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襄水,现在的南渠。 记者 王虎 摄
“襄”,这个字,总是给我们美好的想象,但在先民眼里,这个字代表的却是大水汹涌狂暴,乃至逆流而上,淹没高大的山体。
文献反映,秦汉时期,襄阳城南有一条平时顺风顺水的小河,但一旦雨季来临汉水暴涨,洪水高过了它的入江口,马上返流倒灌,再加上大量的山中来水,这条温顺的河流就狂暴肆虐起来,沿着山体往上侵漫,高大的山体被浑浊的洪水环绕,“水驾山而上”。
经常遭受洪灾的先民们,将这条河命名为“襄水”。
“襄”为何意?据查,其词义来自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描述上古时期大洪水泛滥的景象。对其中的“襄”字,汉代经学家孔安国在《尚书正义》中做出权威注解:“襄,上也。”后世学者无不认同,宋代苏轼进一步解释:“水逆流曰襄。”《尔雅·释言》也给出了相近的解释:“襄,驾也。”也有上、举之意,所以襄阳历代地方志书又称“水驾山而上曰襄”。
山南水北谓之阳,襄阳就是因居于这条时而温柔,时而暴虐的河流之北而得名。
源出扁山
襄水的源头在哪里?《水经注》是关于其源头的最早记录:“水出襄阳西柳子山下。”梁简文帝在镇守襄阳时亦曾泛舟到柳子山下寻找。当时,襄阳西南诸山乃是森林茂密、人迹罕至之地;溪水水量也颇大,可供泛舟而行。
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在《襄水释名》一文中写道,在历史上,襄水的发源地有三种说法:一、发源于襄阳城西或西北五里的襄山并以此得名,但此襄山既不见于文献记载又没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实体,襄水的实际源头也远不止离城五里,此说纯属臆断,已被光绪《襄阳县志》质疑。二、发源于距今襄阳城西25里、摩旗山以西的桃花山。光绪《襄阳府志·山川》“桃花山”条称:“桃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旧传有桃千树,故名。考金水港发源桃花岭,即此。”金水港即襄水,城西二十五里为城西十余里的绵延群山所阻隔,故此说亦为上述光绪版县志所否定。三、发源于城西七里(或说十五里、二十里)的柳子山,为主流说法。
如今,古人的困惑可以用卫星地图解决。从大比例地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襄水发源于扁山西麓之今襄城区尹集乡凤凰村泰山庙(原址)。
20世纪80年代,我市曾进行过一次地名普查,在当时,观察到:“在襄阳县境内扁山西麓的泉水坑,泉口直径约10余厘米,终年涌水。”
这种情况,在21世纪并没有大的改变,2008年,记者曾随网友徒步溯源襄水,直达扁山西麓被当地村民称为“活水泡子”的泉水坑,数孔泉眼终年涌水不断。水从泉水坑中漫出后,沿宋家包北侧向山下流去。今天,记者再次来到襄水,看到泉源仍在,只是水量较之以往有所减少。
这便是襄水的源头。
襄水从源头而出,北流至麒麟店转东,经今琵琶山北麓,到真武山北麓,再流经羊祜山北麓、郑家山北麓,然后东绕岘首山东麓,最后在观音阁前入汉水。
环山绕行
在襄水流经的郑家山处,有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纪念在抗金战争中战殁将士的摩崖题刻。记者沿台阶登上郑家山石刻看到,在山体上还留有大水冲刷、浸泡的痕迹。
这或许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水曾驾山而上的历史。
