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最后的晚餐》如期而至 工科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如何修炼?
2018-01-21 19:37:08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
0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之夜现场

  90年的夙愿

  从今天开始,清华大学在“清华园”之外又新添了一处游客到访的必参观之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进入清华大学东南门,沿着右侧的光华路一直走到尽头的丁字路口,正对着的,就是刚刚开馆的博物馆。“在丁字路口上,有一组学人的雕像,有一棵挺拔的树,还有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石,这无形中象征了清华大学跟它有关的人文传统、人才成长和人杰的培养,这是一个巧合吗?我想不是。”作为馆长的身份,当冯远诉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历史时,并不像以往在公共场合里那位发言的文联副主席,这次显得甚为激动也颇多感触:“建造一座博物馆的理想,在清华大学可以上溯至1926年,整整90年时间。”

  “1926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和历史系联合成立了考古陈列室,这是博物馆最早的雏形;1947年,梁思成、陈梦家、冯友兰三位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东方学术国际会议之后联名写信给当时的校长梅贻琦,提议建立博物馆。1956年成立了文物馆;直到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院加入清华大学,才加快了这个博物馆建立的进程。2002年开始,由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了这座殿堂;2013年,三位校友的支持,这座博物馆破图动工;2014年,黄如论先生慷慨捐资,加快了博物馆建设的进度。今天,这座博物馆终于开馆,凝聚了几代学人的夙愿,成为现实。”冯远对所有人讲述着一座博物馆建成所经历的每一个节点。

  同样感慨的还有无数清华学人,尤其是那些见证了这座博物馆从无到有的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员王明旨教授就是其一。王明旨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2001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带着我们,坐着车在清华校园里转,挑选一个地方建博物馆,在几个选择中最终确定了主楼东侧的一块空地,与当时要建设的清华美院新楼遥相呼应。今天,站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大厅里,已经十几年过去了。”

  冯远和王明旨这样的清华人,都明白:清华大学历任领导都意识到了一所高水准的博物馆对一所一流的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只是这座博物馆经历了太久才终于实现。

  整座博物馆占地约1.5公顷,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外观呈砖红色,由数十根17米高的廊柱支持建筑主体,屋顶被设计成一个宏大的天然光过滤器,从启动到主体建筑的完工,足足经过了17年。

由德国费斯托公司带来的智能仿生蝴蝶表演秀

  艺术与科学:一流工科大学的艺术博物馆之路

  这样一座博物馆的建立,凝聚了几代清华学人的夙愿,而今终于得以实现。2016年9月10日,当一座艺术博物馆在清华大学这所中国一流的理工大学举行开馆仪式时,就连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先生也前来祝贺。开幕仪式上,当清华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敏宣布博物馆正式开馆之后,随着背景幕布的缓慢升起,两只蓝色荧光的蝴蝶,萦绕着博物馆开幕现场偏偏起舞,现场嘉宾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时刻。

  作为整个博物馆的开场作品,这对蝴蝶吸引足了所有嘉宾的关注,这是由德国费斯托公司带来的智能仿生蝴蝶表演秀,充满着艺术的梦幻,也有科技的力量。而这正印证了这座新的博物馆在未来所致力于的目标——艺术与科学,这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下艺术的一条重要发展线索。

  “艺术追求情感和人性的主观表达,科学倡导用客观理性的方式探求世界的真理。艺术与科学运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人类对世界与人生的探索和认识。科学为艺术插上翅膀,让艺术超越平凡的生活;艺术为科学敞开大门,通向自由和真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应该成为推动学校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一个展示艺术之美和科学之美的平台。艺术与科学,也早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致力的方向之一。

