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科幻文学如何成为冷战的面壁者和破壁者
2018-01-21 19:33:02   来源:搜狐文化   分享:
0

   《三体》可以被看成是“文革朋克”、“冷战朋克”,因为只有在这个时期,小说才能把历史主舞台,从政治运动转移到深山里面。这是从当时独特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派生出来的设定。

  《三体》小说中几个主要的设定,地外生命搜寻、宇宙社会学和角色扮演游戏,都是从冷战现实中派生而来。

  地外生命搜寻:从19世纪持续至今

  《三体》中一个重要的设定就是地外生命搜寻,英文叫SETI。人类历史上,这种搜寻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

  首先,这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神秘主义活动。比如,当时英国有一个叫黄金黎明隐修会的神秘主义社团,著名的诗人叶芝也是其成员,十九世纪末,这个社团使用塔罗牌、灵媒等举办仪式,他们号称已经到了水星、木星,然后又回来了,通过这种仪式进行瞬间移动。

  19世纪末期还有一个物理上的以太研究,这不是完全的神秘主义,而是与物理实验相关,在当时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聚集了一批以太物理学家,这些人在一战之后开始转行做射电天文学研究。  

  早期无线电技术与地外文明搜寻有很大关系。特斯拉、马可尼这些科学家在做常规科研项目的同时,又用了大量资源和时间去建造设备,搜寻火星人信号。1919年,马可尼号称他接收到火星人信息,跟火星人进行了对话,这在当时是轰动性的事件,当然最后证明这是一个假的新闻。

  所以,后来的传播学学者认为,地外生命搜寻和灵媒之间存在一种机缘,因为这二者都是试图从噪音当中,搜寻一些与逝者或是远方进行接触的可能性,包含着对逝去的东西的哀悼。  

  这种活动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达到顶峰,此后经历了一个衰落的过程。直到1959年冷战时期,NASA才通过了第一个地外生命搜寻工程,地外文明搜寻的第二波浪潮才开始兴起。

  可以发现,冷战是连接地外文明搜寻的一个点,只有在这个时期,不同意识形态进行对抗,双方都想要与地外文明接触获得外来的支持,这次搜寻的高潮,基本上跟冷战时期是重合的。

  宇宙社会学:人类该如何与地外文明相处

  宇宙社会学脑洞更大,因为它不仅仅是搜寻信号,还要进行学科化的处理。

  冷战时期各个国家的科研体制都有类似的特征,最早提出宇宙社会学的,其实是前苏联。

  苏联人在1960年代初,最先提出了这个领域,想要研究比如地外文明形成条件和可能的形态,与其接触的预期的情境以及后果,未来太空殖民后人类与地外文明的相处等内容,这基本涵盖了后来的宇宙社会学讨论的范围。

  1969年,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编写了文集《外星文明星际交流问题》,这本书的导论里提到,如果宇宙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在地外环境下的起源和进化,那么宇宙社会学就主要研究智能文明在同样的条件下的起源和进化,这要借助到地球文明的起源和成长知识,也要借助未来地外搜寻可能获得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到,宇宙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解决冷战中地球的事务。

  美国当时也有相关的研究。1960年,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向NASA提交了《和平利用空间对于人类事务的可能的影响和研究》的报告,这份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专门设置了一个章节来讨论与地外文明接触的可能影响,这一章认为,地球人是否可以从接触当中受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文化人类学大量案例显示,当一个社会被迫要与具有不同价值观的文明接触时,往往会发生自身的崩解,幸存的文明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要通过持续的历史研究,考察不同国家在面对完全陌生社会时的应对的行为,给未来与地外文明进行接触斡旋提供帮助。

  可见,在美国60年代的议程里,就有非常清晰的对地外文明的关心,这也是在《三体》里宇宙社会学所表达的,对地外文明的关注。

  在整个六、七十年代,对这些地外文明的关注,变成了一些非常具体的研究领域。

  比如七十年代,美国有一个被称为AAA的美国人类协会召开了好几次以地球以外文化为主题的会议,专门讨论地外生命搜寻的文化教育,卡尔萨根和阿西莫夫都曾经参加,并讨论了他们的作品,当时人们关注的是如果要开始星际殖民的话,人类应该如何跟宇宙人共存。

