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书画
一辆自行车35年后结善缘 画中的她还好吗
2018-01-21 19:34:31   来源:楚天都市报   分享:
0

当年帮助陌生人后收到一幅肖像画,这份谢意他一直珍藏。如今意外得知她曾寻找自己,这份善缘还缺一个句号……

图为:张才华珍藏了35年的画像

岁月无痕,但当我们蓦然回首,却总会有那么一些记忆挥之不去,它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心底,历久弥香。

35年前,她借来的自行车被货车撞坏,为寻到一张购买自行车的票证,向远在上海素不相识的他写信求助;35年前,在“永久”牌自行车厂工作的他,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后,无条件竭力帮忙,帮她解了燃眉之急。

时光流逝,他们在彼此的生命中有过短暂的交集,却又很快分开。30多年后,在上海的他,机缘巧合地从武汉出版的一本旧杂志上,读到了她对这段尘封往事的回忆和感激,知道她可能在武汉。因为心怀感恩,他们的故事,似乎还没有结束……

■特殊寻人

当年画像中的女子你在哪

上海来汉出差的张先生说,他多年来负责上海交通大学在湖北的招生宣传工作,每次来武汉,都很想帮自己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寻找一位故人。张先生说,朋友的这位故人是名女子,“虽然他们不曾相识,未曾谋面,但30多年前他们之间那段短暂的交集,却让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看到了一份久违的真诚和信任。”

记者通过张先生提供的电话,联系上他的朋友张才华,55岁的张才华现在是上海一家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张才华不好意思地笑道:“说实话,这么多年过去,我甚至不记得她的姓名。真的没想到这么一件小事,却被陌生的她记了30多年,我也很想跟她说声谢谢!”

张才华说,因事情过去太久,当时来往的几封信件早已不知所终,而他也忘记了当年事情的详细经过,更无法记得那名女子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甚至连对方的姓名,他曾在脑海里努力回忆过很多次,却依旧无法记起。只是根据她大学毕业的时间,推算她应该比自己稍大几岁。

这段尘封数十载的往事,于张才华而言,唯一留下的就是他珍藏了35年的一幅肖像画。“这幅画是那名女士请人帮着画的一幅肖像,当年她作为感谢的礼物,和信件一起寄给了我。”张才华说,虽然他们并不相识,但他记得当时对方在信中说过,为表谢意,她找了郑州当地一名著名画家,专门为她画了幅肖像画并题了字。“既然是对方特意为我画的,我便不能随便丢弃。”这么多年,尽管几次搬家,张才华却一直收藏着这幅肖像画。“35年了,不知还能否找到她,给这段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张才华有些期许。

昨日,张才华特意翻出昔日她送给他的那幅肖像画,虽然纸张已经泛黄,角落的题字和签名也模糊不清,而那段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却随之慢慢浮现……

■异地结缘

只因35年前的一张自行车票

1981年,张才华收到一封来自郑州的求助信。

一名陌生女子在信中称自己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郑州工作。为了熟悉郑州的大街小巷,她向同事借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四处骑行领略当地风土人情。当年6月的一个周末,她骑车前往郑州市中心,行至一个十字路口时,被一辆货车撞倒,自行车被碾压着向前滑了10多米,几乎变成一块“铁饼”。货车司机见她并无大碍,直接驾车逃逸了。而面对变形的自行车,她只得自己想办法赔同事一辆新车。

当时,正处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物资较为匮乏,购物全凭票证,而普通人想弄到一张名牌自行车的票证,非常之难。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半年过去了,依旧没寻到一张自行车票。

凑巧的是,她偶然在《文汇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张才华的新闻报道,得知张才华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上海自行车厂油漆车间工作,他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于是,她冒昧地写出了那封求助信。

张才华回忆,当年,他收到信后,立即写了封回信,说明他的工厂生产“永久”牌自行车,如果可以替代,他愿意尽力帮忙。她回信表示“永久”牌自行车也可以。张才华立即向厂领导汇报了此事,厂长还特意为此事召开了办公会,最后决定作为特例,为她免费提供一张自行车票。

在给张才华的第三封信里,她寄去了自己单位的证明材料,并汇去购买自行车的钱。为了节省寄自行车高额的邮费,张才华受她之托亲自将自行车送至她所在单位的上海办事处,由她单位的车帮着将自行车运回郑州。

张才华说,他当年愿意帮她,是因为理解她的遭遇。此外,当时买一辆自行车的钱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三个月的工资。他们素不相识,她却愿意汇那么大一笔钱给他,也是出于对他的信任。

事后,这名女子给张才华寄了一幅她的肖像画并表示感谢。不久之后,两人便失去了联系,这段往事也被张才华渐渐淡忘。

■善缘再续

从旧杂志上看到意外的问候

人与人擦身交错,但时间却会不经意地将回忆推送。

两年前,张才华的朋友张先生来汉出差时,无意间在武汉出版的一本旧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围绕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回忆性文章,标题为《“永久”的真诚》,作者讲述了当年向张才华求助的来龙去脉,并在文中对张才华表示感谢。张先生特地将杂志带回上海,送给张才华。此时,张才华才知道,他当年认为的举手之劳,却被对方铭记了30多年。

昨日,记者在网上查到这篇文章,在文中,她说了当年这幅肖像画的由来。“张才华的恩情,我不知如何报答。想来想去,觉得送他一幅画为好。于是托朋友引见,我找到郑州一位著名书画家,这位书画家听了这个有关自行车的故事后大为感动,立即为我挥毫泼墨且分文不收。我将这幅画请人装裱后寄了出去,不久我调回武汉工作,从此与张才华失去了联系。”

在文末她写道,“弹指一挥间,我从当年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如今一个知天命的老人,但这件小事已深深根植于我的心中。我也想面谢张才华,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过境迁,上海自行车一厂早已改制,该厂原班人马各奔东西,根本无法查找张才华的下落。不论张才华今在何方,以我最诚挚的问候,遥祝他健康、平安、幸福。”

不巧的是,这本旧杂志又被张才华遗失。从网上这篇文章备份的信息来看,《“永久”的真诚》刊发在2009年第10期《中国故事》上。随后,记者想通过《中国故事》杂志社联系上文章的作者,但被告知其采编团队已解散多时,无法联系上当时的责任编辑。

张才华说,当他从朋友手中拿到这本印着自己名字和那段往事的杂志时,心里很感动,但更多的是意外。对他而言,那件事真的不算什么,但没想到却被她记了30多年,甚至曾经还找过他。如今,他也想通过本报找寻一下她,即使找不到,他至少应该在报纸上回应一声:“谢谢你还记得我!”(揭明玥)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