  艺术与科学,在这两个关键词之下,我们想到的第一个艺术家就是达芬奇。这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首展中的选择,但是他们呈现的并非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达芬奇,而是一个将文理兼济一身的达芬奇。“作为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和建筑工程师,达芬奇的旷世奇才在其留存后世的研究手稿中可见一斑。”博物馆主观展览的副馆长杨冬江告诉雅昌艺术网记者,在此之前,达芬奇手稿真迹能够出境展出的机会只有过两次,一次是在日本展出20幅,一次是在新加坡展出20幅,邀请了60幅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来到北京,博物馆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同时来到北京的还有维斯皮诺临摹的《最后的晚餐》,这是被称作与壁画原作《最后的晚餐》最为相似的一件摹本。

  据雅昌艺术网记者了解,当原作《最后的晚餐》状况持续恶化,在17世纪,当时的红衣主教费德里科·博罗梅奥委托安德里亚·比安奇(又名维斯皮诺)绘制了这件重要的摹本。此幅巨作尺寸为118*835厘米,现收藏于昂布罗修图书馆。这件作品完成于几块拼接的画布上,尽管数次修复加深了它的颜色,但目前画面依然保存尚好。维斯皮诺对作品的临摹开始于约1611年,持续到约1616年。

“对话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维斯皮诺于1611年-1616年临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此图为布展中拍摄,拍摄时灯光还未调试好)

  为了保证还原原作的精准度,博罗梅奥主教可能亲自对摹本进行八卦,这件摹本对原作的还原程度很高,但是也有差别。例如维斯皮诺并没有强调晚餐的气氛,除了犹大面前有一只盘子之外,长长的餐桌上空空如也。画面着重表现的是宣布“背叛”之后各门徒的情感反应,人物形象也有细微的修改,比如耶稣嘴巴紧闭,突出了安德烈的形象,强调了腓力斗篷下面的左手等。

  在维斯皮诺的这幅摹本中,整体画面以暗色调为主,柔和的明暗对比表现了棉布表情的微妙变化,而集中而强烈的高光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这就反应了维斯皮诺的风格,也是学院主义的典型风格。

 而在手稿部分,则划分为了自然科学、军事、数学、机械、预言与寓言、建造六大领域来呈现达芬奇的研究,涵盖的是地理学、植物学、天文学、飞行学、水力学、文学、建筑、军事、仪器制造等内容,同时呈现的还有实物模型、新媒体演示等。

  这批手稿跟《最后的晚餐》一样,来源于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休图书馆,这座博物馆收藏有《大西洋古抄本》全部1119页手稿,是达芬奇手稿中数量最大研究一是一最为重要的一批。

  自然科学部分:

 

  《基亚纳山谷地图》 达芬奇 1502-1503年 钢笔、墨水 31.2x45.2cm

  自然科学是“对话达芬奇”展览的第一个部分,而整个达芬奇手稿作品以这幅地图作为开端。这幅手稿是《大西洋古抄本》中关于托斯卡纳地区的领土最完美的缩略图之一,从制图的角度来看,细节精准,土地的水文地貌清晰,而且还有一句鸟瞰图描绘的道路和城市缩影。图纸和地名标准都是油墨的,而且用铅笔描绘出了山的轮廓和阴影。

  《鼠尾草及印刷方法》 达芬奇 1508-1510年 钢笔、墨水 20.5x27.4

  这幅手稿上有方有一片鼠尾草,并有“SALVIA”字样,它最让研究者们感兴趣的是在手稿上记录的在纸上印压叶片的方法。达芬奇在左边写道:用蜡烛的烟来将纸染色,用新鲜的胶水调和,然后轻轻地用油来涂抹白纸,而后就是打印的通用方法。

  《鸟类飞行图示》 达芬奇 1505年 钢笔、墨水 22.7x29cm

  这是达芬奇最令人惊叹的针对鸟类飞行所画的视觉演示之一,鸟儿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运动轨迹是由翅膀、尾巴和身体在一系列不同的位置所表达出来的,对应的是鸟中心的连续位移及方向上的变化。达芬奇还添加了一些銮轩装线条来追踪其在空中的飞行路径,与表示风的哪些黯淡、平行的线条形成了对比,达到了一个高度动态的效果。同时在这张手稿旁边呈现的是鸟类在空中的飞行的模拟(下图)。