  当时搜寻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但是并没有搜寻到信号,很多人比较焦虑,就有人提出来,如果费米悖论成立,我们如何解释费米悖论?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模型里面具体的参数进行修正,但是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人提出一些比较暗黑的解释路径,比如从克拉克《童年的终结》里面获得的灵感而提出了“动物园假设”。

  此后还有人提出了“死亡探测器假设”,这和黑暗森林假设非常像,这个说法假设地外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级的科技水平,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自我繁殖的,被称为“冯•诺依曼探测器”人工智能探测器,这个探测器遍布宇宙,当它发现任何文明,就会格杀勿论;或者人工智能在长途的宇宙旅行当中发生突变,变成一种邪恶的探测器,这跟当时的《星球大战》题材类似。

  但由于这种假设过于暗黑,所以当时不管在人类学还是天文领域,都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如果这个假设是可能的话,那现在空间研究的有一些领域,比如核动力推进研究进度一定要加快,否则人类飞不出去,没有办法验证这个理论的真假。直到现在,这方面的讨论也还存在。

  角色扮演游戏:一种未来研究的方法

  角色扮演游戏跟七十年代人类学的会议直接相关。当时与会人员在做了关于地外文化可能性的讨论之后,决定做一个跨学科的推理工作,把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聚集起来,设想地球以外的有一个星球具备生命形成的条件,各学科基于本学科进行理论,推理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会向哪些方面进化,这种智能的生物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文明。

  这种项目是“想象的文化项目”,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好几轮,其中运用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游戏。

  他们从当时流行的角色扮演游戏,比如《龙与地下城》中获得一些灵感,开发出类似的游戏,进行世界构造,推演出在想象中的一些可能会存在的地外生物。

  这个项目现在还在继续,而且这个跟科幻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关系,NASA后来把这种工作坊式的推演方式进行推广,在美国的高中到大学进行相关的创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参与这种教育形式的学生做出来的东西会汇总到研究数据库里,形成了一个教学相长的一个模式。而且,这里面又开发出来一些后来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些软件或者游戏原型。

  德尔菲法:现实中的预测方法

  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写作的方法来进行未来预测,不仅仅是在科幻小说里面发展出来的。

  四十年代,美国就曾利用这种情景写作的方式进行军事战略研究和智库建设。二战后,美国兰德智库为了预测当时可能发生的核战争,创造了一种情景写作法——德尔菲法,让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背靠背写作,收集整理之后,从回答中找出大家一致的看法,再进行下一轮推演,从多轮的背靠背写作中,产生出未来最大的可能性战略性意见。

  德尔菲法从四十年代末一直到六十年代初被秘密使用着,直到六十年代解密之后,就成了当时流行的未来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当时的未来学会议,基本上是由科幻作者、政府界人士、国防部门的人士、记者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人们熟悉的科幻三巨头也都是会议的主要的参与者。

  基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美国的科技体制,以及当时的科幻小说的文体,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科幻作家就是冷战的面壁者和破壁者,就是要提出自己的创见。

  所以,回头来看《三体》,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把冷战时期的感觉结构、文化心理和具体设定,在未来的舞台上进行了又一次展开,其中的四个面壁人,其实就像是四个科幻作者,在书写四种解决方案,去想象未来如何跟三体对抗。

  有一个未来学者认为,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黄金时期的科幻小说,其实可以被称作是应用小说,因为它不仅启发了军事和科技创新,同时引发了关于未来朝向的变化,这个是文学非常重要的功能。

  科幻小说的应用文学定位,不是对文学功能的缩减,反而是对文学在二十世纪所达到的社会角色的延展,因为它勾连了多个领域,不是纯粹的文学或者是个人创造力的体现,还是基于当时的战略意识的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