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熊毅 通讯员 汤宏)时间:2020年4月30日 天气:晴
受疫情影响,新调至小池法庭的我一直没有机会去新包保的贫困户家中,与他们坐下来谈谈心、说说话。上一次登门,还是借着星期天的空闲,我戴着口罩、隔着门与包保户们聊了几句,为避免疫情交叉感染,我们并没有进行深入交流。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4月30日,我顶着烈日再次下乡。到庭里安排好工作后,带上在超市购买的食用油等物资,我便驱车前往位于小池镇戴营村的三户包保贫困户家中。
包保户刘伦珍家的两间平房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简陋破旧。户主刘伦珍在疫情期间因病去世,留下四十多岁的儿子独自一人。我去的时候,他家大门紧闭,无人在家。向左右的邻居表明我的来意后,住在隔壁的刘伦珍侄子向我们简要介绍了刘伦珍儿子的近况:因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他至今单身一人,大部分时候生活能自理,目前的生活照料等主要由村委会承担。在询问了其出行规律后,我打算下次再来看他。将慰问物资交给邻居代为转交后,我便赶往下一户包保户家中。
梅清荣的儿子曾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后因脊椎原因辍学在家,一直卧病在床。家中缺乏劳动力加上每月儿子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在询问帮扶措施、享受政策是否都落实到位时,梅清荣连连点头说:“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你们干部三天两头来看我们,村里也很照顾我们,儿子每月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大部分,我也能就近做点零工补贴家用、照顾儿子。”交谈中得知,梅清荣的儿子准备今年申请三级伤残认定,认定下来后,帮扶力度也会加大,梅清荣身上的担子也能轻一点。在叮嘱其遇到难题可及时与我联系后,我又赶到包保户王雪荣家中。
看到我来,原本在家后面菜地做农活的王雪荣连忙笑盈盈地赶回家,张罗着给我倒水。王雪荣的儿子因患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一直闲散在家,他有修理无线电的技能,闲暇时也会帮隔壁左右修修电器。王雪荣是个乐观的农村妇女,在她看来,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医疗各方面都有保障,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加上自己双手的劳作,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她的积极乐观深深地感染了我,给我的内心带来极大的触动。
每次从贫困户家中出来,我总是有些伤感。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沮丧,为自己对贫困户能做的贡献非常微薄而感到惭愧。不过我想,这种触动也许正是让我们党员干部下基层扶贫的原因吧,因为只有将身子扑向基层,真正体会基层百姓的疾苦,扶贫工作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为人民服务”才能充满源源不断的干劲。
从2015年开始结对帮扶贫困户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了。这六年里,我已记不清在通往贫困户家中的路上奔波过多少个来回。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老”庭长,精准扶贫已成为我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由于工作的调整,我的扶贫阵地从新开镇转到蔡山镇,又从蔡山镇转到小池镇,我的包保户也从最初的新开镇单坝湾村的单家贵,调换为现在的小池镇戴营村的王雪荣等三户。对我来说,调整的是帮扶贫困户对象,不变的却是一名共产党员心系脱贫攻坚事业的初心。
扶贫之路任重道远,脱贫攻坚战役未迎来全面胜利,我们帮扶队员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