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门网站
玉米冲毁了,我们补种荞麦
2018-01-21 10:59:12   来源:天门网

W020160825813838740518.jpg

  多年来,胡市镇蒿台村有种植饲料玉米的习惯。如果不是几轮强降雨,不久后,蒿台村就将是一副热闹的丰收景象。

  7月,大雨袭来,这个有“水袋子”之称的村子陷入一片汪洋,1000多亩玉米毁于一旦。

  21日,骄阳似火。记者再次来到蒿台村看到,被洪水冲得“奄奄一息”的玉米地上,又开始“沸腾”了起来。

  5组村民代家兵的田里,响着隆隆的马达声,一台旋耕机正在松土旋耕(如图)。随着旋耕机开过,每厢土质颗粒均匀细致,紧接着,一粒粒荞麦种整齐地从旋耕机底部的八个播片中“自由落体”。不到一小时,这台旋耕机就搞定了八亩地。

  老代说,今年,他在村里流转了90多亩地,玉米就有70多亩,一场洪水全淹了,加上肥料、种子、机械、人工,4万多块钱“打了水漂”。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们可不能等啊。”全村像代家兵这样不等不靠、想复产自救的村民很多。

  为支援该村开展生产自救,镇农技中心主任汪国斌第一时间来到村里,和大家一起商量补种什么品种。

  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要打好时间差,不影响10月底冬小麦的播种,只有补种荞麦!

  随后,镇里马上向市里争取到400多公斤荞麦种子,并把这些免费的种子全部分发到农户手中。

  “会不会影响冬播?”“产量是不是不高?”由于大部分农民没种过荞麦,最初,有些人还是有些犹豫。

  顶着烈日,汪国斌和市里工作组挨家挨户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对群众们普遍担心的影响冬播、“产量不高”等问题耐心解释,群众的疑虑渐渐打消。

  村主任倪志强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倪志强种的70亩玉米绝收。为了带动更多群众补种,他把70亩地全部改种了荞麦。

  荞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很短,一般2个月时间,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荞麦生长土壤的干湿度很重要,必须干湿合理,太湿不利于耕整,太干水分保证不了,会影响出芽率。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问题,那几天,汪国斌每天守在田边,手把手教倪志强。

  如今,倪志强田里的荞麦种有的已经破土而出,透出点点绿意。

  示范带动有了成效。随后,赵文清、苏超等种植大户都跟着行动了起来。“大户们都种了,我们也要种!”不少农户心里有些急了,找上门来要求补种。

  2组农户苏银兵20亩玉米受淹全部绝收,在镇农技中心的指导下,他成功地将自己的20亩地补种,还在想办法打算再借几亩地补种。

  “农民靠田吃饭,只要把种撒下去了就是希望。”倪志强说。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