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房地产限购限贷的相关调控政策,加入了调控大军的阵营。早在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楼市就迎来了一轮调控政策。9月30到10月7日包括北京、广州、深圳、苏州、合肥等多达19个城市先后出台限购限贷政策。此轮调控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近期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以达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的,同时抑制房地产的投资投机需求。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百城房价环比上涨了2.83%,而上涨的趋势已经持续了17个月。对于持续上涨的房价,本次各地限购限贷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成效已经初显,多地房地产10月份成交量出现了下滑趋势。
房价持续走高市场需回归
今年以来,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持续快速上涨,而其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之前2013年“最严限购令”同期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8月在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有64个,同比上涨的有62个。不仅上涨的城市数量多,而且涨幅较大,数据显示,上海、南京、福州等地房价环比涨幅超过4%,上海、厦门、深圳等地房价同比涨幅甚至超过了30%。此次多地的楼市调控潮在房价持续上涨且幅度较大的背景下有效地遏制了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调控政策出台之后,多地房产成交量下滑,很多房地产企业甚至放弃了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的“拿地”计划,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投资者的观望态度,有效地抑制了房地产市场内的投机投资需求。
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比较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房地产行业占GDP总量的6.1%。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明确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房地产工作会议上,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价也日益走高。在世界范围内,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产价格最为通用的就是房价收入比,指的是住房价格和城市居民年收入的比例。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房价收入比前五名分别为深圳21.7、北京20.1、上海19.7、福州17.6、厦门17.3,2015年中国房价收入比前五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27.7、上海20.8、北京18.1、厦门16.6、福州14.7。横向对比来看2015年中国平均的房价收入比为22.95,日本为17.72、韩国13.91、印度8.89、美国3.39。由此而见,目前我国房价收入比偏高,房地产行业需要回归理性。
“一城一政”成本轮调控特色
本次多城限购限贷整体上目的一致,均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同时本轮限购的特点是“一城一政”,城市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房地产市场情况出台了侧重点不同的限购限贷政策。有的城市偏重于限制购买,有的城市则联合金融机构限制贷款。
调控或使市场回归买方
在之前长达17个月的房价上涨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逐渐被卖方所掌握,不仅天价地王频出,在住房交易方面,甚至出现了“坐地起价”“一天涨30万”的市场乱象。而此次调控大潮,将逐步将市场归还于买方,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
以目前调控三周的成果来看,根据数据显示,调控政策出台后的一周北京市的二手房交易价格,卖方平均下调了约10%,而对于之前卖方坐地起价日涨30万的现象也不复存在,反而是很多买方怕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宁可支付违约金也不愿意继续交易,甚至一度引发了大量违约现象。
在调控政策集中出台后,北京市十月份前7日的成交量为2.63万平方米,相较于2015年环比下跌38%,相较于2014年环比下跌62%。上海市的成交量同比2015年下降了39%,同比2014年下降了69%。
业内人士分析,本轮调控的打击目标是投资性购房,以目前的效果来看,对于投资客而言,效果十分明显。有效地抑制了炒房投资等行为,减缓了房价上涨的速度。由于之前宽松的信贷政策让大量投资者携带融资、贷款入驻楼市,而这次调控压低了购房者的杠杆效益,提高了房地产投资的成本削弱了回报,降低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性。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调控政策削弱了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但是部分投资者则认为调控对于房地产行业长期性上涨的价格属性而言是暂时的,此时适合观望,等到合适的时机进行抄底购房。
截止到2015年初,中国户均住房拥有量已经超过1套,此外,还有可供将近2亿人居住的新房在建中。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要比市场所呈现出来的更加平衡,甚至有供过于求的过剩现象。房地产的产业过剩也是房地产行业出现“去库存”号角的原因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独生子女一代未来将会获得来自双方父母的房产,长远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巨大,此轮调控从效果来看,成功地抑制了当前过快增长的房价,削弱房地产投资属性,将市场归还于买方。未来而言整个房地产市场将慢慢回归理性,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走上健康化、正常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