叶植介绍,大约在秦汉之际,襄阳城西之水开始时常沿城南诸山北麓向东倒流逆行至岘首山东转东南顺流入汉,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景观。暴雨时洪水越滩跨陵,沿途的滩头、台地尽没于水中,这正是襄字的本义;沿途有许多被壅塞成潴水的小型湖沼和泽地。随着汉江溢洪携带泥沙不断堆高汉江南岸的北部,襄水愈益被挤向城南诸山北麓,出现汉、六朝、唐、宋学者所言之包山绕行的逆流现象,即“水驾山而上”。
考古发掘证明,那时襄水边人们居住的土地比现在平均低3米。
曾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叶植介绍,1993年,市考古队在现襄城新华书店处发掘出了刘表墓,墓底距地表6米;1998年,在城内东部襄阳四中院内发现7座东汉末至西晋初期中小型土坑砖室墓,都在3米左右的扰乱层下,扰乱层内残存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房基、灰坑等遗迹、遗物,墓葬于比较纯净的淤沙层中;在市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内西侧发现有汉代遗址,发掘至6米多深还未能清理到原生地表,因地下水位高而未能进一步清理;在广电中心一带两次发掘西晋至宋代的墓葬187座,都埋葬在原生的黏土层中,其上堆积有1至3米的汉江淤沙……
一边是包山绕行的襄水,一边是比现在平均低3米的土地,由此可以想见这条襄水带给先民的震撼。
沧海桑田
民间文化团体拾穗者长年从事本地历史文化保护、考证工作,他们介绍,从山间流出来的溪水在现在的真武山麓、马跃檀溪纪念地附近形成湖泊,名叫鸭湖,湖水以下,分出两条河流:往北流的一支在襄阳古城西汇入汉江,叫做檀溪,这就是习凿齿所说的“檀溪带其西”;往南流的一支较为曲折,绕羊祜山、郑家山、岘首山北后,在观音阁汇入汉江,则叫做襄水。襄水与檀溪,是共源而分流的两条河流,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迹。
檀溪又称北渠,北流经汉阴台西侧后与檀溪湖东侧连通,遂称檀溪水,六朝时在襄阳郡城西侧里余流入汉江,行程千余米。六朝时名震全国的大型寺庙——檀溪寺就是由于位于檀溪水侧而命名。
叶植介绍,檀溪湖旁的平丘、台地上当年分布着村落、耕地和墓葬,见于记载的有汉末在溪北居住的崔州平和徐元直,溪东西晋时住着大族张殷,张将其宅第改为檀溪寺,东晋释道安曾寄居于此并予以重建,溪南有水镜庄和碧云洞。
随着城西地势的继续淤高,檀溪水流量逐渐减小。到北魏郦道元生活的时代,檀溪水河床已略高于襄水河床,似已成为一个季节性河流,否则就不会有舍近求远、转转绕道近十公里入汉的襄水,只会有通过檀溪直流千余米入汉江的檀溪水。到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老龙堤最终建成合龙,完全切断了檀溪水的入汉路径,地理意义上的檀溪水彻底消失。
由于城西泥沙淤积的速度远远高于东部,洪水又逐步冲决了襄水沿途的缓丘低阜,河道较之以前更为畅通,才使襄水逐渐变为一条以顺流为常态的河流,至六朝时人们已不知襄水之“襄”的本意,弄不清“水驾山而上”的真正含义,到了明代包含襄字本意的“水驾山而上称之为襄”的说法在荆襄地区民间已完全消失。
现在,仍能从羊祜山、郑家山前的襄水故道上漫流与潴水痕迹上看到襄水命名的由来。
叶植认为,襄水应得名于其初始东流的战国秦汉时期,洪水时倒流逆行、怀山襄陵的奇观是其得名的原因。
其后,明代老龙堤合龙之后,檀溪湖逐渐消失,襄水也经过人工开凿后化害为利,涝则排水、旱季灌溉,到明代襄水基本功能成为水利设施,改称襄渠,清代沿用,后人俗称南渠。清代光绪年间的《襄阳县志·山川》记载:“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
至于襄阳为何不以浩荡的汉水取名,而以襄水命名,叶植认为,在襄阳之前已有汉阴,况且堤防未完善之前,人们不敢太靠近汉水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