  《机械飞行的研究》 达芬奇 约1485年 墨水画并有红色粉笔的痕迹

  这幅手稿是达芬奇最重要的技术项目中的一个例子,那就是飞行器,了解达芬奇的人都可能会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他对于飞行器研究的痴迷。他对机械飞行的研究通常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涵盖了他在米兰时期的研究,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人体究竟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通过拍打翅膀来操作飞行器。第二阶段则是在约1500年,他返回佛罗伦萨并开始重点研究鸟类的飞行,希望能从形式和功能上对鸟类进行模拟并建造出飞行器。

  《飞行器的研究》 达芬奇 约1478-1480年

  这幅画面丰富的手稿展示了达芬奇的第一个飞行器,在那个年代,他认为飞行应该是通过人的手臂和腿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叠加起来而促成的。画面汇总的中央舱特别引人注意,这是一个巨大的,奇形怪状的类似于船的龙骨样的东西,飞行器可以通过中央舱自行定位。

   军事部分:

军事器械设计模型

  《大型垂直弯梁石弩》 达芬奇 约1485-1492年

  石弩是早期的主要军事武器,这里的大型垂直弯梁石弩是与《论军事》中大型围攻武器图解的风格一致的。达芬奇设计的这具石弩的形式更接近大型排架石弩。这把石弩是克里特岛人民发明的工具,投掷比较远,能通过拉紧皮筋产生收缩而发射木片飞镖。

  《多管石弩研究》 达芬奇 约1480-1482年

  这套手稿设计比较多的叫作多管石弩和扇形石弩研究,也算是整部《大西洋古抄本》中最古老的手稿之一。根据绘画内容和注释的字体风格也能推断出创作达芬奇还在佛罗伦萨时期。

  《制造大炮炮管的机器》 达芬奇 约1480-1482年

  这个设计很巧妙,呈现了一个制造大炮炮管的设备,机器由左侧水槽中的水轮来驱动,水轮推动的螺钉和齿轮可以成倍的提高强度。图的左下角还写着:“不经过实践,谁也不知道铁在对抗压力时有多大阻力。现在我可以把四个传递压力的蜗杆螺钉轮子分别放在两边”

数学部分:

  《工具研究及其他笔记》 达芬奇 约1513年-1515年

  这张对折页手稿,主要列巨额了达芬奇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参阅或使用的工具,很明显的是圆规的图形,图上有分腿式圆规,也有长臂式圆规。下图则是多媒体演示。

  《将圆变为四方形》 达芬奇 约1509-1515年

  达芬奇在1509年至1510年间完成的几何学研究中,图例欧表明了尺寸,而且很清晰。此手稿是在之前图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画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在主圆的顶部移动,这一操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同的。最终得成一个四方形。

预言与寓言部分,达芬奇主要通过文字来描述寓言和文章,而且多把手稿分成两栏,并在其中写一些寓言故事。

 

建造部分

  达芬奇《对某张建筑图中的液压泵和喷泉》 约1500年 这幅手稿的内容颇具视觉冲击力,是关于液压主题的,下半部分绘制的是一个连接到喷泉上的水泵,上班部分是水泵被整合到的一个“水建筑物”里。下图是多媒体演示。

达芬奇《建筑学研究》,这件作品创作时,达芬奇正在参与米兰大教堂的修建。

 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院的双重文脉

  从博物馆最早的选址开始,到后来工作团队的建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就与清华美院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意味着这座博物馆在将科学与艺术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其传承的文脉同样有着还有老中央工艺美院的历史。

  清华美院原院长常沙娜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当在展厅里看到那些丝锦之时,我仿佛回到了当年跟着老先生们全国各地把这些东西买回来的情景,历历在目,心情特别激动。这座博物馆要把老中央工艺美院的精神传承下去。”

