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火辣辣的太阳,张港镇诸通口村一片安宁,地处该村的新桥场口商户已重新开门营业,村民们三三两两在荫处歇凉,田间补种的秋粟已长出新苗。
只有民房墙壁上一米多高的淹痕,让人得以想象洪涝期间“孤岛”的场景。
这次洪涝出了鬼地“犟”
地势较低的诸通口村是张港镇有名的“水袋子”,红军沟穿村而过,北有黄家沟,东有南港河,每遇大雨,就会被淹。这次洪涝,全村2200多亩耕地,绝收面积超2000亩,过半房屋被淹,家具、电器毁坏严重,全村821人被困。
谈到这次洪涝,65岁的村民陈新元说:“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
村委会副主任陈碧涛说,以往每次暴雨,尽管水涨得快,但退得也快,这次真是出了鬼地“犟”,水涨得猛不说,还迟迟不退。
二组村民陈社忠在新桥场口开小卖部,看到水淹进门了,赶紧把货架底层的商品往上一层搬,不料水总是一个劲往上猛涨,最后只好把能抢搬的商品往楼上搬,眼睁睁看着一部分商品泡水。他说:“这回这水真是吓到人了。”
灾害发生后,市主要领导乘坐冲锋舟到该村察看灾情时强调,要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不出一例因灾死人事件,确保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张港镇委镇政府第一时间组织转移安置群众,运送救灾物资,村级党员干部自发站出来稳定民心,统计灾情,分发救灾物资,抗灾救灾有条不紊。
摔断锁骨却心系灾情
谈起抗洪救灾,为抢运秋粟种子摔断了锁骨的诸通口村党支部书记陈忠于说,7月20日到21日,村里大水猛涨了1米多,加上停水停电,群众受困。
在向镇政府汇报村里的情况后,陈忠于申请到一批矿泉水,但是要想办法自己运进村。当时,连接大路的一条2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全部被水淹没,1.7米高的陈忠于在水中行走,有时水都齐了脖子。
21日上午9时,陈忠于带领陈天亮、李新圣等4名村民,借了一条鸬鹚船,将20多桶纯净水满装在船上,5个人在水中推着船缓缓前行,两公里的水路,一趟下来花了两个多小时。
“群众日需水量300桶,这样搞不行。”陈忠于与几人商议后,将纯净水用绳子串联在船尾拖行,提高转运效率。一直到当日晚上10时,他们才将桶装水分发到每一户村民家中。
每运进一批水,他们还转运出几个福利院院民。
22日,救援官兵带着冲锋舟来了!还没来得及歇一口气,陈忠于就跟随着冲锋舟出去引路,转运救灾物资,烈日下,冲锋舟往返一趟就得2个多小时,每天往返4趟。
连续一周,陈忠于每天休息不超过3个小时,往返运送救灾物资,由于太阳暴晒,他的胳膊和脸上都晒脱了皮,村里没有一人因洪水围困而挨饿。
7月31日晚上9时许,接到镇政府通知,陈忠于骑上摩托车就往镇里赶,他要将一批秋粟种子尽快领回来。
由于天太黑,视线不好,加上多日劳累,陈忠于骑着摩托车摔到了田沟里,肩膀处传来剧烈疼痛。肯定骨折了!“农事耽误不得。”他当即给陈碧涛打电话,说明伤情,并让陈碧涛尽快去领秋粟种子。
尽管陈忠于住院了,但秋粟种子依然于次日中午12时之前全部分发到村民手中。
共渡难关村民“知足”
眼下,洪水已退去多日,行走在诸通口村,秋粟苗已有一指来高,田间焕发生机。目前全村2000多亩耕地已有7成补种了秋粟,部分补种花菜等其他作物,灾后抢种补种进展顺利。
“真是多亏了村里的其他党员和干部,才有今天的景象。”站在田头,陈忠于说,在救灾的关键时刻,他却在医院躺了7天。
诸通口村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较多,全村1641人常住人口只有800多人。因为暴雨,停水停电,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陈碧涛、村妇女主任汪治安各将家中发电机拿出来,专门发电供村民为手机充电,方便村民与在外亲人联系。
陈碧涛自家开办的幼儿园还没有被淹,拿出来用来安置村里孤寡老人和小孩,免费提供吃住。
汪治安还不计成本每天坚持用自己的车运送救灾物资,没有要一分钱报酬。村老会计方书香帮忙负责登记和分发,有条不紊。
60多岁的老党员谭守云已经退休在家,洪水来时,他主动站出来,在他所住的四组开展工作,一个人,趟过齐腰深的水,一家一家统计受灾群众,稳定民心。
陈忠于一家一家查看受灾情况,安抚受灾群众,自己家中的电器、车泡了汤,妻子开的村卫生室全部被淹。危急时该,他帮大家,大家帮他,村民陈新中扎起木排,帮陈忠于家抢运医药用品。
诸通口村36名党员虽然只有17人在家,但在洪水面前没有一人退缩。陈碧涛说,是他们,在洪水中稳住了阵脚,安定了民心。
“多亏了陈书记他们,让我们在洪水中有了依靠。”回忆起围困在洪水中的数天,68岁的村民陈汉林感慨不已。他有3个孩子在外打工,听说家里淹水了担心不已,但村里的党员干部,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村民胡丙香说:“以前大水来时只能靠自己谋生,现在有党和政府照顾,很知足。只要人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