该对传统笔墨材料,毛笔、宣纸的功能加以了解,达到更好应用,希望他们视野开阔一些,在影像、装置等其他艺术里面吸收营养。”鲁虹在最后谈道。

  与上一辈艺术家相比,新一代的水墨艺术家还没有出现所谓的“领军人物”,但当代水墨的团队已经逐步走向“完整体”,对年轻艺术家来说,时代反映在他们身上的独特性正在不断的显现,来源于前辈和同辈的各门类艺术经验以及真实的创新探索,是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强壮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同时,行业内的“大浪淘沙”,也不得不成为他们走向下一站的分化口。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