  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介绍,博物馆的收藏基于清华大学百年来在书画、瓷器、家居、青铜器等多方面的收藏,以及老中央工艺美院的历史,目前博物馆有藏品一万三千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美术学院自 1956 年以来历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会贤达的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品等六大类,也就组成了在达芬奇之外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学院传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营造ˋ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等作品展

  其中书画类藏品一千四百余组件,时代自元至近、现代,作品中不乏文征明、吕纪、蓝瑛、陈洪绶、王原祁、王铎、华喦、郑板桥、罗聘、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真迹;染织类藏品四千六百余组件,时代涵盖明清及近现代。

明代书画:

 

  明朝 吕纪《雪梅锦鸡图》,吕纪的花鸟算是妙品,与花鸟画家林良齐名,画面中华的雪山林子里禽鸟休憩的景象。山林里石头嶙峋,红色茶花和白色的梅花竞相开放,暗示的是严冬已经过去了,春回大地。画面上有一对环颈稚,在整理羽毛,悠然自得。梅花的枝梢上,两只斑颈鸠则在和鸣。在画法上呢,工写结合,是明代宫廷花鸟画的代表。

丁云鹏《洗象图》 ,洗象图是中国传统题材的绘画,

明朝《八仙图》   明

 

 

  明朝 宋旭《山林精舍图》 明朝晚期的“苏松派”“云间派”都源于画家宋旭,画面描绘的是山林精舍,近景处坡石丛树、屋舍内的文人则在凭窗远眺,与画面近处的睡眠小舟上垂钓的渔人相呼应。笔墨秀润,格调清雅。

  明朝张宏的《秋江待渡图》 此画左上部描绘的是远山、溪水岸边、丛树、屋舍,右下角描绘的则是等待渡江的旅客,他们都在翘首以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晚年画的,是他生活中真实场景的再现。

  明朝 袁尚统《洞庭风浪图》 画面描绘的是风高浪急的洞庭湖中,一艘小船在激流中艰难的前行,船工各司其职,奋力让船在风浪中保持平衡。

  清代书画:

  清朝 汪士慎《梅花图》白梅枝条自画面右侧伸入画面,呈之字形,以重墨写梅干,淡墨点苔,淡墨圈花头。汪士慎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梅花独具风格。

  郑板桥《竹石图》,画面画的是修竹湖石,以干湿浓淡富于变化的墨色写出枝叶,枝叶不多,但浓淡交错,疏密有致。

 

 

  清朝边寿民《芦雁图》,画面是两只大雁,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盎然生趣顿跃纸上。芦苇的叶子用墨竹法画成,表现出一派凋敝之秋意。

 

  陈师曾《山水》青绿设色画面,以小写意笔法描绘江南青山绿水的天成佳境。用披麻皴法,虽然结构反复,但是笔法洗练,艳而不俗,古雅十足。

 近现代绘画:

  黄宾虹《黄山文殊院观云图》,此画中,山重水复,郁葱参天。林中三两古人似欲前往寺院。画面土狗繁复饱满,但房舍、云水、路径等景物却以空白流出,充分体现出空灵的特点。

  齐白石《四季凭》这套作品创作于1919年,是齐白石老年变法前的作品,分别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川田一幅描绘近岸坡石,老松虬曲,江水辽阔,水面宁静平缓。夏天则是仿高房山云山写法,秋季则是仿梅清黄山写法。冬天则是仿倪瓒疏林亭子的构图而更加夸张。

  潘天寿《山水》,这幅画尺幅很特殊,特别窄长,设色淡雅,作者着意表现一株根部从岸边坡石间斜着长出来的挺拔的奇松。画面经营简约,布局注重冲突中寻求和谐,充分体现了现代审美意趣。

上一篇: 满足这些条件的才算是好蜜蜡
下一篇: 古代的乐器长啥样?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